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1-08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任梦璋谈三创《攻克锦州》
      从1961年至1977年的16年中,我三次创作《攻克锦州》。
  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央革命博物馆建成,组织画家创作一批革命历史画。由于作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东北,“革博”希望他画“辽沈战役”。1960年,作者接受这一任务之后,去沈阳军区体验生活,走访了当年参加这一战役的老领导、老战士,构思定位在“攻克锦州”。
  1961年初,中央革命博物馆将作者从沈阳临时调到北京,在东方饭店创作三个月。在此期间,与多位党史、军史专家,艺术创作前辈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全山石等先生共同研究解决参展作品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从构思深度到艺术表现都得到了新的启示,收获很大,终身难忘。
       “《攻克锦州》一画从人群背面取景,从画面上方可见。锦州外围,在战火掩护下,已有两路大军打开突破口,遥望可见左端的辽西省政府楼房。中部的古塔与工厂等建筑物。近景上,千军万马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势冲向敌人,中景万炮齐发,直指锦州,画家以此强化三大战役首战决战必胜的态势。”——评论家李松评语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二创《攻克锦州》,196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67×452cm,作者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庭渤、柳青合作

  油画《攻克锦州》,是一幅典型的战争场景绘画,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发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用极端外化的情绪与动态,反映出我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善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气魄和感染力,在横向构图上尽量展开,人物整体组合如离弦之箭,最前端的左侧是先锋战士的刺刀尖。二十几个主体人物,造型讲究,各个生龙活虎。那些经过反复比较、提炼的动态和神情,既有现场的紧张性、紧迫感,又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右侧一组处在城墙暗影里的战士被刻画得尤为出彩,如:额头缠着绷带,怒视前方,端着刺刀躬身冲击的英俊战士;停步侧身,右手紧握手榴弹,嘴衔拉环的投弹能手等。这些战士的战术动作准确,停顿瞬间颇具美感和力度的姿态,几乎成为同类题材中的样板形象。另外,从解放军的装束上,也能反映我军的逐步壮大,那些考据严谨、刻画准确的单兵装备和武器,甚至能够经得起军事“发烧友”们的反复玩味。画面中心挥手下达命令的指挥员,仍然带有戏剧化的说明意味。他近旁的旗手和身后挺胸吹号的司号员,是画面中重要的形象符号。背景残破的城墙硝烟、硝烟笼罩下厮杀的人群及炮弹掀起的气浪,把画面的气氛引向了高潮。作品具有摧枯拉朽的震撼力量。(摘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油画经典《红色经典》)
  第二次创作李松评论:《攻克锦州》以洋溢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创作态度表现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的《攻克锦州》一画是那个时代文艺创作亮点,与第一幅《攻克锦州》画面相比做了一个大的调度,冲锋陷阵指战员改为正面,高举战旗猛冲敌阵,即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所画的是《攻》而在整体气息上是克,所攻必克,即将取战役的完胜,作了合乎实战的要求的安排处理。《1969年攻克锦州》一画创作过程画家可贵的关注点,必须研究战术的规律,画家笔下的革命军队,指战员从实战经验总结出的如‘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战术动作,”“这些战士的战术动作准确、停顿瞬间颇具美感和力度的姿态。”
      1969年,辽宁省美术创作由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庭渤、柳青合作重新画《攻克锦州》。构思选择锦州被攻克为第一个突破口。推敲刻画各个人物及相互协同作战,将塑造典型人物作为作品重点,同时营造激战攻破锦州城之典型环境。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三创攻克锦州 1977年 150×450cm 作者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庭渤,东北烈士纪念馆藏

【革命历史画卷】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四个版本(1961、1969、1977、2009年版)
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200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