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llssmm44 2019-01-08

邓石如

比丁敬晚一辈的邓石如,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选择了突破的缺口,也同样达到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印坛的风云人物。

邓石如得以开宗立派的主要贡献,是在于他那前无古人的面貌。这种面貌既不同于明代的文、何,又不同于浙派格局。在篆法上,邓石如一依小篆,祛除了玉箸篆中原有的呆滞之气,而着意于夸张流动奔放的韵致;在刀法上,则以汪关的冲刀法依为基础,特别是朱文,苍劲中含有妩媚之气,匀畅生动,婀娜多姿,显示出成熟的艺术思考和形式处理的痕迹。他的小篆入印和冲刀法的结合,正如丁敬的摹印篆入印与切刀法的结合一样,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另一套印学技巧类型。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邓石如 爱吾庐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邓石如 日日湖山日日春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邓石如 两地青磎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邓石如 宦邻尚褧莱石兄弟图书

邓石如的威力也是巨大的。邓派虽不像浙派那样,有如此强大的一个印学集团存在,甚至邓石如也不曾意识到(当时人们也不曾意识到)他已开创了印学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流派,但是,这个流派却终于形成了。后他五十余年的吴让之,后他八十余年的赵之谦、徐三庚,虽然都未亲聆过他的教诲,但却都自觉担负起了创新使命,沿着他的道路向前发展,至少,作为邓石如这一流派的持续,也已将近了一百年。在这一点上,他是足以与丁敬相抗衡的。

吴让之

吴让之不仅朱文纯宗小篆,与邓石如同一机杼在白文印上,也力求表现出小篆婀娜的体态,当方块印面使他感到表现不能如意时,他往往采用把篆字压扁或拉长的方法,以求不失小篆圆转之意。这种追求应该被看成是邓石如小篆入印追求的延续,也只有到了这时,作为邓派宗旨的尚圆尚小篆的艺术特征,才在朱文白文印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古时人学邓石如,往往先从吴让之入手,正是看到了吴氏的补续周全之功。很明显,这种由前后两代共同补充构成流派完整面貌的情况,也只有在邓派中有,丁敬的浙派是不具备的。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吴让之 观海者难为水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吴让之 自称臣是酒中仙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吴让之 只愿无事常相见

晚清六家是吴让之、赵之谦、钱松、胡钁、吴昌硕、黄牧甫。

而其中创新成就突出,足以影响一代风气的,是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这三位历史人物。

赵之谦

赵之谦广收博取,除了应该从他继承发展邓派的角度加以认识外,还应看到他在整个篆刻史上的重大意义。如果说,在赵之谦之前,明确的流派承传作为印章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的话,那么赵之谦一出,便打破了这种以流派为上的印学观念。他的不断尝试与面目多变,无论怎么说也是比丁敬、邓石如等人的视野宽阔的。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赵之谦 燮咸长寿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赵之谦 金石录十卷人家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赵之谦 不见是而无闷

赵之谦有自己的个性,但他的个性并不仅仅显示在某一二种固定的风格中,而是百川纳海,所育极大。当然,也正由于所育者大,因而那种固定的继承性极强的流派特征也自然无法绝对保持不变。我们可以对邓石如、丁敬身等人的风格有一个固定、清晰的概念,但对赵之谦的艺术特征却无法遽下定语,因为他的特征很难“一言以蔽之”。

学篆刻必读,从初创到全盛过程(六)

(清)赵之谦 大慈悲父

自赵之谦开始,篆刻发展史上一度流派盛行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历史风气为之一变,艺术家更着力于个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了,与本期第一代印家的状况相对照,这应该是第二代印家崛起的一个明显标志。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甚至不妨把赵之谦的出现看作是篆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这种转折在今后的篆刻创作中仍然会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