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五彩石》 纽埃不象库克,海边没有一点沙滩,全是陡立的石壁。拜火山喷发所赐,水中到处可见绚丽多姿的五彩石。可惜新西兰有严格规定,此类来自海边的物品一律不许带入境内,只好忍痛割爱,把它们全都留在了纽埃的宾馆里。 番薯又名红薯、甘薯、山芋,俗名地瓜,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重要粮食作物,功同五谷。从“番”字“望文”便可“生义”,它来自异域“番”邦,并非我中华物产。
番薯原产南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到欧洲。16世纪西班牙侵占了吕宋(今菲律宾),番薯也辗转传入。据载,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吕宋经商,偶然发现了甘薯的诸多好处,遂欲将之带回中土。但镇守海关的西班牙当局禁止此类物种外流,于是他便向当地人学得栽种方法,并以高价购得几尺薯藤,抹上稀泥,缠在商船桅杆的绳索上,偕同儿子陈经伦鱼目混珠地溜了出来。 陈氏父子生怕番薯不适应福建的水土,难以成活,便先在自家后院试种,结果一举成功。陈经伦遂遵父命将收获的番薯呈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官府广为栽培。金大人半信半疑,“随即觅地试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他才决定在全省推而广之。次年适逢福建大旱,为备荒计,金巡抚饬令所属各县栽种番薯,并特聘陈经纶为“门下士”,从旁协助。当年闽省各地均告番薯丰收,灾民靠它渡过饥荒。从此以后,番薯便在福建落地生根。民众有感于金学曾大力推广之德,遂将此物称为“金薯”。为旌表陈振龙父子引进之功,后人还特地在福州乌山修建了一座“先薯祠”。不知北京朝阳区陈经伦中学,是否与这位“薯圣”有关。 忘了是在《七品芝麻官》还是《徐九经升官记》里有这样一句戏文:“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该戏将时代背景定格在嘉靖年间,说的是明朝一个刚正不阿的青衫小吏为民请命,勇斗严嵩的故事。戏是不错,就是有点“穿帮”。因为那时候人们还不知红薯为何物,几十年之后这一新鲜物种才被引入福建,至于渐次普及推广到中原地区则是更后来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