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者组织也必须签劳动合同吗?

 健康慢走 2019-01-09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基于志愿者的社会道德、社会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目前国内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扩大,志愿者的相关组织在不断增多,但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各种志愿者组织,似乎还没有摆脱尴尬的生存状态,很多时候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会因为身份不明确、缺乏资金、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面临很多不必要的困难。


而如今在多样的志愿者活动中,有偿志愿者越来越多。志愿者有偿劳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志愿者组织在需要雇用职员和专业人才时,招聘有偿志愿者比在外部劳动市场招聘雇员更能降低成本费用;


二是支付一定的补助和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志愿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志愿者来说,这是保证他们长期持续地进行志愿活动的措施之一;


三是得到志愿服务的受惠方,希望通过谢礼金表达感谢之情;


四是随着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在与政府进行合作解决雇佣等社会问题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案例


小B主动要求到某志愿者组织做志愿者,希望该组织给其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该组织经考虑,将小B安排到下属项目担任志愿者,并给予其相应的志愿者补贴。根据要求,小B在社区志愿者服务网进行了志愿者登记注册


小B的工作主要是:在公益活动时现场维持秩序,根据需要递送相关文件等。做了三个多月后,小B突然离开,并要求结清所有补贴否则拒不移交项目资料。同时,向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声称双方是劳动关系,要求对方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及补缴社会保险费。


劳动仲裁委部门以该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没有书面协议为由,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裁决志愿者组织败诉。


志愿者组织十分震惊,没有想到一片好心居然换来这样的结果,志愿者组织不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裁决。近日,该案审理已结束,结果为维持原判。



从本案来看,志愿服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看似毫不相关,其实多有竞合之处,稍有不慎即面临法律风险。


从法律关系的主体上来看,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条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团体”均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要件。而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团、基金会正是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存在的三种主要形式。


从志愿服务关系的构成要件来看,志愿服务关系,是指志愿者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自愿以智力、体力、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公益性活动中和志愿者组织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在《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中都有规定,“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据自己的章程,招募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条例明确规定了志愿者组织有权招募志愿者。


上述条例又明确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本人所支出的交通、误餐等费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关于志愿服务协议规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与志愿者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就服务的内容、期限、要求及其他必要事项签订书面协议。”


不难发现,即使是招募志愿者,依然会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支付报酬、考勤记录等行为。实践中,志愿者的过程中,严格做到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内容向社会公布,进行志愿者登记,但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的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公益圈朋友的宣传介绍,或者在网站、书报栏等张贴招募通知。这些措施,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难以调查取证,如果再没有书面的志愿服务协议,补贴领取证明,则很难证明志愿者的身份和志愿服务关系。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一般倾向于保护相对弱势的劳动者,因此,一旦发生劳动关系和志愿服务关系相竞合的情况,一般都会作出有利于劳动者的裁判。因此,出现上述案例中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上述志愿者组织的不足就在于没有将相关重要的事实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吃了哑巴亏。


最后,给志愿者组织的几点建议:


1)在招募志愿者时要有招募的通告,并予以存档;


2)有明确的志愿者登记表;


3)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一定要签订志愿服务协议;


4)完整的志愿者考勤表;


5)志愿者根据考勤领取补贴的收条;


6)志愿者离职的登记证明。


当然,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可优先考虑在校学生和已退休人员。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学生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的对象。而已退休人员,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已丧失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其适用法律已不再适用劳动法律法规,如果发生纠纷,则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 


总结

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知法、守法、用法,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先保护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