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8年12月26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召开了《妈妈,快拉我一把》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李岩、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黑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李红、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周勇、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副总编辑应红,以及法学专家皮艺军、李玟瑾等嘉宾与会。 本文节选自张雅文《妈妈,快拉我一把》研讨会速记(摘选) 时间:2018年12月26日上午 地点:中国作家协会十层会议室 主持:应红 李朝全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部作品是张雅文非常重要的一部力作,关心、关注下一代,特别是关心、关注有一些问题的下一代,一直是我们文学创作,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特别关注的题材。我在想雅文起了这个题目——《妈妈,快拉我一把》,看起来是一个对孩子的教育的问题,其实关心到一代人的事业。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一直在不断地催奋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她与老伴身体力行走了很多的地方,我觉得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雅文这部作品《妈妈,快拉我一把》,“快拉我一把”或者“妈妈,快拉我一把”,这句话其实在提醒我们整个社会、我们国家、我们这个时代要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我想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公安、政法方面,而是我们整个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
李岩(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当前未成年犯罪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也是如此。
在司法部各地监狱局,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张雅文老师跑了十一个省市的未成年人管教所和三所女子监狱,与242名未成年犯、监狱的警官、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交谈,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又经过近一年的呕心沥血的伏案写作,完成了这部《妈妈,快拉我一把》的长篇纪实文学。
这部作品实际上写的是高墙内的故事,但是我们出版这部作品的希望是用高墙内的钟声敲响高墙外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的心灵,对社会起到一种警示作用。从这部作品里面我们痛心地看到高墙里一个个稚气未脱的犯罪少年走入迷途,有的是因为缺失了亲情和温暖,有的是因为缺少了家庭教育,有的是因为生存环境不好,有的也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还有的是考试分数的高压、校园欺凌等等。
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良知,历尽艰辛走到未成年犯管教所少年的身旁,倾听失足少年讲述陷入迷途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们身陷铁窗的痛苦煎熬与内心挣扎,为花季少年的无情凋零而深感痛心。
日剧《别让我走》剧照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雅文老师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作者、老朋友,在我们这里出过三本书,一本是《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一本是《盖世太保枪口下的女人》,还有这本《妈妈,快拉我一把》。这本书我是认真看了。我感觉张老师用母亲的心、作家的笔写完了这本好书,她是用真情投入到写作中间,所以每一位读者都会被她那种浓浓的母爱、宽厚的胸怀所感染,我想这是我读了张老师作品之后的感受。
电影《杀人回忆》剧照 李红(黑龙江作协党组书记):回顾雅文老师几年的创作实践我们感到,首先雅文老师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她的作品几乎都是现实主义的重要题材,她更多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比如《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她用手中的笔去揭开某一特定时期人类的命运,世界的走向和历史的真实,去展现生命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力量,所以她的作品往往给人带来恢弘沉重的感受和直抵人心的震撼。
日剧《别让我走》剧照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这部来自生活的大书雄辩地证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张雅文在自己的采访当中见证了未成年犯罪的这个世界之大,触摸了青少年生活这种现实的复杂,她也感受到干警内心世界的博大,他们的奉献和博爱。
同时这也是一部超越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生警示录,作家在倾听对话、实录的过程中,看到一个个失足少年走过的畸形的人生之路,记录下未成年人犯罪的这种诱因和悔改,深刻揭示了犯罪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危害。雅文大姐向来不辜负生活的这种厚赠,她通过对未成年犯的采访,触摸到了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伦理道德的失范。
她通过采访对象之口发问,为什么生下我?我拿什么立命?是为了补上人生的大课等等,所有的发问都振聋发聩,让我们思考这个社会、思考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电影《熔炉》剧照 李炳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雅文的作品我几乎全都看过了,包括1988年的《走过伤心地》,她的创作很好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格调和风格,这就是关心大事、关心国家民族和民生命运的事情,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局限在自己的人生的冷暖,所以这种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怀一直是她作品有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要解决问题的话,光妈妈拉我一把是拉不回来的,从这一点讲雅文这部作品既给了我们很大的刺激、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但是更多的我们还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追究。鲁迅在1919年写过一本《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那个时候他认为封建社会父权很重,孩子没有自由,孩子都被禁锢了,他希望给孩子自由。但是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传统带给孩子教育的一种压力,我们今天呢?鲁迅的话还没有过时,不过社会环境变了、文化环境变了,人们生活的价值标准变了,我觉得仍然还有一个“怎么样做父亲、怎么样做母亲”的问题存在。
电影《熔炉》剧照 周勇(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所长):专家对这本书从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特别赞同。比如说书中很多案例是反映了很多青少年罪犯来自于留守儿童,来自于流浪儿童,这确实是我们研究中很关注的,如果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话,就像刚刚说的养而不教,他们出去打工,就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
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是探讨的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专门来描写未管所里面的警察在未成年犯的改造方面做的许多工作,我们看到这样的内容特别有共鸣,对张老师特别表示感谢和敬意。 皮艺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里的“妈妈”不仅仅限于父母,这个“妈妈”是整个孩子的外部世界,孩子是世界里面最无助的那个。我曾经参加过反家暴法的活动,去了以后我一看,这是一个针对妇女的家暴的法律。我说为什么没有孩子?为什么没有老人?为什么没有丈夫?因为丈夫也可能成为家暴的对象。所以从大的宏观角度,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书的意义,“妈妈”是一种扩大解释,没有这种扩大解释这本书只局限于一个一个的家庭悲剧,这就有点小气了。 李玫瑾(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博导)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有文学的意义,也是一个社会的调查,同时它里面有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理性的唤醒。这本书写的是社会的病态和社会的伤疤,它会触及我们最脆弱、最柔软的一些东西。 这部书涉及人性的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安定与和谐的问题,也涉及人类最柔软的情感。这本书下一步能不能找一些好的编剧,把它改编成优良的影视作品。 张雅文:我在未管所认识一个是1.95米的篮球少年,他想当作家。我说你想当什么作家?他当时说想当网络作家。我就说:“孩子,你听奶奶话,你的优势不在网络,而是在于你真实的现实,你可以写现实,我来帮你。”他就真的以他的人生经历写成了纪实作品。 采访那天晚上我就把《北方文学》的主编,还有司法厅的三位处长找到一起,我就问主编,假如这两个孩子能够写出作品来,你们能不能发表?我们不只看他的作品好坏,只是为了拯救这个人。当时主编欣然同意。
几个月后,那个少年真的写出来了,并刊登在《北方文学》。 后来,我的新书发布会和他的作品研讨会同时进行,这个少年坐在台下,旁边还有一位老人坐在旁边,我就看到那个老人一直在哭,后来知道这就是他的爸爸。这个的孩子发言不仅感动了那些少年犯,也对我们社会的教育工作有很大启发。 《妈妈,快拉我一把》 作者:张雅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