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辉#永远不要轻易说“偷”#公益讲堂之136

 刘淑姿 2019-01-09

学员X:女儿5岁,跟比她大一点的朋友学会在我包里拿钱去买东西,怎么教育呢?我不想她跟着其他小朋友学些坏习惯,不想她不经允许偷偷拿钱,也不想她老是乱买些没用的东西浪费钱。

左:首先,孩子没经过允许,跟着别的孩子学了拿钱买东西的这一系列行为,已经被你定义为“偷偷”“坏习惯”“浪费钱”了。5岁的孩子还未形成非常强的规则意识,他们往往认为“妈妈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妈妈的;既然妈妈可以随便动我的东西,那妈妈的东西我也可以随便动”。

如果没有从小对孩子进行界限感训练,那么孩子这么做是非常容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学员X:其实我自己小时候也偷拿妈妈钱买吃的,虽然没被捉到,但我自己有意识这是“偷”。这个“界限感”该怎么训练呢?

左:你急于训练,就是想急于改变;急于改变,就是不接受这个行为的出现;你不接受孩子这种行为的出现,恰恰是不接受你自己当年的行为。

问个问题:如果她从你包里未经允许拿了一块巧克力,这算不算“偷”?

学员X:应该不算。

左:同样是不告而拿,为什么巧克力不算偷,但是钱却算偷呢?

在成人的世界里,巧克力不算什么,甚至家里的巧克力可能就是专为孩子准备的;而钱是有价值的,可以换无数东西,与孩子没有连接。成人是有分别心的,这是成人世界的法则,但孩子不会懂得,她不会明白你包包里的东西还是有分别的。

对15岁的孩子而言,未经允许从家长包里拿钱当然是“偷”,除非是家长默许的。但对5岁的孩子而言,这是“创举”——跟着别的孩子学会了从来没做过的事情:第一,从妈妈包里自己拿钱;第二,去买喜欢的东西!这都是孩子主动意识萌芽的标志,对孩子而言,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的小小里程碑。

不过,从包里私自拿钱,乱买东西,这的确是需要管理和约束的。只是有时候,家长的态度过于严厉,在约束行为的同时加大了道德教育,让孩子刚刚萌生的自主意识,探险意识,立刻被掐死在襁褓里。毕竟,“偷”这个字,在有道德追求的家庭里算是项不小的罪行,一旦这帽子扣上,对孩子的打击会非常大。

学员X:从包里私自拿钱,乱买东西,这是需要管理和约束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管理和约束。

左:你怎么就不关注孩子做这件事的创意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一直只在乎如何约束和管理孩子,所以我不敢教你,因为这会成为你的武器。在管理和约束之前,你需要保护孩子刚刚萌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意,当你关注到这一点后,先静下来感受下,确实感受到这种创举的可贵了,我再教你怎么管理和约束。

跟孩子讲,妈妈的包不可以这样翻,如果想找东西,必须经过妈妈同意,不光是钱,也包括巧克力等等其他东西。

同时,你对自己也要有一个行为的约束:孩子的东西,你是不是可以乱翻?如果需要翻,也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无论是钱,还是孩子自己的一些事情,要让孩子拥有适当的支配权。可以在家庭里定好规则,孩子可以买多少钱的东西,什么东西是可以自己去做主买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的。当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探险意识开始萌芽,生活中的细节管理就非常重要,这个管理不仅仅针对孩子,家长同样要做到,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这种成长。一旦定好了支配范围,无论家长到时多么不满意,都必须遵守,你可以表达不满,但是不可以否决。如果执行起来确实有问题,可以以后追加条款,但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商量着来。

关于孩子私自拿家长钱的事情,管理孩子的方法分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开始要自主花钱了;

2.私人物品的管理与界限;

3.花钱的管理与挣钱的管理。


1.孩子自主花钱的欲望

这意味着孩子自主性的萌芽,不仅仅是对于钱的支配,在其他事情上,孩子也开始需要拥有自主权和支配权了。孩子未经允许拿钱的事件是一个提醒,提醒家长注意,需要开始适当地放权,让孩子试着决定一些事情。也许孩子对这些事情做出的决定是家长不赞成的,但是只要结果不具有伤害性,就暂且忍了吧。

这里需要各位家长注意,虽然我们会分门别类地告诉大家,如何从不同方面来约束并培养孩子对于钱和私人物品的认知,但是,生活中不存在孤立的管理,对任何一件事或一个行为的管理,背后都是对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管理。

 

2.私人物品的管理与界限

孩子开始形成“我的”的概念,对“我的”东西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自己说了算。当然,要有一个范围,孩子可以自己做主的范围,可以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

当孩子知道了“我的”,同时就会开始意识到“你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我的”,孩子就会慢慢建立起界限感,也同等地开始尊重“你的”。

很多时候,父母的管理是双重标准。他们可以一直侵犯孩子的界限,却要求孩子做到管理自己,有界限感,这样的要求可就太难达到了。“不许随便翻妈妈的包”,如果要给孩子立下这个规矩,那么,这句话就必须贯彻到底地执行——不能因为包里的内容有变化,这个规矩也跟着变化:巧克力可以随便拿,钱不可以拿,这种跟着不同情况变化的规矩,只能让规矩本身更加扑朔迷离,意味着规矩本身是可以巧立名目修改的,这就可怕了。

 

3.花钱的管理与挣钱的管理

前面两条讲完了,才开始涉及到行为层面的管理。我猜,各位家长们本来一直只想知道“花钱的管理”,结果我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居然还没进入正题。

行为管理实际上是管理方法中最容易操作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中的很多管理都是基于行为模式的。如果仅仅就行为进行管理,收到效果确实容易,但是想要真正对孩子产生长足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容易了。有些表面上很好用的行为管理方式,如果长期使用,甚至是对孩子有害的。这跟中医用药一样,隔几天就需要看看效果,然后看情况调整药方;再看看效果,再调整方子……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在具体到生活细节的时候更是如此。6岁孩子的花钱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家长可以规定孩子可自由支配的额度,时间,地点——比如去超市,可以允许孩子买几元钱的东西,在这个范围内,花的钱是自己的,还是需要妈妈支援的;放学路上想买冷饮,一周可以买几次,买多少钱的,买什么种类的东西……

我女儿的同学放学路上总是买各种零食,我家女儿也会馋,也会想买。但是她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强,我们之间有协议,想吃的东西可以去大超市买,品牌都列好,成分自己看,小超市的食品,尤其是学校旁边的,严禁买,因为都是没牌子的三无产品,很可能对身体有害,

家长可以和孩子做这样的协议。比如,如果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东西,只要是安全的,对身体无害的,经过爸妈同意后就可以去买。并且要告诉孩子:之所以需要家长同意,是因为你年龄还不够,爸妈要帮助你筛选那些有问题的东西,不是为了限制你,只是为了你的健康考虑而已。其他的条件,相信做父母的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既然要训练孩子如何花钱,那孩子当然也得挣钱。关于挣钱的管理,除了零花钱之外,还可以给孩子分配些有偿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有挣钱的渠道。

有偿的家务劳动,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家庭可以挣钱的渠道。这是让孩子通过管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工作态度,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的方式,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化练习。但是,有些家长把这变成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方法,这是本木倒置的。

每个行为设定背后,家长都要考虑清楚这样做的意图,不要琢磨一箭双雕的事情,能做好一个目标就不错了。挣钱的劳动就是挣钱的,目的明确,可以谈价钱,可以谈条件;不挣钱的,为家庭应该付出的,应该承担的,就是应该的,大家都有自己分内需要承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