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源服务】“互联网 ”电务运维业务分析

 七彩虹a 2019-01-08

近年我国增强了配电网络的建设,线路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配电站设备自动化程度逐步升级,因此,对电务运维业务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运维模式和运维市场格局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更加灵活开放和资源整合的运维协作生态正在成为趋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维修保障服务体系转型日益明显。本文从“互联网+”电务运维角度出发,探析电务运维的新模式,欢迎大家交流。

【名词解释】电务,与电相关的业务。电力运维,直白一点说就是为电力用户提供专业的“用电管家”,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监测、设备代运维、节能降耗、能源托管等一系列组合式服务等。“互联网+”电务运维业务则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电务运维进行赋能,让电务服务更高效、智能。

一、用户侧电务运维业务

A、用户侧电务运维现状分析

伴随我国配电网络建设的增强,城市原有10kV配电线路中间的联络和分段不断增多,线路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供电部门要求用电量大的用户要配备专职的运行值班人员,进行变电站的运维。

用户侧变电站属于低压用电范围,一般由权属单位自己管理,但由于运维人员即要十分清楚本单位配电网的实际运行方式,同时还要配合电网公司熟悉外接电网的结构,并且当前配电站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运维整体要求比较高。

运维市场上参与主体众多,运维主体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企业自主运维、设备商(工程商)运维和独立第三方运维。从市场的占有情况来看,目前以权属单位自身管理为主,但企业用户用电设备多采用聘用电工的模式,存在人员冗余、专业度不高、效率低的问题。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传统的运维模式和运维市场格局必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同时,通过第三方主体提供专业的运维服务,既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又能大幅提升运维效率,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B、用户侧电务运维需求分析

从运维需求上看,目前我国售/用电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用户对电力服务的需求尚未成形,还处于被动运维的初期阶段,需求主要集中于检修和备品备件方面,大多数配电站还停留在事后维修的水平上。

未来随着市场的成熟,用户侧对电力服务的需求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强,对其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状态检修,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基于 24 小时自动电力负载监测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配电线路、设备采集的用电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提前监测可能出现的故障及问题,合理制定巡检和检修计划,预防事故发生。

2)数字诊断,提高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效率。基于数字化电站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环境数据、继保器等状态信息、用电数据等,诊断设备、回路存在的根本问题,降低故障发生时长。

3)突发故障及时响应。合理调配资源,对发生故障的线路和设备,及时响应和抢修维护,确保电力正常供应,降低故障断电时长。

二、“互联网+”电务运维业务及优势

A、“互联网+”电务运维是什么

“互联网+”电务运维,是云、大、物、移等技术与传统电站运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从企业内部用电“运行烦、花费高、故障晕、能效惑”四大问题出发,为企业提供24小时云监测、设备代运维、节能降耗、能源托管等一系列组合式服务,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并大大提升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B、“互联网+”电务运维具体内容

“互联网+”与传统电务运维的改造和融合,总体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点:

1)设备数据的采集及融合。作为电力设备的智能化运维,首先是电力自动化设备数据的采集和设备的远程控制,只有实现设备实时数据采集、监控及远程控制,才能做到运维工作的有的放矢。

2)运维设备的集成管理。设备和线路,是电务运维的实体,通过集成设备台账信息、设备运行数据、设备检修数据等,360度分析、展示设备,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设备的正常可靠运行。

3)运维团队数字化管理。运维人员,是电务运维的执行者,通过对运维团队组建优化(共享电工)、运维人员工作支持(现场运维工具)、运维人员绩效评估分析、运维团队分享管理,提升运维团队工作效率。

4)远程的专家分析。故障诊断,是运维公司的业务核心,通过对一次设备状态监控、环境监测、自动化设备动作事件等信息采集,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为基于主动的维护模式理念的智能维护(信息分析、性能衰退过程预测、维护优化、应需式监测)打造良好基础。

5)运维资源的优化调度。运维资源的优化调度,通过人员分布定位、车辆分布定位、站点地图分布等功能在运维工作中的有效使用,最大程度实现合理派工、智能派工、优化派工。

6)运维管理可量化管控。运维管理,通过工作流及任务工单管理,实现运维过程的远程可视可控,为运维工作提供安全和高效的管理保障;借助于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实现运维资源配置、运维成本、运维质量、运维绩效等宏观指标的实时呈现,实现运维业务的量化管理。

C、“互联网+”电务运维优势

由于电气设备运维的特殊性,电力用户运维费用长期居高不下。随着电改的逐步推进、体制壁垒逐步被敲开及社会资本参与介入等,传统的、独立封闭的运维模式和运维市场格局必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维修保障服务体系转型日益明显,更加灵活开放和资源整合的运维协作生态正在成为趋势。

1)现场运维效率提升,服务半径扩大。通过将地理分散的设备集中在线监控,优化巡检路线等,扩大服务半径;通过运维O2O改造,提升现场运维效率。

2)管理数字化,运营效率提升。通过运维数据化,全面掌控巡检任务进度、抢修处理过程、设备状态,让运维管控更加精益化、运维决策科学性。

3)快速响应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通过事前预警、智能调度等功能,提升运维人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设备故障率;增加运维透明度,让客户及时了解设备状态及运维工作进程,快速反馈问题及获悉解决进度。

4)运维精益化,运维成本降低。通过多级设备风险提示,提升运维准确度,减少普遍运维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让现有员工服务更大客户规模,让更少的员工服务现有客户,降低人员成本。

三、如何开展“互联网+”电务运维

具体展开“互联网+”电务运维时,我们可以从成立公司、电务运维人员、运维业务运作以及投资概算四个角度展开规划,促进“互联网+”电务运维的良好有序运行。

1)成立运维公司。申请运维公司营业执照,目前与取得其他执照并无差别,但在实际进行电力承装、承修、承试业务时,根据国家法律,承装、承修、承试供电设施和受电设施的单位,必须经电力管理部门审核合格,取得电力管理部门颁发的《承装(修)电力设施许可证》。

2)电务运维人员配备及职责。电气设备运维按照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人员配备根据电气设备的技术特性,在确保人身、设备安全前提下进行的分级管理措施,一共划分为四个类别:专家中心、平台监控人员、维护保养人员及检修施工人员,每一类操作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

专家中心人员负责对配电站提供预防运维和故障诊断;平台监控人员负责对服务网络内的所有配电室实行远程、集中监控、用电安全、能效等分析;维护保养人员负责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内容;检修施工人员负责施工单位人员及资质审查,检修预案审批落实,停电周期告知。

3)电务运维业务运作。电力设施运维服务的收费方式为签订合同(一般3-5年)后即支付第一年费用,安装、抢修、试验等其他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单独核算。

未来以电力设备运维为基础,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衍生到设备定期检验检修、故障处理、设备改造扩建、电力工程等业务,提供1+N全方位用电服务。一般以3个人为一个工作小组,同时负责30个用户,平均每名人员负责10户,企业不再聘用电工,极大降低人工费用支出。

4)电务运维投资盈亏平衡点概算。电力运维是个可复制的标准化作业工程,随着规模扩大,可有效降低运维管理成本。如下表所示,按照目前主流的运维收费3万年进行计算,计算得出约26个用户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表1 电务运维投资盈亏平衡点概算表

计算设定:假设年固定费用为50万元/年(含办公室租金、管理费用)、户均运维人工费用6000元(人工费用为6万元/年,平均一个人运维10户)、户均设备1200元/年(每户表计设备投入12000元,按10年分摊)、平台运维费用3000元/年。

四、“互联网+”电务运维市场前景

用电侧服务核心用户群体为专变电力用户,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国家电网覆盖范围内专变用户约为 180万户,以国网年售电量约占全国电量的60%估计,全国范围内专变用户约300 万户。这些变电站主要是居民小区、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企业厂矿、大型商场及商务楼宇在使用。

假设为上述用户提供的电务运维费用按3万/户计算,电务运维市场规模约为900亿。再加上这些专变用户同时也是下游节能服务的重点用户,通过与专变用户建立的客户关系及监测数据分析,可带来能效市场的广阔服务前景。

随着综合能源建设与综合能源服务开展,以电务运维为代表的用户侧能源运维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依托“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务运维将变得更加智慧,电务服务将变得更加智能、和谐和生态。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