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件国宝级文物,不认识会被鄙视的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1-10

 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你来到西安必看的一项,很多人甚至就是冲着陕西历史博物馆而来。


现在全国此类型的博物馆都免费了,但是需要身份证领票,加之《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的带动,博物馆热兴起,也使得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城市网红,每天排队3小时的领票场景也成了常态。


那么,大家排队这么长时间来到这里,进去了,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文物,怎么看,怎么转,难住了太多人。

有人说请导游,这个选择没毛病,问题在于,人太多,导游不够,怎么办。有人说戴自助讲解器,人太多,机器不够,怎么办。


大家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当我们置身于任何一个博物馆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专家来看一样,但是又发现脑子空空,什么都看不懂,只有“哇”、“精美”、“好看”这样的赞叹。


却无法知道文物其本身的一些情况,这对于我们每个观览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走马观花所能感受的,与真正沉浸其中所感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的历史类博物馆,在1991年对外开放的时候,还是很宏伟壮观的。各位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看看1991年建设的住宅楼,现在估计都属于很老的房子了。


那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现在来看外观,能保持成如今的情况,已经属于不错的效果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其中,我们用身份证免费换票所看的主要区域,就是序言厅与基本陈列。

24件必看文物,先来个图片,文物级别不一定完全准确,哪里不对还望各位海涵。

1、【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是“彩陶文化”代表作之一。彩陶是指在陶器的内、外壁上用含铁量较高的一种矿物质颜料绘制出各种花纹和图案。


画上的人面和鱼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只见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嘴上还衔着两条小鱼。在人面鱼纹盆的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两个小孔就是为了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因为当时小孩的成活率不高,小孩夭折后,父母会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个瓮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瓮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


在 西安市灞桥区的半坡博物馆里,半坡母系氏族的相关遗迹及内容,都有更为直观地展示。 西安 地铁一号线半坡站内,就有人面鱼纹盆图案的放大体。






2、【陶甑】(甑 zeng读四声)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把 西安 的镜糕推向了全国,其实镜糕的写法应该叫“甑糕”,甑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来加工食品的炊具。


在半坡母系氏族就有,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就有,是一种蒸的陶器,蒸饭时,先将盛食物的陶甑放置于盛有水的陶罐之上,盖上陶盖,接着在罐下烧火,水烧开后,蒸汽通过甑底部的孔眼将甑里的食物加热蒸熟。


这就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蒸笼的雏形。陶甑的出现,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烧烤或煮食物的历史。今天我们所吃的“镜糕”,是用大的铁器,蒸出来的。





3、【陶埙、陶铃】(xūn)


在西安的各大景区,甚至全国的各类景区,基本都能看到埙,而且至今一直是陶的材质。


陶勋,是我国最早的吹腔乐器之一。最初的埙是单音孔、二音孔或三音孔,发展到商周时期为五音孔,汉代还有六音孔陶埙。给亲朋好友带此类礼物,比常规的兵马俑小模型,似乎会显得个性一些,毕竟这个是新石器时代就有的器乐。





4、【饕餮(tāo tèi)纹鼎】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史书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意思是说饕餮是因为吃人哽咽,变成了有头无身的怪物。


我们的祖先把它铸在器物之上,可能是为了告戒子孙不要贪吃、暴饮暴食。现代汉语中“饕餮大餐”、“饕餮盛宴”等用于商业活动的词都是由此而来的。





5、【利簋(guǐ)】(复制)


北京有个街道,叫簋街,是北京著名的美食一条街,其中的麻辣小龙虾,是簋街的一大特色,很多人认识这个簋字,也是在这条街道上了解的。


而“簋”字本身,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是中国 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利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内底铸32字,大意为“周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能否取胜进行占卜,兆象很好,当日一举击败商军。七天之后的辛末日,武王赏赐给利青铜,“利”为器主名,利铸这件器物作为纪念”。利簋铭文证实了古代文献对武王伐商一事的记载,也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





6、【五祀卫鼎】


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 大方 ,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


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


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7、【多友鼎】


1980年11月12日,西周多友鼎由 陕西 省长安区斗门 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 东北 的河道旁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发掘而出,后来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鼎共279个字,铭文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猃狁(xiǎn yǔn)【古代族名,又叫犬戎,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之间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某年十月,猃狁侵犯京师,武王令多友率兵向西追击,战争的结果是多友大获全胜,共杀死敌人356人,俘虏28人,缴获战车127辆,收复了大片土地。战争结束后周王赏赐给多友青铜一百多钧(一钧为30斤),多友用其中一部分作了这件鼎,并记下这场值得自豪的战争。


我国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文物叫毛公鼎,内壁铸铭文32行,499字,出土于 陕西 岐山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沿上有厚实高大的双耳,颈部的两道凸弦纹之间饰以精美的重环纹。腹如半球形。足呈马蹄形,造型浑厚朴实。其内容是记载周宣王告诫及赏赐大臣毛公的策名辞。毛公鼎现存于我国 台湾 省的 台北 故宫博物院,与大盂鼎、大克鼎被誉为晚清“海内三宝”。





8、【鸟盖瓠壶】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


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根据《史记·秦本纪》及其他史籍载,秦之祖先为神鸟的子孙,伯益是一只燕子,因帮助禹治水,助舜驯服鸟兽,被赐为嬴姓,后来成为秦国王族的祖先;其儿子也是鸟雀的身形,说着人的话。因而,鸟形装饰与秦的鸟崇拜相关。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9、【杜虎符】


“符”是我国古代调兵遣将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杜”是秦的杜县,在今西安长安区。

1975年冬,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农民杨东锋在平整土地时,捡了一块绿锈斑驳的铜制品,觉得挺稀奇,就拿回家给妹妹当玩具。 然而,时间长了,三年左右,这个物件上的绿锈磨落,露出了闪闪发光的金字,杨东锋意识到可能是件文物,就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当时花50元购买后收藏。


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不必再会符,点烽火即可,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 


史料记载,秦代各王中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而惠文君十三年称王,十四年更元,这一年是公元前324年。由此推知,杜虎符的铸造年代应是在秦惠文君称王之前的十二年内既公元前324至前311年之间。


现在所知的秦虎符,有新郪[qi]虎符,阳陵虎符,杜虎符三个,其中新郪虎符流失法国 ,为巴黎陈氏所收藏;阳陵虎符存于 中国 国家博物馆;杜虎符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0、【彩绘跪射俑】


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了绿面跪射俑。在目前发现的秦俑中,它是惟一的一件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其脸部、颈部均为黄绿色,双耳为浅绿色,头发、发髻为赭石色,发带为朱红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表情自然而神气。


目前关于绿脸俑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是镇墓所用,但三个坑中仅出土这一件,而且其面部表情并不显狰狞,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工匠颜料不够用,临时调制了一种更接近于生活的黄绿色。因为没有文字上的记载,我们只能靠逻辑推理来判断,真正的原因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兵马俑千人千面,每个兵马俑的表情和模样都不一样,甚至有人说在兵马俑的阵列里可以找到与自己长得相像的脸,这个也是其制作技艺高超的体现。





11、【四神瓦当】


四神原本是汉民族崇拜的威武而有灵性的动物神,其起源与原始星辰崇拜有直接关系。上古人们仰望天空将群星划分为若干组团,并赋以人、物或神话的形象,这是中外天文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神又称四象、四灵,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四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 四神在古代中国中另一个主要表现就在于军事上,在战国时期,行军布阵就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布阵的方位图。


瓦当在汉代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汉代用四神表示季节和方位,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四神纹瓦当在汉代极为流行。





12、【皇后玉玺】


国宝级文物。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 新疆和田 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 光泽 ,极具观赏性。

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 安阳 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 白玉 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


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皇后玉玺的发现也很有戏剧性,是在1968年9月,13岁的小学生孔忠良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踢着地上的石子的时候发现的,而且他和哥哥还准备把玉玺磨平了刻上自己的名字,却发现根本磨不动,后来父亲带到了当时的 陕西 省博物馆,才有了这惊世发现。





13、【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国宝级文物。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


整件熏炉被九条龙装饰,“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 阳信 长公主及其丈夫卫青。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净化环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形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是三个材料制成的,鎏金,银竹节,铜的熏炉,工艺价值极高,现在很多工匠做不出来这种工艺,而这个是两千年前的鎏金到现在依然存在,就是奇迹,鎏金在银的上面是很不容易的,附着力不容易粘上,鎏金是用汞把泥金化成汞泥,相当于汞金泥,拿一种金属的网子,还有一根棍子,挑着金泥抹到这个上面,再拿炭烘烤,汞蒸气挥发有毒,只有洛阳 的工匠现在依然保留鎏金工艺。


过去就用这种方法这么完美的在银的表面附着了这么好的金子,工艺价值非常高,还有银竹节有文化的涵义,节节高升,竹节经常起到这样的涵义。这个炉子是铜的,为什么不用银呢,因为银一热容易软掉变形,所以很多西汉的炉子都是铜炉。





14、【雁鱼铜灯】


国家一级文物,是史上最早的环保灯具。雁鱼铜灯的造型十分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


最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汉人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




15、【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国宝级文物。这件银罐综合运用了錾刻、鎏金、焊接、切削等多种工艺制成。提梁焊接在罐肩上的两个葫芦形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银罐纹饰鎏金,器身满饰珍珠地纹。罐身花纹以鹦鹉鸳鸯为中心,折枝团花缠绕四周。鹦鹉鸳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罐颈部与足部还装饰有海棠花瓣,使整个器物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银罐的盖心装饰着宝相团花,周围还有葡萄、石榴、忍冬和卷草纹样。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由此推测这件银罐应为盛放炼丹药物的器具。

而且,银罐出土的时候,罐内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着一张极薄的金箔,其上还立着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16、【赤金走龙】


当时共出土有十二条,均呈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细,尾端还简短有力地回勾。


龙的四肢与身躯焊接而成,胡须和鳞片等细部采用錾刻工艺制成,虽然是如此精小的作品,但根本看不到任何焊点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纯熟技艺。





17、【鎏金铁芯铜龙】


1975年出土于 西安 南郊草场坡,这件铜龙是铁质的,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


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18、【鸳鸯莲瓣纹金碗】


这件碗为纯金质地,共出土一对,均为国宝级文物。碗壁捶碟出上下两层外凸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瓣,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里都錾刻有不同的图案,上层每个莲瓣里分别是鸳鸯、鹦鹉、狐狸等珍禽异兽。


下层全部装饰忍冬花草。莲瓣上边还装饰有飞禽和云纹,整个碗通体为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都有唐人墨书“九两半”三个字,表明碗的重量。





19、【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国宝级文物。这件银壶的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制成,壶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为锤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


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养了好几百匹舞马。玄宗经常观看舞马并亲自训练。每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节)时,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下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并以舞马助兴。


此时的舞马披金戴银,在《倾杯乐》的乐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结束之后,舞马会衔着地上乘满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寿。唐朝诗句“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都是对舞马衔杯祝寿的描述。银壶上的舞马衔杯则应是当时祝寿情景的真实再现。





20、【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这件银香囊呈球形,通体镂空。囊,是盛物的袋子,古代多用织物缝制,用途也多种多样。唐代流行用金银贵金属制作香囊,出入于上流社会,是唐代贵族身份的一个标志。香囊无论怎样转动,里面的香料不会洒落于外。


这种奇妙的现象是由于香囊内部有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外壁、机环和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香囊的顶部还设有环链和挂钩,既可悬挂又可佩戴。在唐代,香囊除了用作熏香之外,还用于佛事。人们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希望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21、【三彩载乐骆驼俑】


国宝级文物,也是我馆十八件国宝中唯一的三彩器物。骆驼张口嘶鸣,舌尖上卷。骆驼的背上塑有一条椭圆形带有蓝色花边的毯子。在两个驼峰上面还架有一个深绿色的平台。


最让人惊叹的是,驼背的平台上还塑有八个神态各异的乐俑。其中,七个男乐俑面向外坐成一圈,手里分别拿着不同的乐器,一人捧笙、一人吹萧、一人吹笛、一人怀抱琵琶、一人手拿箜篌、一人正打拍板、一人欲吹排萧。个个眉目清晰,神情专注,特别是那位打拍板的乐俑歪着脖子眯着眼,似乎已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这七个男乐俑间,亭亭玉立着一位女子,她穿着白底蓝花长裙,头微微上仰,右手举至胸前,左臂下垂,似正在载歌载舞。


小小的骆驼背上,竟塑造出八个人鲜活的人物形象,得那样协调自然,可见唐代工匠们将艺术夸张和实际生活完美结合的技艺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漫漫丝路上人们以歌舞调解旅途寂寞的生活态度。





22、【兽首玛瑙杯】


国宝级文物。这件玛瑙杯选用缠丝玛瑙制成,纹理细致,层次感分明。杯型像牛角一样。前端雕凿牛头,牛眼炯炯有神。牛角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牛嘴部镶金,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造型静中有动,极富艺术感染力。无论材质、设计还是制作工艺,这件牛首玛瑙杯都当之无愧是唐代艺术精品。


从其造型和材质分析,此杯可能是外国使者带到 中国 来的,也不排除是出自居住在唐的外国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的杰作。总之,这是一件反映唐代对外交流的精美物品。





23、【黑釉“油滴”碗】


陕西蒲城县征集,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 光泽 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也被称之为“油滴釉”。


油滴釉是黑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古人曾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来称赞油滴釉器。这种工艺要求高,火候很难把握,只有在1100℃时才会出现这些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





24、【青釉提梁倒灌壶】


国宝级文物。这件壶造型独特,图案精美,提梁是一只俯卧着的凤凰,壶嘴是一只仰卧的母狮和一只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狮,非常生动、活泼可爱。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的注水口在壶底中央,是一个梅花形小孔。注水时将壶朝上,水从母 狮子 口中流出为盛满,这时再把壶身翻正,壶嘴正常出水而壶底却不漏水。这种现象运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


道理很简单,但实际制作起来成功率却不是很高。这件倒灌壶身刻有凸起的缠枝牡丹,下方装饰有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耀州窑的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刀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这件烧制出的纹样清晰、层次分明,在晶莹透亮的釉色映衬下,显得特别富有生气,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个现在也是在陕西省铜川市陈炉古镇依然在制作,这个壶这边叫倒流壶,还有公道杯等四个器具,组成一套,送亲朋好友很有意义。





结语:


文物考古的东西,没有太多可发挥的地方,能发挥的,都是从这里面的文字及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挖掘出来,再变成我们现在的语言方式,《国家宝藏》就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里无意让每个人成为历史专家、文物专才,是希望每个观览者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所感、有所悟。参照的文献和资料,以及个人的能力有限,肯定会在专业领域及表述上有所欠缺,诚挚的欢迎各位历史学家、文物专家给予指正。


图片来源网络。




  

别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