分享

征文乳山逮野生竹蛉纪实

 bg1bgb 2019-01-08

本文参加了【家有萌宠】有奖征文活动

 
       2017年国庆节期间,全国高速路免费,自驾载着老丈杆子夫妇两位老人家以及孩儿他娘,由京城去了山东半岛最东端临海的名城乳山市。

       从北京到乳山,距离九百多公里。进入山东境内以后还遇到了多起交通事故,大塞车。

       因此,抵达乳山时已经是灯火阑珊,夜幕降临了。

       一家四口人,住在了大姨子海边常年空置的一处高层楼房单元套间。这里是临海新近开发的楼盘,小区周边多是农田。东面距离海边四五百米左右。

       打扫房间,吃完晚饭,帮老人安顿下来。一路颠簸,都感觉比较疲惫。只有俺虽然开了一整天的长途车,但还是耐不住玩儿性。于是带着三岁半的家宠,纯种串串狗,小蒙蒙一起往海边享受悠闲去了。

       一路上但听得路边的绿植带里竹蛉的鸣叫声悠扬婉润,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于是拿着原本是探路的头灯,开启了一段山东乳山逮野生竹蛉的经历。

       然而,在路边的绿植带左近循声望迹查找了多次,却也是但闻其声,不见其影。 从住处小区到海边,数百米的距离,一只竹蛉的影子都没有看到。郁闷得很。


       文革时期随父母在河南省襄城县范湖公社的通信兵“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干校与虎头李学校距离约五里地。两边都是庄稼地,每当秋季到来的时候,每天几乎都会在上下学的路边田地里逮蝈蝈。

       直到现如今,每年去内蒙自驾游时,还是会逮几只十几只的草原蝈蝈,带回来或送人或自己养着玩儿。几十年乐在其中,几十年兴趣不辍,经验是相当的丰富、了得。

       那时年龄虽小,但是两年多的的农村生活,受益匪浅。影响了一辈子,是终生的精神财富。

       但是这次在乳山野外逮竹蛉,却纯属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根据几十年逮蝈蝈的经验,如果想准确的定位鸣虫,就必须在牠鸣叫中,小心谨慎的移动脚步慢慢地接近声源。虫鸣步移,鸣停脚止。顺利的话,接近并找到鸣虫,也许只用几分钟。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十几、几十分钟。

       如若不然,一旦鸣虫受到惊扰,不再鸣叫了,定位捕捉就难以施行了。一般人难于逮到蝈蝈的缘由,就在于此。
  
 
 
       竹蛉的鸣叫比蝈蝈的鸣叫,声音要小一些。竹蛉的听力受到自身鸣叫干扰小,因此分辨周围环境,异常声响的灵敏度要比蝈蝈高。所以接近竹蛉也比接近蝈蝈的难度更高。

       以往逮蝈蝈时一旦充分接近声源以后,如果还是观察不到鸣虫,就要采取多点定位方法搜寻。即是保持双脚原地站立不动,缓慢的上下左右移动耳朵的位置,在确定分辨音源的具体位置的同时,以不同角度躲避开枝叶的遮挡观察找寻蝈蝈。

       但是用这种方法分辨竹蛉的具体鸣叫位置时,就不太容易了。当接近到竹蛉鸣叫处时,感觉声源就在眼前,但就是找不到竹蛉。
 
       而且,稍微变动一下上肢身体位置,哪怕是不到一尺的距离,瞬间就会感觉竹蛉的鸣叫声似乎也飘远了。

       竹蛉的声音会随着人类听觉器官位置的移动而飘忽不定,时大时小,时远时近,忽左忽右,虚幻缥缈。使人似乎处在梦幻中,感觉特别诡谲灵异。这种怪诞奇异令人非常不解。
 
 
       在京津沪鸣虫玩儿家的行里,鸣虫白天鸣叫的称为“阳虫”,晚上鸣叫的称为“阴虫”。

       竹蛉是夜晚鸣叫的“阴虫”,往往一旦感受到稍许光亮就会因受到惊扰而停止鸣叫。加之体型纤细弱小,所以更曾加了夜晚逮竹蛉的难度。

       这些障碍无疑都给竹蛉的抓捕带来了困难。

       海边正在退潮,砂质滩涂一退数百米宽。一弯钩月挂在天际,皎洁的月光洒在海面上,像碎银一般熠熠闪亮。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在海岸边丛生的茂密杂草、间或长出一米多高的红柳灌木中,竹蛉的叫声宛转悠扬袅袅不绝,与稍远处连绵起伏的海浪声交织成了一曲仰首而秣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交响曲。

       再次尝试寻声查找竹蛉,但是因为脚底下踩着杂草,稍一移动就难免有细小的声音发出,远远地竹蛉就停止了叫声。所以根本就接近不了竹蛉鸣叫的地方。
 
 
       由海滩折返的途中,距离海滩一二百米,几行碗口粗细的马尾松树沿着路边向两侧伸展开去。里面也有竹蛉的叫声,于是再次寻声追踪过去。这次终于在一棵底冠一米多高的马尾松松枝上发现了一只竹蛉。松枝上一公分多长的针叶四面发散,放射生长,下不去手。所以就干脆用力地摇晃松枝,没想到有两只竹蛉即刻就掉落在了光秃秃的地面上。遗憾的是,其中一只是三尾(yi)大扎枪---母的。另一只虽然是公的,但却是一只单桁(残缺了一只大腿)。将公竹蛉抓握在弯曲成空心儿的手掌里,将兜里的烟盒腾空,用烟盒圈了个蛐蛐筒,再将竹蛉放在里面,两边一封。高高兴兴,满心欢喜的打道回府了。

       到乳山的第一天,千辛万苦的终于有生以来逮到了第一只野生竹蛉!

       真应验了竹蛉的学名“中华树蟋”。却原来竹蛉是喜欢在树上鸣叫的蟋蟀。
 

       竹蛉的体色会随着时间,由羽化初始的草绿色逐渐的变化成浅黄色。 

       小区四周的围墙是用铁栅栏围成的。这对于几近于蚊蝇般体型弱小的竹蛉来讲,基本上与铁栏外的农田等同于是相通的,特别便于院里院外的迁移飞行。   
  
 
       第二天傍晚,小区四周再次响起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的竹蛉悠扬婉润委婉连绵的动人鸣叫声。小区铁栅栏内附近宽十米左右的绿化带与铁栅栏外农田里的竹蛉鸣叫声似乎在相互呼应,不绝如缕。

       今次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折圈了十数个蛐蛐纸筒;穿上M65内胆以备夜半御寒;带上照明用具头灯;挂在脖子上的手机用于通讯及摄影。

       家宠小蒙蒙每每感觉要出门的时候,总是眼睛可怜巴巴的往上看着,眼神里充满了祈求与期盼的目光。

       开的门来,兴奋得几乎晃断了腰似的尾巴狂甩,前后左右乱窜讨好,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屁屁,于是乎俺就貌似有了统帅三军的万丈豪气。

       坐电梯下楼,就开始在小区院内铁栅栏附近的绿植带循声追迹逮竹蛉。
  
 
       小区的植物带基本上是由小叶黄杨、月季、连翘、翠竹等等一些低矮的灌木构成。还有玉兰树,以及底冠只有一米左右高的马尾松、。由于是人工种植的,株距大约都在四五米开外,有些连翘的根部长出了一尺多高的新枝杈,竹蛉就在其中鸣叫。可喜的是地面还没有植草。凡此种种的环境,非常的适合竹蛉的逮扑。

       在马尾松上鸣叫的竹蛉特别不便于观察,往往是喇叭花一类的植物攀缘其上,才会有竹蛉寄居鸣叫。费了吃奶的力气也难搜寻观察到竹蛉。然后就故伎重演,使劲儿的晃动枝条。最多的一次,竟然甩下来了四五只竹蛉。搞得手忙脚乱的,抓都来不及抓了。

       竹蛉似乎也有秉性不同,有些受惊吓以后会顺势掉落到地下装死,有些则会展翅逃离。绝大多数竹蛉稍一感觉到头灯的光亮,马上就会偃旗息鼓的遏密八音;而用头灯聚光光柱边缘稍暗的光亮处逐渐的由弱到强的移动照明,则竹蛉往往会了不相属,山情水意的继续鸣叫寻偶。
 
 
       竹蛉特别喜欢爬卧在叶面的根部,那种临近竹蛉自然生态环境中移动位置,鸣叫声会变得虚幻缥缈诡谲灵异的异常感觉,估计就是因为这种奇特的鸣翅所处枝叶两面临界的特殊鸣叫位置造成的。


       偶尔会遇到不怕光亮的竹蛉,俺就会用头灯照明,使用国产华为P9手机德系徕卡双摄,拍几张竹蛉靓影留存。本文的插图也就因此而来。而往往竹蛉也会因拍照过程中受到惊扰,趁此机会溜之夭夭。


       这样的环境,太适合于逮竹蛉了。由于有了第一天逮竹蛉的经验,慢慢的也就越逮越顺手了。仅最后的那天晚上就逮了十多只竹蛉。

       在乳山驻留了五个晚上,连玩儿带逮一共收获三十多只野生竹蛉。
 
 
逮竹蛉必备绝密武器!

       在小区附近的小卖部去买饮料水。无意中看到塑料透明牙签筒。一块多钱一个。装进竹蛉恰好大小。喜出望外,直接买断!

       用小刀刀尖儿在一侧扎两三个小孔通气。不怕压、不怕碰、不怕折须、不怕断腿、经济实惠、便于携带、便于观赏。就像是给逮竹蛉专门设计的,这东西装竹蛉再合适不过了。

       完全是经验之谈,特别告诫:牙签筒原设计取出牙签的小洞洞,容易滑脱。小心竹蛉匿出!

       回京之后给亲朋好友一个劲儿的送自己生擒的野生竹蛉。不亦乐乎。

bg1bgb个人图书馆:

http://bg1bgb.360doc.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