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文书和档案,名曰“书契”。商代称“册”或“典”;周代称“中”;秦汉时期称“典籍”、“文书”;魏晋以后称“文卷”、“文案”、“案卷”、“案牍”、“文牍”、“薄书”,等等。 “档案”一词,开始使用于明末清初之际的东北地区。《柳边纪略》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这是迄今所见关于“档案”一词来源的最早记载。文中所称“边外文字”,是指东北地区满族兴起后所使用的文字,即满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满族入关前的满文木牌档案,可资佐证。据满文档案记载,至迟在清太祖天命六年(明熹宗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满语中已有“dangse”(档色)一词了,汉译为档子、册子、档案、档册。满文专家认为,凡汉语中词尾为“子”字者,满语均作“se”(色)。由此观之,满语“dangse”一词,当是从汉语“档子”一词音译过来的。若然,则“档子”、“档案”,最初均系汉语称谓,其出现和使用要早于满语的“dangse”一词,至迟在1621年以前就已经使用了。 “档案”一词的得名,最初是由于木牌文书存储年久、穿皮条挂壁若档的缘故,而后遂为官署中归档保存的文书案卷的统称。“档”字,《康熙字典》引宋人王洙等所撰《类编》,释为“横木框档”,即有框格的木架,是用来存储文书案卷的办公用具,一格为一档。“案”字,明张成烈《正字通》说:“凡官府兴除成例,及狱讼论定者,皆曰案。”故保存起来留为案据的有关文书,称为“文案”和“案卷”。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