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丙安纤道与古桥--丙安古村(下):贵州行记(三)

 安东老王 2019-01-10



​  出丙安村东华门,下几十级台阶,便见一石桥。桥立在赤水一支流上。东岸泻一瀑布,水声嘹嘹。
​  古石桥不长,却显苍老。​

 
 
 

  石桥为清代原构,因雕有活龙活现的双龙,而称双龙桥。桥下正是丙安村正安组一条河沟入赤水河的河口。双龙桥与古村东西走向一致。资料介绍得很详细:
​  桥长
368米,宽1.7米,水面至桥面高3.2米,河中有九礅,礅宽3米,桥面分为九段,每段均为长4米,宽0.85米,厚0.5米的条石铺砌,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昂首向上流方向,龙头高出桥面1.1米,桥中间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坏的雕刻痕迹,原是狮子,文革期间被打破丢弃河中,两端桥长14.4米,东端桥长3米。
​  因是中午时分,游人很少。我一人走在桥上,可以很自在地拍双龙的雕刻细节:​
 

  
 
 
 
 
 
 
​  今人造桥较古人方便多了,无论材料还是技术。但是,今人造桥忽略了桥的艺术性。仅以实用为目的了。看看古代那些桥,无论是雕立的狮子、龙,带是小石塔、佛造像等,无不以艺术的想象,寄怀一种民俗与文化上的盼望:波澜永宁,风调雨顺,民众安康。
 
   

​  丙滩。因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大险滩丙滩而名。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丙滩场首次设立行政区划,系县治下的河西里第一甲。从此有了丙滩场这个地名。

  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这一点,保留至今的丙安纤道可以证明。


​  丙安纤道,从双龙桥始,至赤水新丙安大桥止,约一华里。对着的,恰是安村赤水河丙滩段。这条始于清代的古纤道,今保存得较完整。
​  在后来我们去的重庆龚滩古镇,那里曾有历史上更重要的一条乌江古纤道,可惜遗迹全无。而丙安的纤道,连不仅石板路是完整的(整条纤道均用
8040厘米左右的石板铺成),甚至连纤道旁的岩石上古时栓船用的圆形石孔也保存了下来。​

 

​   在丙安纤道的石板路上徘徊,抚摸石鼻子,想象当年人工拉纤的情境,福成不免有点激动。年代较远,石板有残缺或断裂处,但石头的棱角早已被千万次来去的纤夫的大脚磨得圆润。上图为历史资料图片。
 
 
 石墩子(栓船柱),直径为15厘米,高80厘米,22厘米见方。是纤道的重要遗物之一
 丙安纤道崖上的石刻
 石鼻子,纤道上的重要遗物之一。

​这是路中间的石鼻子。
 石鼻子特写,我抚摸了一下
 
  
  
 

  丙安纤道旁的“惠及乡邻”摩岩石刻,它的位轩在丙安村正安组柑子湾,民国时期所刻,面积约2.4米。材质为青石凿刻于一块离地面高4米的大岩石上。碑高2.4米、宽1米。碑体正中竖直刻有“惠及乡邻”四个行书大字,字体宽0.45米、长0.55米,是民国十一年(1912年)保绅商士庶为了彰显王禹绘为乡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刻碑文。

 
 
 
 
 
   
 
 
​回头再走一走双龙桥: 
 桥边的石墩子
​ 
 
 
 
 
 
 
​ 再入古村东门

​   补充资料:丙安村古寨门分东华门和太平门,分别位于丙安乡古景社区东端、西端。清代所建,面积25平方米。为拱形石门。东华门高3.1米、宽2.2米、厚度为1.2米,另有木门两扇用于关闭寨门之用,单扇木门宽为1.2米。太平门高2.4米、宽2.3米、厚度为1.5米,出寨门向西下坡是一条总长63米的石梯,每梯长1.7米、宽0.3米、高0.15米,右侧有高为0.7米的条石护栏,呈阶梯型向下延伸通向古码头。
 
 回眸贵州遵义赤水的丙安古村落。共三篇游记写丙安。谢谢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