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40年】半生廊桥梦:木拱廊桥技艺传承者胡淼

 来来永胜 2019-01-10

浙江西南一隅的庆元山水间,存在一座座遗世独立的木拱廊桥。与世间千万桥相同,它是渡桥;与世间千万桥不同,它不费一钉一铆却可长久屹立于山水之间,它独特的廊的存在,不仅遮挡了风雨,更为风尘中的人提供了短暂停留的居所。复杂而古老的营造技术,精美的雕窗,这传承千年的艺术品,与其说是多雨江南的产物,不如说是从古至今一代代匠人们苦心营造的结果。当今能够修建廊桥的匠人已为数不多,但我们还是有幸采访到这位丽水市“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淼。



梦起:木工学徒


1984年,胡淼初中毕业就辍学了。“高中其实是考上了,但我们也放弃了读书的念头,想说出去打工赚一点补给给家里就好。”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由于田地比较少,当时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出于家庭经济的考虑,16岁的胡淼决定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手艺。


初为学徒的他跟随父亲参与的第一个工程是兰溪桥迁建工程。1984年,庆元县计划在松溪支流搓江上修建一座水库。兰溪桥迁建队的工作就是将水库储水区内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廊桥——兰溪桥整体迁移。当时这个工程队的主要成员都是胡淼父亲一辈的老木匠。和他们不同,胡淼对廊桥的营造没有宏观的把握,在工程队里只是帮忙“打打下手”。而等到竣工那一日,“当时看到那个廊桥与身后的西洋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兰溪桥与身后的西洋殿的交相辉映的景象,让少年胡淼第一次意识到了廊桥的魅力。


(兰溪桥)


这次迁建经历是少年胡淼所经历的为数不多的廊桥工程。 胡淼回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农村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忙着发展的人们没有多余的尽力去关注廊桥。廊桥既不被保护,也不被建设的年代。这个时候,“廊桥实际上是消失的”。


当时公路的开发方兴未艾,“也进入了我们这些山村,那么它就是那些公路桥的桥子跟我们的那个廊桥桥址刚刚好碰撞在一起”,年久失修的廊桥在这一偏僻山村对外交通的迫切需求下被更加安全、富有现代感的公路桥取而代之。


而像胡淼一样的木匠接到的活更多的是做木质家具或者修建民居。八九十年代,民间几乎是没有建廊桥。“可能一个是生活上的条件也有关系,在大发展的时候,大家过的都是生活,我们基本上还是做房子。”


2004年,庆元县仅存廊桥不到一百座。其中木拱廊桥更是仅剩20余座。“有一些是坏了,有些是拆了,都有。”“损毁,火毁什么都有了。反正就是现在只留下这么一部分。”


寻梦:主墨师傅


胡淼曾经以为自己从父亲那里师承的木拱廊桥技术,“学了也没什么用”。幸运的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庆元县开始重视对廊桥的保护与开发。2004年,庆元县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古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正式成立。一年后,早已成家立业的木匠胡淼迎来了一个契机。


2005年,濛洲桥提出重建。濛洲桥位于松源溪上,最早修建于1264年。在几经重建后再次于1992年再次毁于大火。距离1984年兰溪桥迁建已经过了20年,对建造廊桥有着纯熟经验和建造技巧的木匠们都不复有当年的精力。而建桥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又看似难以担当重任。重建濛洲桥的想法一开始就不被看好。“但是我们作为工匠,肯定是希望有地方发挥。”为了证明自己能够修建廊桥,胡淼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了实地勘探,对咏归桥、兰溪桥等进行研究,并用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对模型进行测算。 “因为没有实景的东西,我们只能慢慢演变去体验。”虽然胡淼没有在这次重建工程中担任主墨师傅,但是负责建桥的专家是以他的模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这样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廊桥的希望。 “从那里开始,我们就慢慢恢复到了木拱廊桥,木拱廊桥就真正重新诞生了。”


2006年8月,受台风“桑美”影响,浙江庆元县9座古廊桥被洪水冲毁。竹坪村会龙溪之上的蜈蚣桥也未能幸免。家住竹坪村的胡淼看到家门口的廊桥被毁,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人也在商量重建蜈蚣桥。“我说这容易嘛,说大家做起来就行”,胡淼认为建桥材料之类的物资都是可以就地取材的。“当时我说我自己去掌握技术把它做起来,其他材料他们去负责就行了。”


濛洲桥模型的成功建成让他对自己的技术有了信心,也为他提出担任造桥主工匠增添了底气。2007年6月,在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时,胡淼就自掏腰包,“自己口袋里摸了一千块钱去订了27个材料过来”,启动了造桥的工程。这是胡淼第一次担任主墨师傅。为了让这座有着160多年历史的古桥真正“复活”,胡淼完全采用了传统工艺建造:木拱架选用了116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型结构。回忆起十二年前的建桥经历,胡淼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在造桥技术上遇到的困难,而是资金的匮乏。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蜈蚣桥建成的最终造价:192121元。做完蜈蚣桥的胡淼自己已然“身无分文”, “但是看到廊桥落成的时候,我还是很欣慰,觉得为家乡做了些事。”


(蜈蚣桥)


而今,蜈蚣桥改名竹坪桥在原址上延续着它的生命。十几年的等待过后,胡淼作为廊桥工程师的生涯正式开启了。


创梦:“虹景”经理


2010年,在当地文物局干部的建议下,胡淼成立了“庆元县虹景廊桥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经营廊桥、古建筑设计、营造维修,土木建筑设计、施工。


正在他成立公司的前一年,“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拱廊桥的价值被世界所承认。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庆元,这一“中国廊桥之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渐渐兴起修建廊桥的氛围。“现在的人呀,生活条件变好,如果隔壁村新建了一个,这个村也一定要建一个的”,许多曾有的桥址都被提出重建。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淼认为,作为庆元的名片之一,廊桥的建设在如今的技术时代需要更加精确。因此,他一边研究传统廊桥的营造技艺,挖掘传统建造技艺的独特与优秀之处;一边不拘于修复古廊桥,着重发展新建廊桥,试图探索适合用于修建廊桥的新技术。


(胡淼公司里挂着的廊桥图纸)


胡淼认为,上一辈建桥工匠在造桥时,由于条件有限,采取的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建造出来的廊桥也存在很多误差。“我们父辈建桥的时候,用的图纸都是1:1的,甚至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只有足够工龄并且经验非常丰富的木匠才能精确把握木工廊桥营造中的微小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一座廊桥的安全性和寿命。而在胡淼做学徒之后,一些四角斜梁等有关角度的构件都是他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的。数学的计算在保证榫卯结构的精确性,也提高了前期设计的效率。


在2010年重建濛淤桥之前,胡淼就使用了地图软件来查询地形地貌,不用到现场就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大致了解建桥的方位角和适当的距离尺寸。


不久前,胡淼还赶赴北京大学参加古建筑主题的研讨学习活动。北大学习归来后,胡淼还投入了三维立体图形,也就是3D模型的创作中。他希望除了实物建造之外,也能给来参观的游客一些除了照片之外的实际的纪念品。3D模型的创作就是胡淼将探索批量生产廊桥模型上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的结果。


作为“虹景”经理的胡淼这几年来没有少忙活。“正月初一一天是算休息,实际上过了初二,其实我就开始头脑里就要想。一般初七八要动工了嘛。”这些年胡淼公司承接建设的各类廊桥20多座,其中木拱廊桥13座,也参与了如如龙桥大修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修工程。


“最多的一年大概建了八座(廊桥)。”


廊桥是中国青山绿水间的一道奇景,更是世界了解中国古老技艺的一扇窗口。而今手工行业的落寞,使得廊桥的营造技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但仍有如胡淼这般的匠人终其一生为廊桥而奉献着,并不断为传统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纵然廊桥的发展存在许多的局限,但正如胡淼立志成为“知识型的新时代工匠”一般,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一定可以绵延流传。



版面编辑 | 刘俏言

责任编辑 | 王眉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