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踮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画山水序”宗炳,魏晋南北朝)宗炳屡次拒官,好山水,爱远游,但感年迈,无法遍游名山大川,只能“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静卧而悠游林下、坐室而返归自然,所画山水见其对隐逸丘谷生活的向往。 ▲沉院细雨 中国人审视自然方法是“观”,它是超越单一视觉之“看”。“观”超越视觉真实,是“心源”与五官感觉相互引发、沟通、交融,是“耳目内通”“六根互用”“无目而见”的境界(参《游观》,P53)。 ▲柳园平远图 中国古代园林许多由山水画师设计并由传统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明代前后尤甚。元代画家倪云林设计了狮子林、明代画家文徵明设计了拙政园、清代画家石涛设计了个园等等,古代画家将自然山水的理想演绎至人工园林之中。晚明时期的造园家计成也酷爱山水画并特别喜好五代荆浩气格高古的北派山水画,其造园艺术深受其影响。中国风景园林的营造,其深得山水画之影响从计成的《园冶》一书和其它许多园林绘画中可窥一斑。“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梦溪笔谈》,卷十七)”,“以大观小”是山水画大法,它将大观自然以无透视点的方式微观反映在宣纸上;画面布局是按心理直觉,折高折远。“以大观小”的审美哲学在传统园林设计及其绘画表现中,被物化合移情。游者的情感和心理由远山、烟霞、树林至近水、亭榭、陈石流动折返,达到内心的“得意忘形”和“畅神”。视者心理审美和自然之美完美融合,达到“外观自然,内视自身”的目的。如果说西方景观是基于透视学视觉可见的写实,那么中国的风景则是基于反透视学“无目而视”的写心。 ▲柳园八景 “观景”,以经验、心理直觉和判断构筑对自然和景观的综合审美活动,是超越视觉可见的“无目而视”。这一浸淫了中国山水意识的风景图式传达了的“神飞扬”灵性,完成对自然的超越和融合。走“观景”是写实至写心的转换,它成为柳园的景观版图和图式的前本体。 ▲三水湾街区周边城市肌理 三水湾之变迁 泰州古称海陵,是长江、淮河通水入海的交通枢纽,所谓三水交汇。古泰州城水网密布、水城一体、街河并行,形似凤凰,现时的环城河又名凤城河。凤城河沿岸经过多年的恢复开发已形成集人文、戏剧、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国家 4A 级景区。三水湾文商街区位于凤城河的南端,为金三角总体构成。南侧分别为民国风情步行街区和文化公馆集群,北侧为柳园(含原生态恢复区和评书评话博物馆)。金三角由南侧市井商业、文化交流向北侧宁静的柳园渗透。由喧闹向宁静过渡 , 由纷杂向静思衍变,是退思而又提升,隐含中国文化的“透脱 ”之意。 ▲柳园场地轴测及分析 柳园之“观景” 柳园因柳敬亭曾经居住在此(名曰打渔湾)而得名。柳敬亭这位出生在泰州的明清时期的评书评话第一人,生在多事的明末清初,一生坎坷不平,享名一时,中年做过幕僚,晚年复操说书故业,重归平静。柳园用地 68000平方米,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岁月蹉跎,园内建构筑物残缺破败,而植物自然茂盛但缺乏梳理。柳园规划布局是将既有生态湿地和植被进行完整梳理和恢复,并植入以柳敬亭生平展开的系列文化场所和空间的再生项目,它是三水湾文商街区由喧闹至宁静的精神栖息地。柳园总体上分三个板块:原生态恢复区;传统文化演绎区(含评书评话博物馆和文化景观游览区);休闲观光区。柳园以评书评话博物馆为中心,南北轴向南区文商街区发延伸;东西轴将西侧生态恢复及文化游览扩展与东侧的休闲观光区连成一线。 ▲总平面图 从中国哲学和宇宙观出发,中国古典山水画和风景观表现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共融的诗画空间。水与墨间,水墨相生、“得意忘形”,是跨越视觉真实的心理审美;是在“以大观小”空间直觉下心理折高折返的写意和写心。水与墨在柳园的建构中,就是建筑与绿林的图底关系,也就是博物馆建筑与柳园的相生关系。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的山水画法则:“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柳园虽没有山,但近处的博物馆可谓高远强调质感;中部茂密的树林、湖泊和书院可谓深远强调重叠;远处的柳堤廊桥和柳亭飘飘渺渺若隐若现可谓平远。三远共同构成了观景的故事线路和流线递进,赋予游者更多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感受。借助山水画三远的空间格局刻画画意中的“得意忘形”和“可折可返”。景观从客观真实演变为“观景”的心理真实;单一的视觉活动转换为“观”——这一“写心”的复合心智活动。 ▲柳园入口 ▲柳园入口平面图 ▲柳园小径 ▲柳生茶书院 ▲柳生茶书院平面图 建构筑物都传统平实而厚重,但也非“述而不作”。我们在演绎博物馆的空间状态时,没有直接采用民居五架梁七架梁的梁柱和开间制式而是采用流动空间的形式,以满足当代观展人群的流线需求。 这一延伸的命题让我们在“观景”的营造中面对当代人的行为模式和空间需求。这个反思在当代生活中真实反映了对所有传统艺术传承的思考。正如评书评话这一传统艺术,在柳敬亭的晚明时代其处在民间艺术的中心位置、令人趋之若鹜,而当代评书评话则处在艺术的边缘区域、问津者不多。这折射出传统艺术的生存现状:面临传承和创新的双重压力,即同时面临维护和自我挑战。特定地域文脉和功能下景观和建筑创作也面临同样的课题。自我维护和修正的新地域主义思想完善了我们有关“谨慎创新”的思考,指导柳园“观景”的创作工作。 ▲圆花径 ▲圆花径平面图 ▲频鸟阁 ▲频鸟阁平面图 博物馆之物我为一 建筑物、展厅中庭(内院)、合院、沉院、卧园,组成一筑三院一园的空间架构。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是以一筑三院一园为组合的园院群落。 ▲“三院一园”示意图 其形态组织采用一组合院图底,经过复制拼合、叠加、局部下沉、消减、移动形成新的合院“原型”。这一工作方法借用类型学原理,将合院的逻辑简化成符号原型,再对符号原型依据全新事件进行类型的突破和创新,但维持方正的格局。空间的组织上,流动空间的形式游离组织了入口主厅、展厅、中庭、后勤、连廊、楼梯、合院、沉院的循环。不同的空间支撑对应不同的坡屋面,形成简单清晰的空间界面,而空间是流动性和开放性的。从“原型”之新“类型”的研究试图寻找泰州传统民居的逻辑再生和情愫。 ▲博物馆轴测及细部构造示意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地下层平面图 博物馆的剖面和顶部以传统泰州民居的五架梁结构为原型,特别维持了经典的山墙、檐口、屋脊、黛瓦的外形元素,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图式的建筑风貌。 ▲剖面图 侧主厅与一层展厅开放连接。主厅、一层展厅、西端的会议厅及连廊围合的方正内院,内敛、隐逸;合院中梅花孤植坚韧古雅。一二层展厅间的中庭式内院高直通透,与外侧合院隔窗相望。 ▲叠院远眺 ▲合院夜色 参观者由北侧楼梯下至半地下的沉院,完成参观流线。沉院位于合院北侧狭长的地段,是院落的最低处和最隐秘处。东西向的沉院分别与柳园连接,南侧与混凝土挡壁相望,北侧与饮香书院为邻。参观者顺着脚下参差不平的石板路和跌落的浮萍水池向西沿着混凝土挡壁和台阶向上,慢慢接近柳园繁茂的林木之中。由物质的教化慢慢走向自然的造化,中得心源,寻找人和自然归一的境界。 ▲沉院夜色 博物馆的结构以混凝土门形梁柱和纵向连梁代替传统的五架梁;外墙梁柱楼板和内墙均以清水混凝土或清水砖一次成形;以反梁和砼板作为吊顶。仿木纹架空地板内置管线和空调管道。混凝土顶板与室内清水材料浑然一体,形成结构与建筑合一的状态。主厅的屋面打开,隐框采光天棚覆盖于门式混凝土梁之上,隐框天棚外侧是细长、紧密编排的木线条。光线经过几层叠加的格栅后落在主厅地面上,形成纤细丰富而有透视感的影像。 ▲博物馆主入口大厅
▲博物馆南立面 ▲博物馆西立面 ▲博物馆东立面 ▲主入口大厅混凝土梁柱 ▲大厅室内结构 ▲饮香书场室内 博物馆的园院组合,传达了“游、观、思”的空间价值观:即 “使游者忘倦、赏者静观、静者入思”;由“游”入“观”,由“观”入“思”。 ▲叠院近眺 ▲混凝土档壁 卧园之拙墨 卧园紧邻博物馆建筑西南角外侧,也是博物馆的前院。“卧”隐含退养,闲适,隐逸之意。它是柳敬亭一生跌宕起伏后归于质朴的句号式隐喻,也是大隐隐于市的沉思。卧园以碎石、掇石、清水、幽曲的墙垣、浮萍、草木、孤植、小筑勾勒的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微观演绎。博物馆西南墙角下卧园以枯竭的碎石开始慢慢向南倾斜与清水连接。水色由干至绿,墨色由浅至深由枯至润,宛如苍秀生拙的水墨山水。 ▲卧园 “三远”之游观 “三远”构成柳园“观景”的空间层次。 ▲“三远”之柳园 近远(高远):柳园入口及管理用房、评书评话博物馆园院群落和卧园。 “近远” 重质感、细节和内容,是柳园的地标和核心,是评书评话主题的宣教和展示。枯竭生拙的“卧园”紧邻博物馆建筑西南角。“卧”隐含退养,闲适,隐逸之意,是柳敬亭一生跌宕起伏后归于质朴的句号式隐喻。 ▲卧园枯砾 中远(深远):临内湖的栈道、竹林、百闲诗书屏、圆花径、噌吰台、柳生茶书院和生态恢复区茂密的水杉。圆花径、噌吰台与博物馆轴线对应并引导向西侧茂密密林。百闲诗书屏南连西北侧的柳园入口,展示评书评话的文人碑刻。柳生茶书院是博物馆的北延的文化小品、临水环碧并东接栈道至柳堤。“中远”内容扩展了评书评话主题的外延式景观;景致重叠、可近可远、折前折返。 ▲柳公祠及柳亭 ▲柳公祠及柳亭平面图 ▲柳公祠内院 ▲柳亭 平远:内湖北侧的翟影桥、水廊、柳堤、柳公祠、柳亭、频鸟阁并环城湖连通。“平远”宁静闲暇可望、可行、可游、可居。远眺飘飘渺渺。 ▲柳园望远一
“三远”的景致随画卷慢慢展开、也随心理审美折前折返,但连续的画面却构成 “线性”愉悦。景观空间和置景的布局按评书评话的叙事展开,借助三远的空间层次和写意表达了观景的心理审美。“散落”的景致建造秉承“宁朴勿巧”、宁简勿繁、“宁俭勿俗”的构筑思想;顺应地形地势并在幽偏处建筑。同时以丰富乔灌木、孤植、古旧石料和砖花铺装、枯竭的砺石广场、散落的景湖石、点缀的山水剪影置石等相烘托、虽古尤新。 走向“观景” 柳园及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的设计创作延展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和风景观的思考,以及对本土地域建筑风貌深深的敬畏。形式感和设计感被缩减至最低限度,让“观景”这一深受中国山水意识影响的空间综合直觉和心理审美活动取代单纯的视觉真实。中国山水画“三远”的空间构成和图式引导了柳园“观景”的写意式叙事,也成为这个“新古典”景园的思想源泉。 ▲档壁 ▲门头 ▲山水石 ▲梅花漏窗 ▲砖花图形山墙 ▲砖花和砾石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柳园及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 建筑事务所: 加拿大考斯顿设计 合作单位:泰州市海陵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 刘廷杰 设计团队:刘廷杰、白静、戴标、胡婷君 项目地点:江苏省泰州市三水湾柳园文商街区 用地面积:68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237平方米 以往发表:《建筑细部》2015 获奖:The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 美国建筑大师奖 “建筑类别/文化建筑”优胜奖 以及“景观类别/园林”优胜奖 摄影师:胡义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