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平潭溪石氏下祠堂宗祠

 来来永胜 2019-01-10
石氏石姓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石;请点击上面石氏石姓”关注,拥抱中华石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氏文化,共建繁荣氏,传播氏正能量

前 言: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高屯镇潭溪村,属于丘陵平畈地带,平均海拔510米,全村1个自然寨(潭溪),6个村民小组,242户,934人,居住有汉、苗、侗等民族,以石姓为主。

             

据潭溪社区石氏族长石国昌介绍,潭溪社区石氏族谱的资料,记录了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以来的石姓家谱,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45年的族谱,共记录了32代人的姓氏,他们分散在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5个省区,目前全国已经有12个县的石姓8万余人,来到潭溪石氏宗祠认祖归宗。这10卷石姓家谱,系活字版印刷成书,由寨子里推选3名德高望重长老保管,家谱书存放在潭溪社区的石氏宗祠里,3名长老每人配一把钥匙,锁在一个箱子里,要打开此箱观看,3位长老均要到场,一般情况下,不准外人随便翻阅。

据了解,石姓是中国百家姓之一,“万石君”在历史上极其有名。如今中国西南一带的石姓人,他们的宗谱所记载的宗源地,则大多数认定为贵州黎平之潭溪(古时的潭溪司)和湖南之会同(古时的朗溪)。潭溪石氏族谱主要记载了明朝洪武三年河南开封府石平和受皇上派遣,来到贵州平蛮夷有功,被委任为潭溪正长官司(世袭制),管辖七十二寨。潭溪石氏族谱记录了石平和为石氏之祖宗,沿革至今。

历代授袭名录:一世平和公以功授袭承直郎潭溪正长官司受千户火烟粮为三百二十寨,建署于五脑寨,二世文汗15承袭,三世秀聪公承袭,四世崇源公承袭,五世显公承袭,弃武从文,六世嵩公承袭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七世元公承袭,淮公授修职右郎,赠奉政大一大(正五品),八世坚公承袭,琭公为湖南湘潭县训,现公为四川成都同知,另有功名三人,九世声公承袭,有功岩十人,十世钧公承袭,有功名十二人,十一世守公承袭,迁署蒙村,元泽公任长沙武略将军,有功名九人,十二世腾凤公承袭有功名九人,十三世玉桂公承袭,有功名十二人,十四世飞熊公童年承袭,有功名十五人,十五世石铨公承袭,有功名三十四人,十六世声淳公承袭有功名三十六人,十七世達积公承袭有功名四十八人,十八世灿金公承袭,有功名八人,十九世承基公承袭,有功名二十一人,二十世世锐承袭,二十一世开国承袭,二十二世直昌承袭民国二十五年废土司制将牒文呈交黎平县县长张正奚,吾氏入黔上至平和于明洪四年(1371)授职下至直昌民国二十五年(1936)失袭共二十二傳凡五佰六十五年。

黎平县潭溪下祠堂石氏祖籍解读

黎平县潭溪社区下祠堂石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得益于宗族对家史的高度重视,建立有完备的族谱资料,详实的记录了石氏家族历史。从洪武三年(1370年)以来的历代族人后裔,现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个省区,已有8万余人认祖归宗。族谱里有万历癸卯(1603)年石氏八世祖现公撰写的石氏祖籍,虽距石氏涉足潭溪已过223年,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记载潭溪下祠堂石氏祖籍最为准确和权威的文献。为使石氏子孙对祖籍有更清楚的认识,谨对原文进行现代解读,以利现代子孙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族人批评指正。

原文一:河南开封府祥符籍

解读:开篇直指祖籍所在,为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即现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

原文二:宋靖康之祸金人逼汴高宗南渡

断句为:宋靖康之祸,金人逼汴,高宗南渡。

解读:这说的是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即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高宗南渡”指的是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南宋(1127年——1279年)建立。 

原文三:石氏尽徙居吴越间其支派远不可考

断句为:石氏尽徙,居吴越间,其支派远不可考。

解读:北宋年间居住在东京开封府的石氏族人,多数是北宋开国大将石守信后裔。因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石守信兵权收缴,石守信便乐得转做富家翁,住在开封府发展石氏。到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侵,东京开封府沦陷,石氏家族全部迁徙,跟随宋高宗赵构的南渡路线,一路南迁,主要分散居住在吴越之间,这里是泛指南方,如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其他支派迁出开封府后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原文四:元皇庆初远祖慕周公以丞相阿散荐为河东尉遂居祥符县小东门内豬矢巷其孫宗衍公任武建营守将

断句为:元,皇庆初,远祖慕周公,以丞相阿散荐为河东尉,遂居祥符县小东门内豬矢巷,其孫宗衍公,任武建营守将。

解读:元朝中期,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以1312年为皇庆元年,奉行儒家思想。仁宗的第二任丞相叫阿散,对元朝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大量启用汉人,举荐慕周公为河东(即现今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临汾地区)尉,也就是这个地区的军事长官,于是居住在开封府祥符县小东门内豬矢巷。慕周公的孙子即宗衍公任武建营守将,本支石氏家族至此进入了元朝的政治权力圈。【远祖慕周公,据考证为安徽绩溪人。在北宋末年高宗南渡时,其中有一石氏支派从开封南迁驻留安徽,居住在安徽歙县、绩溪一带。而且据安徽绩溪县上庄镇石家棋盘村石氏族谱记载,该处石氏为石守信后裔。】

原文五:至正间從师南征遂侨居会同子平和公隷行伍以军功授千户

断句为:至正间,從师南征,遂侨居会同,子平和公隷行伍,以军功,授千户。

解读:元朝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湖南道州人瑶族蒋丙起义。十一月,道州何仁甫等人起义。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闰十月,湖南靖州吴天宝起义,至正七年(1347年)七月,天保复攻沅州,连克溆浦、辰溪二县;九月,二次攻占武冈,波及宝庆府(今邵阳市),沙班兵败被杀;十一月,义军三克武冈,继陷靖州,朝廷命威顺王宽彻不花、镇南王孛罗不花,以及湖广、江西二行省,合兵进讨,宗衍公作为武建营守将随从元朝廷的军队南下征讨吴天宝,于是乔迁到湖南的会同居住,其子平和公也隶属于部队,并且因为有军功被授予千户。

八世祖现公文章至此将石氏家族南迁的历史介绍完毕,以下是介绍会同到潭溪的历史。

原文六:明洪武三年潭溪旧长官司吴金等入朝命仍其原官四年煽诸苗叛

断句为:明洪武三年,潭溪旧长官司吴金等入朝,命仍其原官,四年,煽诸苗叛。

解读:1368年朱元璋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将元朝统治者赶回大漠,同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洪武元年。虽然元朝皇帝北逃,明朝已建立,但元朝在北方、西北、西南甚至是西亚、欧洲等地都还有军事力量。潭溪为原元朝统治区,其中有个已退休了的长官司,叫吴金,在得知元朝已灭,大明新立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与潭溪一带原属元朝的地方官员一起入京见新皇帝,以表示效忠朝廷,同时含有讨要官职的意思。当时朱元璋正忙于一统天下,对吴金等来讨要官职的人采取了“仍命其原职”的措施,就是让他们仍回原单位任原职,这也是新皇帝采取的常规措施。但吴金的情况不同,他属于潭溪的旧长官司,即便回到潭溪,长官司的岗位上是已经有人的,空跑一趟,因此吴金心中不服,在洪武四年(1371年),吴金煽动苗民发动叛乱。

原文七:平和公由会同奉檄從征铜关铁寨等处歼其魁命摄长官司事苗梗不服退处会同

断句为:平和公由会同,奉檄從征铜关、铁寨等处,歼其魁,命摄长官司事,苗梗不服,退处会同。

解读:一般皇朝更替,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去征讨,有些地方只需要“传檄而定”。在吴金煽动诸苗发动叛乱的情况下,新皇帝不可能坐视不理。但是,在洪武四年,朱元璋对西南地区的战争形势是做了充分的分析判断的,当时西南地区还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朱元璋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大军成两路进军西南地区。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同时积极训练军马,运送粮饷,来为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洪武四年,朱元璋以江阴侯吴良率兵征讨靖州(在今湖南)、绥宁(在今湖南)诸蛮族,目的是打通进军云南的通道。始祖平和公在会同,收到了新朝廷的征讨檄文,对历史发展态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决定弃暗投明,所以“奉檄從征”,遵照檄文要求,带着自己的部属随从军队进入铜关、铁寨等处进行征讨,将发动叛乱的魁首给予歼灭。因为平和公平叛有功,朝廷命平和公摄潭溪长官司事,就是兼职、代理潭溪长官司的事务。但当地的土司不服,带领苗民从中作梗,于是平和公又退回会同。

原文八:五年古州八万诸洞蛮叛群苗皆起响应朝命江阴侯吴良率师进讨公复從侯平定九溪十洞白崖塘诸苗寨擒勦甚众论功勅授潭溪正长官司世袭(并设副长官司)为不支俸承直郎建署於五脑寨即今邑城也

断句为:五年,古州八万诸洞蛮叛,群苗皆起响应。朝命江阴侯吴良,率师进讨。公复從侯,平定九溪十洞白崖塘诸苗寨,擒勦甚众。论功勅授潭溪正长官司世袭(并设副长官司),为不支俸承直郎,建署於五脑寨,即今邑城也。

解读:明洪武五年(1372年),古州(今贵州黎平西北和锦屏一带)等侗族地区的“洞蛮”(侗族)反叛,其他苗族全部起来响应,朝廷命江阴侯吴良征讨五开(今贵州黎平县)和古州等侗族地区,平和公又从会同跟随江阴侯吴良的军队,平定了九溪十洞白崖塘诸苗寨,擒获、剿灭的反叛者非常多,论功行赏,朝廷正式敕授平和公为潭溪正长官司世袭(并设副长官司),为不支俸承直郎,并将官衙建在五脑寨,即今县城。

原文九:宣德中迁黎平府署於五脑寨遂迁居于官团寨五世显公避苗害乃迁居今之潭溪

断句为:宣德中,迁黎平府署於五脑寨,遂迁居于官团寨,五世显公,避苗害,乃迁居今之潭溪。

解读:黎平寨是“黎平”县名的发源地,在明朝皇帝朱棣在位时的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立黎平府于黎平寨南,称之“官团”。明宣德九年(1434年),黎平府驻地由“官团”(黎平寨南)迁至“五脑寨”(今黎平县城)。于是石氏迁居到官团寨。五世祖显公,为避苗害,才从官团寨搬迁到现今的潭溪居住。

平和公潭溪下祠堂,石字辈是:声极灿基,世开昌庆,远大承家,湛扬景运,才志永兴,明贤英俊。

平和公潭溪下祠堂,石字辈是:声极灿基,世开昌庆,远大承家,湛扬景运,才志永兴,明贤英俊。(来源:贵州石氏文化研究会黔东南分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