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终极梦想。 可理想丰满,现实却终究骨感。古往今来饱读诗书的人很多,能凭借知识和能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终究是少数。 但却也总有一些牛人能充分地施展平生所学辅佐君王,成为了决定一个时代变化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事迹不仅为后世文人所景仰,甚至在民间也流传着无数关于他们的传说。 如果选取一份十人之内的牛人名单,这份名单中可能会包括辅佐武王灭商的姜子牙、协助汉高祖刘邦奠定基业的留侯张良、还有在隆中定下三分之策的武侯诸葛亮。 而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近的一位,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刘基,也就是被民间熟知的刘伯温。 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成就了刘伯温经世致用的才能,刘伯温和南宋盛极一时的“永嘉学派”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02 刘基的家乡在青田,现在属于丽水地区,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青田归属于永嘉,也就是今天的温州地区。 刘基本人对永嘉感情很深,在很多文章和诗词中表达了对永嘉的怀念,大明建立后,刘基的祖父和父亲也都被追封为永嘉郡公。除了地域上的接近外,刘基和永嘉还有更深的渊源,因为他的思想与实践,都和兴盛于南宋的“永嘉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基的授业恩师是郑复初,由于史料有限,今天这个名字今天已经不被人熟知,但说起他的几位弟子,却是大名鼎鼎。 除了刘基之外,《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也是郑复初的高足,而和刘基同为开国功臣的宋濂,据说也曾经求教于郑复初。郑复初的师承,正是来自于南宋的永嘉学派。 大家知道,南宋是一个理学大师辈出的时代,我们此前曾经提到的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人各领风骚,可就在那个年代,以叶适为集大成者的永嘉学派,却能凭借独树一帜的观点,一度成为了和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的学派,那么是怎样的鲜明特质让永嘉学派脱颖而出呢? 03 简单地说,相比于朱熹的理学,以及陆九渊的心学,永嘉学派非常强调“事功”,也就是把学以致用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功效才是衡量道义正确性的硬指标。 而对于朱熹和陆九渊等人争论的焦点,比如说到底是“性即理”,还是“心即理”,永嘉学派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趣。 后世黄宗羲的评价: 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永嘉之学的代表人物叶适,在入世方面,也比朱熹和陆九渊走得更远。叶适不仅是南宋淳熙年间的榜眼(也就是高考第二名),后来在朝廷中也担任很高的官职,先后担任过兵部侍郎和中奉大夫(正四品)等职务。 在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强大的金国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不断。在叶适看来,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空谈性理是没有意义的。 为了经世致用的理想,叶适不但对与自己所处时代相近的二程兄弟、朱熹、陆九渊等人加以批判,甚至对理学家心目当中的圣人曾子、子思和孟子等人也有微词;叶适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主张提高商人的地位;在对外方面,叶适是力主抗金,反对和议的主战派。 可惜,由于当时的种种掣肘,叶适并没有太多机会把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在他去世之后,永嘉学派在程朱理学的强势之下也日渐衰微。而真正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的,是他在100多年后的传人刘伯温。 04 由于和朱元璋的密切关系,很多人在谈到刘基时,都会认为他是主要活跃在明代的人物。 事实并非如此,刘基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元代度过的,他去世的时候是洪武八年,也就是明朝建国后的第八年。即使从他50岁接受邀约出山辅佐朱元璋算起,一共也只有16年的时间。当然,相比于在元代二十余年仕途的落寞,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的确是他的高光时刻。 刘基出生在1311年,比朱元璋大17岁。他早年聪慧,由于深受致用之学的影响,知识面非常广泛,对于天文、阴阳,兵法和刑名都有所涉猎,是一个通才式的人物。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人预测刘基未来很有希望成为像诸葛亮和魏征一样的风云人物。 二十三岁那年,刘基到元朝的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可接下来二十多年,刘基的仕途非但没有多大成绩,而且断断续续。有时,因为兵荒马乱不得不在家里闲居;有时是性格耿直遭到陷害而被迫离开;又或者是,好不容易平定的盗贼因为贿赂高官而得以重用,让他愤然辞职。 一直到1360年,朱元璋听说了刘基的才能,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刘基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但也陷入了踌躇中。其实,这样的踌躇也存在于当时大部分曾经在元朝担任过官职的人身上。 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但毕竟当时入主中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后期已是风雨飘摇,但在其中任职多年的官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元朝灭亡后,很多汉人甚至以元朝的遗民自居即是明证。 按照传统的儒家伦理,已经在现有的政权中效力多年的官员,再去投靠新的势力,对旧主反戈一击,还是背负着很大的道德压力。不过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刘基还是选择了加入朱元璋的团队,他的辉煌也就从50岁真正地开启。 05 刘基加入朱元璋团队的时候,朱元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但还远远没有统一天下的本钱,不要说仍然强大的蒙古,就连徐寿辉和张士诚的势力都要比他更强。 而刘基,正是在这个变局中,把他经世致用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群雄逐鹿中,刘基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多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同时建议朱元璋一边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军。 在和朱元璋最大的敌人,也就是后来取代徐寿辉自立的陈友谅交战时,刘基提出的计谋起到了关键性的因素。 此后刘基又参与制定了朱元璋的灭元策略,在刘基的辅佐之下,朱元璋用了八年时间,由割据一方的势力,发展为初步统一中国的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后来,又封为诚意伯,洪武四年,赐刘基还归家乡。四年之后,刘基在家乡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虽然在刘基生命的后期,朱元璋和他的君臣关系并不和睦,甚至一种说法,刘基之死正是在朱元璋授意下的毒杀。但朱元璋在评价这位在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的臣子时,还是不吝溢美之词的,他的评价是: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 而在民间,更是用“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语言盛赞这位不世出的英才。 06 为什么刘伯温和与他类似的人才,能在万千读书人中脱颖而出,建立一番功业? 最近恰好听到一种关于“镜与灯”的比喻,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现象。 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往往有两种方式: 一种被称为“镜式认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最关注的在于理解事物的真相,希望拿到一份能够指导人生之路的详细地图再展开行动,以求真为终极目标; 另一种则被称为“灯式认知”,正如你走入黑暗森林手中的一盏灯,虽然有局限,只能照亮附近的一小片距离,但却能帮助你有效行动,走出黑暗森林,求存是这种认知的第一要务。 “镜式认知”和“灯式认知”并无绝对的优劣,但一般来说,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活动方面,要保持镜式认知,有凡事问上几个为什么的钻牛角尖精神;而在与实践联系密切的领域,则更需要几分“灯式认知”,多立足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本质问题的思考,比如道德、仁义、理气,占据了主流的位置,更类似于“镜式认知”;而刘伯温以及此前在实践中取得突破的前辈,如诸葛亮等人,则更多地关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灯式认知”,这也让他们相比于只读圣贤书、习惯作各种价值判断的儒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显得“神通广大”。 但诸葛亮和刘伯温之所以在后世民间影响深远,除了他们的神机妙算外,也包括他们的品德和坚守。 他们没有为了解决眼前实际问题,而全然放弃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善恶判断,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原则,不会如很多策士一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又属于“镜式认知”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追求真相的“镜式认知”和延续生存的“灯式认知”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随着我们人生境遇和追求的变化而不断平衡的。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