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常食积,喂药难难难,不如试试外治法

  平凡的人 2019-01-08

小编导读


小儿食积是指小儿伤于乳食而形成的,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酸臭不调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孩子病了,父母着急,孩子不吃药,父母又急又气,喂药一事真是愁煞了父母。那不如试试一些外治法,刮痧疗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治疗之前,首先要辨证,小儿食积有虚实之分。

凡小儿不思乳食或拒食,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手足心热,肚腹热甚,小便短黄如米泔,大便秽臭,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为乳食内积,属实。

凡小儿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淡滞,为脾胃虚弱,属虚。


01
实证


治法:化积消滞,健运脾胃。取督脉、任脉、足阳明经为主,以泻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泻刮督脉大椎穴至腰阳关穴的循行线、足太阳膀贼经第1侧线大杼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泻刮任脉上脘穴至下脘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梁门穴至天枢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中脘、天枢穴;泻刮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足三里穴。

食欲不振者,加点法点按四缝穴,角揉脾俞、胃俞穴;脘腹胀痛者,加角揉气海穴;呕吐乳食者,加角揉内关穴;发热较重者,加角揉大椎、曲池穴;烦躁不安者,加神门、三阴交穴。

方义:泻刮督脉大椎至腰阳关段、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段、任脉上脘至下脘段、胃经梁门至天枢段,可调理脏腑,健脾和胃,化积消滞;角揉中院、天枢,可和胃消积,调肠降浊;泻刮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角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助脾胃纳运。配四缝、脾俞、胃俞健脾和胃,消积导滞;配气海消积除胀;配内关宽胸和胃止呕;配大椎、曲池泄热通胞;配神门、三阴交宁心安神定志。


 



02
虚证


治法:健脾和胃,化积消滞。取足太阳经、任脉、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为主,以补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补刮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补刮任脉上脘穴至关元穴的循行线,注意避开肚脐,皮肤微红为度;补刮足阳明胃经梁门穴至天枢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中脘穴;补刮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至三阴交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均以皮肤微红为度;角揉足三里。

食欲不振者,加点法点按四缝穴,角揉脾俞、胃俞穴;呕吐乳食者,加角揉内关穴;大便溏薄者,加角揉天枢、关元穴。

方义:补刮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大肠俞段、任脉上脘至关元段,可调理脏腑,补益脾胃;角揉中脘,可和胃消积;补刮脾经阴陵泉至三阴交段、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角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助脾胃纳运。配四缝、脾俞、胃俞健脾和胃,以消积滞;配内关宽胸和胃止呕;配天枢、关元健脾温中止泻。


注:相关操作手法
(1)刮法

刮法是以刮痧板的薄边或厚边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的单向刮拭的方法。



 

补刮法是指刮拭按压力小,作用表浅,速度慢,刺激时间短的操作方法。本法要求动作轻柔,刮拭范围较小,出痧少。泻刮法是指刮拭按压力大,作用深透,速度快,刺激时间长的操作方法。本法要求动作重快,刮拭范围大,出痧多。

(2)角揉法

角揉法是应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施治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回旋揉动的方法。


(3)点法

点法是应用刮痧板厚边或薄边的棱角,着力于腧穴皮肤,用力点按深层组织的手法。

 





好 · 书 · 推 · 荐

《刮痧疗法》

本书系统介绍了刮痧疗法的基础理论、刮痧技术、刮痧应用,涵盖了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刮痧疗法的现实意义、经络腧穴学说、刮痧的器具与介质、刮痧的操作方法、痧的内涵及其临床意义、刮痧治疗的原则和作用,以及常见病的刮痧治疗等内容。

本书实用性强,语言简练清晰,并配套了十二种刮痧临床常用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并且每一种手法都配有视频,可供读者边看边学。

本书也是一本融合出版物,设置了“刮痧圈和作者问答”,扫描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可进入“刮痧圈”,实现读者之间、读者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向作者提问与作者团队进行互动。

点击书名,查看详情

END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