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灯舞是一种上海市的汉族舞蹈艺术。本源自道教的祭祀仪式,属道场法事《九幽灯》中的“穿灯”一节。它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几经各家道教艺人的不断充实、修饰,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推衍为《穿灯舞》而自成一体。它40多年前流传于浦东新区曹路镇地区,具有强烈的汉族色彩和地方气息,原定2005年曹路镇第一届艺术节开幕式将再次把《花篮灯舞》搬上舞台,后因时间等原因未能实现。 花篮灯舞的服饰、道具颇为别致。八个少女身着一式的大红色(大襟)上装、湖蓝色长裤;腰系黑丝绒围单;头后一条长辫,左手插一小花;脚穿乌绒布鞋,鞋上一枚红球;每人手持两只半面花篮灯(合并时成为一盏完整的六角行花篮灯),篮中饰以鲜花、稻麦(穗)、,以示丰收,内特设电池灯泡,可明可灭。这些服饰、道具点题大意,与演员的表演相映成辉。 花篮灯舞的动作队行依次分为:横花棚,长花棚、荷花开、喜相逢、锁链子、大小年轮、蝴蝶双飞、戏花蕊、满地花、里外罗城、大团圆等。其中有沿袭的,如:“满地花”、“里外罗城”、“大团圆”等;而“荷花开”“锁链子”“蝴蝶双飞”、“戏花蕊”则分别有《穿灯》中的“单迎灯”“扯木樨”“双飞”、“碰蝴蝶”演变而成。这些动作造型,采生活之美妙,集民俗之灵气,具有气氛热烈,结构对称、图形丰富、节奏欢快、地方味浓郁等风格特点。演员凭借手中花篮及女性特有的身段线条美,生动地以“开、合、转、绕、奔、跑、穿、跳等手法,使队行变幻莫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大圆圈时,演员舞动灯篮,绕圈急转,其势如旋风扫荡落叶;突然,舞台灯灭、人隐,唯见花篮灯闪烁、起伏、旋转,形成了一个奇丽的光环,令人神往。 花篮灯舞的基本步法以戏曲旦步为主,可分碎步,圆场步、和花梆步等。其舞步的基本要求是:上身平稳,两膝并拢,步子小而快,两脚开步时都是脚跟先着地,脚掌慢着地,在前脚尖还未着地时,后脚尖就接着向前起步。随着舞曲的速度的有慢转快,步伐必须轻快活泼。在慢节奏中,一脚提起时,脚跟稍向后踢,两膝微曲,并富有弹性,使步伐略带颤动,表达的欢快的情绪。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