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朝末年至北宋成立之间的一段历史,这段时间内中国大地上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唐朝末年,朝廷设立了大量的节度使形成了割据政权,最终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那么,曾经强大的大唐帝国是如何形成这许多个类似独立势力的割据政权的呢?这些政权又是如何形成了中国大地上五代十国的复杂局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针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 唐朝的藩镇势力是如何形成的?唐朝的藩镇势力的形成要追溯到唐朝初期。唐朝建立后,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有着雄心壮志,大唐不断向四周国家出兵。唐朝疆域也急剧扩张,四方来朝,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而疆域的扩大,就必须要在边境处派驻大量的军力以驻守边境。唐睿宗时期,唐朝在凉州设立了第一个藩镇,即为河西藩镇。 到了唐玄宗时期,出于巩固漫长边境线和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李隆基开始在全国边境线上大肆设立节度使,前后一共设置了十多个藩镇节度使,这其中就包括军事地位无比重要的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等。 藩镇节度使的设置在一段时间内使得大唐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也随之消亡,募兵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唐玄宗赋予了节度使大量权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主任命军事统领和财政支配的权力。 有了这些权力,这些藩镇节度使就可以自己发展自己的势力,并逐渐形成了割据势力,开始尾大不掉,不听从中央的号令。 唐末藩镇割据政权的形成安史之乱之后,为了平息叛乱,唐玄宗在内陆也开始大量设立藩镇。但实际上,一直到唐朝中晚期,虽然这些藩镇势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能够出于国家的掌控之中。 但是到了唐朝末期之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尤其是黄巢起义的爆发,极大的冲击了唐朝朝廷的统治能力。唐朝朝廷为了应对农民起义,四处调兵镇压。许多藩镇势力趁机扩大自己实力,并开始逐渐摆脱中央的控制。 这个时期的杨行密、董昌、钱镠等,虽然名义上仍然尊唐朝为正朔,但实际上在自己的统治区内与天子没有什么区别。而各个藩镇之间也相互征伐兼并。 可以说,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是藩镇割据势力正式形成的导火索。正是由于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中央朝廷无力进行征讨,而只得依靠这些藩镇来镇压反叛。但藩镇节度使们名义上镇压叛军,实际上却不断招兵买马,同时还互相兼并。这个时期的许多藩镇其实已经算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了。 五代十国的开始我个人认为,五代十国开始的标志应该是朱温篡位自立为帝开始的。朱温从黄巢叛军中起步,先是背叛黄巢投靠唐朝,然后背叛唐朝朝廷篡位称帝。 朱温的篡位正式宣告了唐朝的灭亡,也宣布了五代十国这个乱世的开始。正是从此开始,全国陷入了群雄割据的境界,大小国家密布。 朱温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除河东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而河东地区的李克用虽未称帝,却同朱温势同水火,但两者偏偏谁也拿谁没办法。 而同时期南方的情形却更加混乱,南方群雄林立,但却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吞并其他各国实现南方统一。实力最为强大的杨行密政权原本有机会统一南方,但他死后权臣徐温把控朝廷,但徐温的儿子们太过软弱无能,最后被养子徐知诰篡权建立了南唐。 南唐是当时南方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开国皇帝更善于守成而不是开拓,继位者李璟则有野心没能力,白白葬送了南唐的大好江山。 至于南方的其他各国,要么是偏居一隅如前蜀、后蜀、吴越等,要么是国家实力弱小如荆南等。偌大的南方竟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实现统一。 因此,我认为唐朝末年最终会演变成五代十国的乱局的原因,一是在于唐朝末年朝廷无力掌控实力强大的藩镇,致使全国形成众多独立势力;二是这段时期内没有一个国家或割据势力能够强大到统一中国,甚至连统一北方或南方都没人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