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

 铁钩子 2019-01-08

关键字:世界金融 

  2018年7月份,我的《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丛书第一册出版,出版后反响不错,许多读者来信鼓励。此书的第二册在年内也面世了。第三册完成大半,估计2019年中杀青。从执笔第一篇文章到前两册出版,已经整整七年过去了。写作过程几多艰辛,但更多是收获快乐。

  一、一部无心插柳写成的金融历史书

  《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独立成篇,发表在《行家》杂志上。第一篇文章是《英雄失去了小红伞》,发表在《行家》2011年第1期,讲述的是从花旗银行的一枚历史大铜章引发出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集团的故事。当时,我在网上买到一枚罕见的大铜章。买下的时候没有去查资料,以为就是美国一家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的金融机构,为纪念该行从1812年至1962年,成立150年发行的大铜章。铜章是高浮雕的,正面为一位裸体英雄的塑像,他张开双臂,庇护着双臂下的母亲和女儿、拉手风琴的艺术家、正在操作的工人和怀抱麦穗的农妇。在英雄背后帷帐的上方是两位天使,像是守护着履职的英雄。铜章另一面是地球图案。是什么银行有如此大的抱负,把自己暗喻为庇护众生的“英雄”,毫不掩饰其俯视全球的野心?我查了一下资料,才恍然大悟,这家银行就是花旗集团前身,大铜章上银行的名称也就是花旗银行前身的名称。

  这篇文章之所以叫“英雄失去了小红伞”,讲的就是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集团在上个世纪末的“世纪并购”后又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挥泪分手的故事。我记得,当花旗集团发展至它的顶峰期时,2002年在北京举行盛大宴会,庆祝花旗立足亚洲一百周年,邀请我作为主宾。花旗集团董事长桑迪·威尔带来了一个庞大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团队,包括投行、保险、资产管理和商业银行的高层。而当时的花旗银行董事长在团队中只能排行第八,在星光灿烂的明星银行家中黯然失色。当喧嚣归于平静、辉煌落入平常后。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开玩笑地画了一个大圆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一切得到的又全部失去。虽然今天花旗集团行徽中的弧形红线还在,而旅行者集团被出售,所罗门美邦公司已消失,花旗集团剩下的也只有花旗银行了。由旅行者集团带来的,在1870年就在保险公司使用的,意在为旅行者遮风避雨,保吉避难的小红伞也未能挡住金融风暴的倾盆大雨和凄风苦雨。今天花旗集团已经将徽记上小红伞黯然收起,仅留下一弯红痕迹。当初这场收购是福是祸,留由后人评说了。

  当时恰逢次贷危机肆虐,读者对这样的金融历史札记比较喜欢。于是在“行家”杂志编辑的“引诱”、催促、“逼迫”下,我只能挤时间缴纳写作“债务”。文章写作费时耗力。自己肩负银行经营管理重任,时间成为最大制约。于是发现古人“三上”的可行。出差途中,尤其是远程航行,特别容易凝神聚意。每次少看了几部机上电影,少睡了若干小时,万里高空中“空思遐想”和“远思漫想”,远离人世间的繁杂,沉湎在金融史的追忆和埋头于键盘的敲打中,尤其享受这样的时刻。

  初始文章由金属纪念章作引子,导出金融的历史,文笔比较轻松,颇有可读可观性。没想到由此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烦恼。因为此后编辑要求坚持这一风格,这大大增加了文章写作的难度。在撰文过程中,有章无史,史多章少,有史无章,章多史少、都成为写作的瓶颈。虽然全世界不少银行及金融机构都曾在自身的重要时期、为重大事件发行过纪念章。但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这些古旧纪念章早已湮灭在茫茫世界中。为了写作需要,我费力地通过ebay、淘宝搜寻、购买,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平了。最早的金融纪念章发行至今已经数百年了,许多发行纪念章的金融机构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全然忘却了它们。但坚硬的金属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一个人们未曾涉足的金融世界。我突然有了强烈的意识,去它识别它们、读懂它们、恢复它们用数十种文字记载的历史。

  在阅读这些美轮美奂、精彩异常的各金融机构的古老币章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正像竹木简牍遗史留典,这是一本由金属币章编撰的世界金融史。据考察,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利用当地的泥土作为书写材料,贷款合同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在中国周代的青铜器上曾记载过地契交易。金文竹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纸质书牍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而这部独特的,由金属币章构成的世界银行史书只有数百年的历史。因为1585年法国才有了纪念性金属币章的铸造,其中银行纪念币章的历史更晚一些。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代散发出耀眼光芒,铭刻在金属上的历史使它显得格外厚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一部记载世界金融历史的书籍,涉及到3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银行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过程,让人时刻保持警醒。在百年的金融变迁中,陵谷沧桑、白云苍狗,多少曾经声名显赫的银行如彗星划过夜空,短暂的绚丽后很快坠落。多少金融机构瞬息即逝,湮没在金融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多少金融机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聚沙成塔终成霸业。成功者和失败者它们共同书写了金融史,延续了千载百年金融流脉。它们的历史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幸运的是尚存它们遗落人间的币章。拂去百年的尘埃,释读了它们的年轮,帮助我们从起点出发,溯流而上寻觅那些人迹稀罕的金融历史主流和各条支流。寻根探源那些熟悉和不熟悉,存在和已不存在的金融古老档案。涉足金融密林深处,回访那些金融巨兽弱肉强食、生死相搏的购并故地旧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金融往事不堪回首,但智者喜爱历史,善于总结,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二、百年金融沧桑留下的金属记忆

  本书的撰写过程,也是金融史研究过程,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金融的兴衰,小至一个币章、一个事件、一家机构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史料的研究,对世界金融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有了诸多体会和感慨。

  1、金融变迁的逻辑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视距拉长来看世界金融历史时,更加容易看清金融演变发展的逻辑规律。数百年来全球金融变幻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全球政治格局、国家实力和经济地理等综合力量的变化。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霸主和金融强权走马灯般的转换。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易位变化,折射出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的复杂而深刻的背景。从一国金融演变长期或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来分析,与各自母国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在全球格局中地位与影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从英美两国从工业、经济到金融霸主地位的获取和丧失的先后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这是全球金融业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一般规律。1913年全球前20大银行,至今五家尚存就证明了这个规律。

  百年前的1913年,全球前20大银行的榜单中,欧洲银行独占18家,其中英国8家、德国5家、法国3家,还有2家是美国的银行。德意志银行位居榜首,总资产为1.13亿英镑;法国的里昂信贷和英国的兰德里银行分列二、三位,总资产分别为1.1亿英镑和1.06亿英镑。英、法、德三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金融实力一览无余。

  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是外资银行,1847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中国自办的新式银行出现相对较晚,到1897年,中国才有第一家现代意义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这整整比现代外资银行晚了半个世纪。中国通商银行的实收资本为250万两白银,约折合16.2万英镑,而且发展缓慢,至1913年吸收的存款还不到资本额。弱国焉有强金融。对中国的两家最大银行做些统计,1913年,中国银行总资产约317万英镑(3.17百万英镑),实收股本约29万英镑,纯益约3万英镑;交通银行总资产约813万英镑(8.13百万英镑),实收股本约77万英镑,纯益约6万英镑。据资料分析折算,1913年时中国银元1元约折合0.1英镑,约折合库平银0.648)。折算后中国银行的总资产为当年全球20大银行平均资产的4.4%,为其中最小银行的总资产的7.2%。而交通银行的上述两项占比分别为11.3%和18.4%。1912年的上海已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钱庄云集数量众多。不过钱庄业的资本总额才105万两白银,折合6.6万英镑,岂能与资本和资金实力强大的外国银行竞争?加之外国银行凭借治外法权和挟帝国主义的霸权,抢占中国金融市场,垄断中国对外借款,欺压弱小的中国金融业,遂使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2017年全球20大银行的榜单中,中国银行6家,美国银行5家,日本和法国银行各3家,英国银行2家,西班牙银行1家。工商银行位居榜首,总资产为4万亿美元,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列2-4位。亚洲的银行已经占据9席,反映了政治经济金融实力的全球演化与变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文中感叹地写道,冷观伦敦金融霸主终究拱手相让、笑看银行你追我赶难有武林至尊。多少金融强者笑傲江湖终成黄粱一梦,然而金融赛场未至终了何言成败。唯有金属币章难以磨损。它们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全球政治变幻无常、金融风云激荡及人事兴衰沉浮。

  2、从金融史解读的另样世界

  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以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从金融史的角度观察、解读世界,可以对世界史有了更多维、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某种程度上,世界是部金融史。近代以来,金融与资本更好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金融对人类社会、经济和实体企业的推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假如没有金融推动,人类可能还停留在中世纪黑暗、停滞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生长,人类历史肯定要重新书写了。但经济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决定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金融,对金融的作用不能过分扩大。我在文中写到,金钱不能抵挡枪炮的威力,银行无力承担政治兴衰的重任。如果将法国巴黎公社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及时占领法兰西银行,那么创立并掌控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为何会失利于滑铁卢?德国、匈牙利恶性的通货膨胀加速了当权政政府垮台,及导致极权势力上台,但只是催化因素而非因果关系。

  3、所有金融史都是一部风险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的发展,但危机背后也常常看到金融的影子。从金融活动出现以来,无论是古罗马的货币危机,中世纪的借贷禁锢,欧洲早期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1929年的美国证券危机,199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之后的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就是通过极度破坏性的方式来惩罚或平衡社会的极度失衡。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金融危机像海浪一样,基本多少年一个轮回,一波一波地冲击着社会经济稳定的礁石,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我在《格雷钦其人其事》一文中写道,在贵金属流通的时代,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存在,统治者通过通货膨胀敛财掠夺的结果,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通货膨胀的实物教材》一文中,大家瞠目结舌于100万亿马克纸币和1万亿马克硬币的同时,应该看到世界上恶性“通货膨胀”的故事仍在书写,造成恶性通胀的制度根源依然存在。在《压倒骆驼的不是哪一根草》中,我以2002年阿根廷银行危机为例,说明压垮骆驼的“金色之草”不能归咎哪一根草,而是诸负面因素叠加的结果。发展政策失误,过度负债恶习,消费储蓄失衡,通胀积重难返,恶性金融管制等都难咎其责。

  百年间多少沉痛往事,告诫后来者莫忘风险及莫蹈前车覆辙。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然而人类总是健忘。风和日丽的年代往往使人们忘记了以往的灾难,前天悲惨的金融故事,一次次成为昨天的残酷现实。人们今日仍在书写着明天的历史。假若不敬畏市场规律、不敬畏金融法则,那么所犯的金融错误又会演进为明天的悔恨。我们承认无法预知未来,我们确实不知道下一场更大的金融海啸,来自何时、何地乃至何因爆发。但历史是“聪明学”,相信读史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领会精髓、把握金融的“常识”和规律,能理性地作出比较并决策。

  4、银行经营成败“解码”

  世界上成功的银行各有各的成功故事,失败的银行却诉说的是相同的失败经历。政治、社会、经济危机殃及、政府融资干预、信贷过度增长、经营理念扭曲、国外盲目扩张、风险内控失灵等。由于银行体系本身所具脆弱性,几乎所有的失败者都折戟于风险。因而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稳健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在阅读及写作过程中,越加对经营银行感到敬畏。书中详述了众多国外银行从小到大,从弱趋强变化或相反的轮回。

  (1)十年企业靠战略,百年企业靠文化。我在《富得过五代—瑞典北欧斯安银行和瓦伦堡家族的传奇故事》中写到:瑞典的瓦伦堡家族和他们的北欧斯安银行(SEB)破了“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家族“富过了五代”。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广阔的政治人脉、金字塔型隔绝债务的公司架构、不断紧跟全球趋势变化调整的资产结构,并通过基金会等方式传承财富的技巧,使瓦伦堡家族安然度过了一次次经济危机。此外,150年来,瓦氏家族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即笃信自由市场,为股东提升价值,加快环球拓展步伐。这一理念蕴含了诚恳的对话,坚韧执着的精神,以及深切的责任感。几代瓦氏家族继承人,都遵守着安德烈·奥斯卡·瓦伦堡在100多年前设定的家族文化:“好学、尊重、忠诚、勤奋”。

  (2)收购兼并是双刃剑,成也萧何败萧何。收购兼并或使成功者更加成功,或使成功者失败或使失败者更加失败。西班牙对外银行150年历史中经历了150多次购并,至今称雄在拉美市场。汇丰银行亦是金融购并王者,成就跨国银行霸业。然而近年悄然从“全球的地方银行”改口“全球的领先银行”,是否也反映了其全球化战略的转向。从桑迪·威尔的旅行者保险集团与花旗银行的购并最终留下了一弯红痕,富通集团庆贺世纪并购成功的同时迎来了破产倒闭的噩耗。安联保险集团收购德累斯顿银行也诸多悔恨。留下了为何保险收购银行诸事不顺的疑问。

  (3)风险管理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审慎、保守是银行业的行业特征、行业优点和道德遵循,那些经历百年风雨依然存在的金融机构,就是对其审慎、保守文化的最好褒奖。我在《马车不放在马的前面——币章里窥探富国银行百年史》文中提到:富国银行是一个以马车为图腾的古老企业,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永远不会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阐述的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事件表明马车需要缰绳,汽车需要刹车,银行需要管理和内控。美国富国银行在客户未知情和未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开设“幽灵账户”等达200余万个,擅自操纵客户资金。曾经的金融优等生却在操作风险上栽了大跟斗。操作风险发生主要是人为因素,其风险难以度量及管理,发生低频但损失巨大,甚至可能掀起没顶的海啸,危及银行存亡。富国银行事件亦涉及对短期和单一激励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负面效应的思考。我在《百年兴业沉浮录》一文中提到的法兴银行的魔鬼交易员违规交易,造成有史以来金额最大(48.2亿欧元)的损失。那个交易员落入了同诱捕其他交易赌徒一样的经典陷阱——追逐着自己的损失,将赌注越增越大以求填补亏空,直到损失大到失去控制。同时愚蠢的轻信和不可原谅的内控漏洞,使法国兴业银行最终陷入了危机深渊。

  (4)战略是银行经营的定盘星,战略决策的失误往往是银行最大的失误。我在《是谁埋下的“连环炸弹”》文中提到这个世界银行史上的典型案例: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美国大陆银行的管理层实施了“做大做强”的公司战略,他们宣称要成为对美国工商业的最大贷款者。为了弯道超车,从1977至1981年,该行实施快速信贷扩张,贷款增速远超同业。为了贴近地气,信贷员的贷款权限得到扩大,放宽了信贷监控和贷后检查;为了提高效率,取消了信贷委员会贷款审批程序;为了赢得顾客,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一系列战略果然见效,大陆银行的市场份额和贷款规模骤增,利润增速高于可比银行的平均数,被评为“最优秀银行”。多么熟悉的邻家银行。虽然曾有人说过,信贷过快增长是危机的前奏曲,急剧的资产扩张蕴藏着潜在的危机,但谁也不相信,舞曲会在自己在场的时候戛然停止。幸运的是大陆银行最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救助,然而打开了“大而不能倒”的“潘多拉”盒子。回顾此事扪心自问,战略选择,知易行难。在风险没有爆发的漫长阶段,有多少银行家有战略定力呢?

  (5)金融改革、开放须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外部环境和配套措施。在《变迁:从苏联到俄罗斯银行业》一文中可以看到:苏联和俄罗斯早期的金融发展与改革,开始漠视金融规律,之后漠视金融风险,看来是对立的两极,其实质都是缺乏对金融本质的深刻理解,才导致一错再错、大错特错。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使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因素,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外部条件不具备进行金融改革的时期激进推进,还会酿成巨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必须和其它经济和监管领域的改革配套进行。金融过度放任自流,缺乏监管能力,缺乏公共参与和市场约束,就可能导致社会经济、金融的震荡和危机。金融历史总给提供学习借鉴的经验以及振聋发聩的警示。

  5、金融史上的银行家

  金融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与金融家分不开。金融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与金融家分不开。

  我在《银行的诞生之地:神庙还是板凳》文中讲述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传奇及欧洲的银行复兴时代:十四世纪的美第奇家族,掌控了当时佛罗伦萨乃至欧洲最大银行,在三个世纪都权倾天下,富傲群雄。美第奇家族为佛罗伦斯带来了稳定与繁荣,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在《格雷钦其人其事》一文中讲到了“劣币驱逐良币”发明者格雷钦。他在1558年发表的格雷钦法则,揭示市场上存在因各种原因导致重量不足(成色不足)的贵金属货币流通时,公众会将“良币”窖藏起来,并试图将劣币转让给他人。至今格雷钦法则仍在许多领域发挥着作用。在《金融家牛顿的故事》一文中讲述了万有定律发明者牛顿的金融生涯:从他大学毕业到他逝世的62年中,前31年从事科学研究,名闻天下;后31年从事金融工作,罕为人知。实际上牛顿对英国的造币事业和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功勋卓著。

  我在《英国针线街上的“老妇人”》一文中讲述了苏格兰人威廉·佩特森为英国战争平台融资而造就了世界中央银行的鼻祖。正是金融的力量,使英国在直至20世纪上半叶前的世界占有了霸权地位。300百多年来金融沧海桑田,多少银行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英格兰银行却老而弥坚,至今还在全球金融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拿破仑亲手缔造的银行》一文及之后的文章中,讲述了创建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及其侄子的金融才能。今人虽然熟知拿破仑是军事的天才,然而很少人知道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拿破仑非常得意的一件事,是他创立了法兰西银行。但是拥有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并没能挽救他短暂的执政期,至今法兰西银行仍在全球金融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滑铁卢的草场上已经找不到拿破仑的战争痕迹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大哥和二哥》一文讲述了美国中央银行创始人汉密尔顿和美国总统杰斐逊尖锐对立、严重分歧,成为“死对头”,根源在于两人不同的社会、政治理念和建国方略。杰斐逊希望农业立国,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汉密尔顿希望把美国建设为象英国那样的以发达的工商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强国。杰斐逊主张加大民选的立法议会的权力以有力制约行政部门,汉密尔顿主张建立一个高度集权化的行政部门以有力制约民选的立法议会。美国历经多年无中央银行的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原本期望它会强化市场演化的基础和条件。然而现实是冷酷的,1913年美国第三家私有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诞生了,百年后被杰克逊总统“杀死”的银行再次复活。关于中央银行制度之争降下了帷幕,但在学术界关于中央银行制度是否需要,货币发行要否垄断的理论之辩余音犹存。比特币及电子货币私人发行甚至影子银行的兴起。新的论战又有所抬头。

  早期的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是普惠金融和扶贫济弱的先驱。曾广受贫苦人群欢迎和政府扶持。我在《世界合作银行之父》、《英国储蓄银行之父》文章中讲述了信用合作理论的践行者德国赖夫艾森和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小额储蓄自助自立的英国亨利·邓肯的感人故事。亨利·邓肯博士不忍心看到贫困的苏格兰农村及农民受困于高利贷的盘剥,立志为改善穷人的财务状况而努力。1797年他提出建立“储蓄银行”的建议,1810年他在自己教区的鲁斯韦尔地区建立了储蓄银行。世界第一个为农民服务信用合作社――德国赖夫艾森信用社诞生于1848年,次年德国舒尔茨创立了为手工业者和商人服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大众合作银行。德国被世界公认为是信用合作的发源地和制定信用合作原则的先驱。但在现代金融竞争的浪潮冲击下,储蓄银行或破产、或合并、或步履维艰、或柳暗花明。但即使生存下来的储蓄银行,也已经不是过去意义的储蓄银行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合作金融逐渐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实践模式和机构类型。大都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秉承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表现出内生的特质。储蓄银行和合作金融的制度也遭受过广泛的批评,认为它们严重落伍,且半官半商的体制,无利润压力的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质疑在全球化社会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利用亲缘、地缘和业缘解决信息不对称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不少国家的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曾遭受严重的困难,并已朝着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扶持小微企业的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制度在许多国家日渐式微,越来越脱离其普惠金融的初心。在人们重新呼唤小额贷款、微型金融等普惠金融回归的今日,通过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回顾和总结,有利于走出普惠金融商业化、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

  在《一百年前的世界银行“巨无霸”》一文中讲述了法国里昂信贷创始人亨利·热尔曼,他将一家从为纺织业服务的小银行,在1900年那个世纪之交时就跻身世界银行业之最,他创立并影响至今的银行分业经营理论,依然为今天的银行家所感受。然而在金融脱媒加剧、跨界竞争激烈的今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何去何从。金融分业监管、机构监管的体制是否适应金融混业经营、需要功能监管的现状呢。

  在《高盛:一个“高贵”名字的“卑微”起源》文中讲述了高盛公司卑微的起源,德裔移民高曼为摆脱犹太人在德国的不佳境遇和追求美国梦,在1848年来到美国。他和女婿萨克斯从票据倒卖的微小业务起家,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公司,其后代又悲哀地造成了一个分裂的家庭。在《上帝的银行家——意大利安布罗斯银行金属章背后的惊骇故事》讲述了梵蒂冈“上帝的银行家”的丑闻。本笃十六世教皇在辞职前日的公开讲话中,他影射那些丑闻时说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话:主会赐予我们风和日丽的天气,适合捕鱼。但也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风雨骇浪……,好像上帝睡着了。”面对如此坎坷多舛的世界,希望上帝永远不要睡觉。

  每家银行的诞生和发展,背后都凝结着金融家们的心血和智慧。讲述金融家的故事,使稍嫌枯燥的金融史显得有血有肉,使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中凸显了背后人的因素。人们或许能了解历史过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三、世界金融史的研究路远道长

  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科相比,与相对不繁荣的经济史对照,银行史尤为“冷门”,目前中国出版的银行史很少,尤其是外国银行史,有也是少数几家熟悉的银行。对国外银行史研究即缺乏深度也缺乏广度。历史学的研究,史料考据、理论分析及综合考察是常用的方式。写银行史又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叉性较强。在对世界金融史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于金融与宗教,宗教对金融业的发展、遏制和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虽然古希腊和之后罗马的神庙曾起到银行的作用。但由于反对贫富差距,从《旧约》就不赞成有息借贷,禁止高利贷也一直处于基督教思想的核心。公元789年,法国颁布了第一个信贷禁令。此后七个多世纪才解开了对于信贷偏见的情结。从谴责、到容忍、到规定可例外,再到默认利息以变化的形态出现。欧洲文艺复兴不仅是思想的复兴,也是银行的复兴。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归功于冲破宗教束缚,储蓄可以转化为资本的金融改革。

  关于“大而不能倒”悖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的银行业“太大而不能倒”原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没想到十年过去了,率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欧美金融界,却“南辕北辙”,持续提高本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比齐刷刷地提高到50%甚至90%以上,银行业集中度一贯较低的美国也大幅提升。只有中国孤独地背向而行,谁是谁非呢?

  为何金融危机此起彼伏、永不消停?在《梧桐树下的证券交易所》文中,我提到,人类的金融史几乎就是一部泡沫史,人们痛恨危机却喜爱泡沫。证券交易所就是那些超级泡沫的孵育器和放大器。它制造能量,又被能量吞噬。没有它,社会就失去了金融力量,公司就缺乏价值发现,经济因而失去了前行动力。它是一个怪物,被人用最极端的语言赞美或者咒诅,却成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似乎在滔天的巨浪时行将颠翻,却又在无常的狂风中艰难前行。不久后的风和日丽使人们忘记了昨日的灾难,又对它咏唱起了赞美诗,只是不知道下一场更大的海啸,来自何时、何地乃至何因爆发。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失误的政策、失效的监管、失衡的社会和贪婪的人性。金融危机只是通过极度破坏性的方式来惩罚和纠正这种失衡。今天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不平衡依然没有改变,发展的模式依然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和贸易失衡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也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生生不息”的种子。

  关于新兴市场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教训,书中通过对拉美银行业的描述,感受到了拉丁美洲金融改革的沉痛教训,对认识民粹主义和金融管制的恶果更加清晰。追求短暂“繁荣”往往导致繁荣的终结,自以为“理性”和“善意”的行为,往往带来了相反的效果。

  在写作中,类似的众多历史和现实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自己。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深感关于世界各国银行史的中文资料的匮乏,于是满世界寻找购买。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日积月累已经存下了600余百部国外英文版银行史。也是无心插柳,为未来的国外银行史学研究创建了小小的专题图书馆。

  四、留下金融记忆的艺术家

  在这部金属记载的金融史书中,还讲述了币章设计或雕刻师群体,他们在艺术设计史,在雕塑或币章领域成就辉煌、享有赫赫大名。他们中群星灿烂,多少人曾获罗马艺术大奖。他们是维纳斯神庙的常客,受到了艺术女神的眷顾。然而他们却无意识地来到了莫奈神庙(据称是最早罗马货币铸造地,货币名称Money 的来源)。文中介绍了这些金属币章中名留千秋的艺术大师,包括法国的丹尼尔·杜普伊斯;路易斯·亚历山大·伯顿;路易斯·奥斯卡·鲁迪;查尔斯·皮勒;弗雷德里克·威尔侬;兰贝尔·杜马莱斯;阿贝尔·拉弗勒。英国的本杰明·怀恩;西班牙Enrique Monjode;美国Julio Kilenyi;俄罗斯的Pogozhelskii等。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在精品林立的艺术币章众多,但金融专题币章还是极少的。为了写作此书,我不知不觉悄悄地汇聚起来1500枚银行专题纪念章,涉及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家银行。待完成此书系列的写作后,设想捐赠成立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室),想象到今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银行家寻觅到中国,惊讶地看到他们的银行,或他们前身发行的众多币章聚集在此时,心中不由暗暗得意。寻根历史、抚今追昔,相信这会成为了银行家金融追思的神圣殿堂,会感受到一种金融文化的震撼。

  新中国的金融从诞生、成长到强大,百年世界金融的沧桑变化,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跻身于世界金融业之林,中国工商银行更跃居全球银行业鳌首。鉴往知来,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撑。忘记了银行业的历史,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整理世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