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传统的毛利欢迎仪式是对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递交国书之前,使节先得接受毛利勇士的"挑战"。当主人确信来者是“友”非“敌”后,便欣然与之碰鼻,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气息,以此表达善意和欢迎。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当年,他们的祖先驾驶着独木舟从南太诸岛出发,劈风斩浪,跨海西来,抵达新西兰并成为那里最早的主人。当他们发现有生人闯入时,先是警惕,愤怒,接着挑战,试探。一俟分清敌友,便会张开双臂,接纳来者。现在的传统毛利欢迎仪式,就浓缩了上述几个步骤。至于伴唱的妇女不停地左右翻动手掌,是在追忆祖先当年海上颠沛流离的艰苦历程,一说代表着滚滚的海浪,另一说代表着耀眼的阳光。08年9月摄于新西兰总督府。 “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尊位,君权、正统的象征,历来被视为“上方”。胜者不免"南面为君";败者只好"北面称臣"。皇上的金銮宝殿是坐北朝南,因此便有了"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一说。从南往北叫做"北上",从北往南,叫做"南下"。既然“北”是尊位、上方,那么为什么要用“败北”来表示打败仗呢?原来,“北”是个象形字,呈二人背向而坐状,最初的意思确实是“背”。为了避免误解,后来人们又新造了一个“背”字,“北”就专门用来表示方位了。“败北”指军队打了败仗,转身便跑。这一转身一调头,自然就会背朝敌人。除了“败北”之外,“追亡逐北”中的“北”字也作“背”解,意思是乘胜追击、逐杀背向自己仓皇而逃的败军,不是说“要把敌人赶到北方去"。至于“连战皆北”,意思是屡战屡败,也与方向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