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

 戈壁的大军 2019-01-10
他们英勇善战,精于箭术;他们信奉自由,劫掠四方;他们是最精明的贸易商,也是最富才华的艺术家。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亦真亦幻的笔触下,斯基泰人几乎无所不能,令整个欧亚草原闻风丧胆。然而关于这个传奇民族的文明源头,却从来莫衷一是。他们是发源自黑海北岸的原始土著,还是来自亚洲腹地的移民?寻找斯基泰人之路,或许也是对草原文明发展模式的重新探讨。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出土于黑海北岸斯基泰墓葬的这尊石人,真人大小,表情威严肃穆,大眼,八字胡须,颈上戴有项圈,身着窄袖长衣,腰系宽带,两手弯曲持物于胸前。他们被作为祖先或民族英雄的象征,矗立在墓冢之巅。同样的石人文化还出现在从吉尔吉斯斯坦到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一线。而且无论摆放位置与外貌特征,都如出一辙。这些相似性似乎暗示,活跃在广袤的亚欧草原上的文明,存在某种绵长久远的联系。供图/CORBIS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这件来自于图瓦共和国阿尔赞2号墓的黄金项圈,重达1.5千克,总共有三圈纹饰组成。外圈为动物相互撕咬搏斗的惊心场面,中间一层为花草纹饰,内圈描绘了斯基泰人的畜牧生活。图中截取了内圈中央部分的图案——两位赤裸上身的斯基泰人正在缝制羊皮衣。这让人联想到了《史记》中对匈奴生活的描写“自郡王一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其旃裘。”供图/CORBIS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在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笔下,英勇善战的斯基泰人尤其擅长骑射。斯基泰人的弓箭一般长约60~70厘米,弓弦用动物的肌腱制成,射程可达500米之远。两河流域的米底亚国王还曾委托斯基泰人训练本国年轻的马上弓箭手。他们的征战形象被生动刻画在这件出土于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浮雕金瓶上。金瓶上的斯基泰战士头戴钢盔,身着铁质盔甲,腿部带有铜制护腿钢轨,配备有弓箭、矛、短剑、盾等武器装备。供图/CORBIS

宝藏背后,神话还是信史?

公元18世纪初的西伯利亚草原,几辆小狗牵引的爬犁在人迹罕至的旷野中接连呼啸而过。爬犁上的壮汉手中挽着缰绳,驱车向前,四下张望的焦灼目光,似乎在急切地寻找着什么。

这群人在俄语中被称为“bugrovsciki”——“寻宝者”。他们的身影曾经频繁地出现在彼得大帝时期(1682~1725年)的西伯利亚草原,为这位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寻找深埋于地下的黄金。有别于“淘金者”,他们的目标不是金矿,而是另一种地下宝藏——来自古老民族的黄金艺术品。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伯利亚草原上的“寻宝者”早已踪迹难寻,他们当年的战利品,被陈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世称“彼得一世西伯利亚宝藏”。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图为中国新疆尼勒克墓地祭祀台遗址,这种石块堆砌的小丘,和斯基泰墓葬地上部分的小石丘十分相似。摄影/刘玉生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由于斯基泰民族分布极广,包含不同人群,因此在葬俗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直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统一的墓葬形式才开始形成。这种墓葬形式大都是在地下建有墓室,周围用圆木包裹,陪葬有食物、武器、马匹,并在地面建有坟丘。图是根据哈萨克斯坦库尔干11号墓,绘制的剖面图。这座墓建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墓主为一对男女斯基泰贵族。

“1716年,图拉军械工场主——尼基塔·杰米多夫,为庆祝小皇子的诞生,进献了几件雕刻有写实动物纹样的金器,让彼得大帝一见倾心。出于个人喜好,也作为一种文化政策,彼得大帝下令,这种风格鲜明的金饰品但凡出土,不得私自出售,一律上缴。自此,各种从全国各地出土的金饰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圣彼得堡。虽然当时人们对这批宝藏的文化属性一无所知,但彼得大帝的喜好,却在事实上引发了整个西伯利亚平原的寻宝热潮。现在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知道这批宝藏中的大多数,原本属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斯基泰。但我们对这个民族本身却仍然知之甚少。”从事斯基泰文化研究多年的俄罗斯考古学家楚古诺夫说。

斯基泰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关于他们史诗般传奇的事迹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两河流域的亚述国的卜辞。在卜辞中,斯基泰人被描摹为北方的彪悍民族,因为旺盛的战斗力、特殊的战术、灵活而机敏的马匹,很快在近东地区的军事与政治上取得了领导地位。

更为详细的记载,出自两个世纪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这也是研究斯基泰文化主要依赖的文献资料。在希罗多德生活的公元前5世纪左右,斯基泰人遍布黑海沿岸的草原地带,他笔下的斯基泰人身材魁梧健硕,英勇善战,饮食马奶,以篷车为居,与亚述帝国、波斯、希腊都有过密切的交往。他们像风暴一样,劫掠村庄和城市,然后迅速返回到北方草原。斯基泰人还成为南方各大强权的雇佣兵征战四方,他们的一支——阿兰人曾作为雇佣兵为罗马帝国驻守不列颠,也曾和日耳曼人联手征服高卢、西班牙和北非。斯基泰各部落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已不见于历史记载,逐渐融合在其它民族中⋯⋯

虽然希罗多德用了整整一卷的篇幅,生动再现了斯基泰人的历史、文化。但《历史》一书中介乎于神话传说与史实间的记述方式,也使史学家对于它的采信慎之又慎。

尤其是关于斯基泰人的起源问题,恐怕连希罗多德本人也莫衷一是。因为他在书中分别罗列了有关斯基泰起源的三种说法,却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前两种说法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把斯基泰人说成是神的后裔或是民族英雄与女妖的子嗣,第三种说法则表明斯基泰人是由欧亚大陆东侧迁入黑海地区的。

希罗多德对于这个重要问题的含糊记载,显然不能令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满意,反而令他们更加急切地探寻真相。因为从文献的记载和彼得一世西伯利亚宝藏的出土地分析,斯基泰人的足迹曾经遍布整个亚欧大陆,如果可以破解他们的发源、迁徙之谜,或许将改变我们对草原文明发展模式的认知。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为了争夺草原有限的资源,战争和危机无处不在。因此并肩作战的共同归属感对于斯基泰人有着特殊的意义。男人之间往往通过歃血为盟表露忠心。立誓人要割伤手指,把血滴到有酒的角杯中,再将自己的武器浸泡其中,盟誓后一饮而尽。图为出土自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侯爵头饰,纹饰为两位斯基泰人共持一个角杯同饮,表现的可能就是歃血为盟的场景。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上图为出土于库尔干13号墓的镶金角杯。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附近的察吾呼墓地也发现过类似的角状酒杯。供图/Bruce White

草原上的“金字塔”

文献记载的缺乏,使考古发掘几乎成了探索斯基泰人起源之谜的唯一方式。好在寻找斯基泰人的陵墓,并非难事。

行走在广袤平坦的欧亚草原,你如果看到一个冒起的山包,或者石头垒成的小丘,不妨碰碰运气,这很可能就是一座斯基泰墓葬。当年的“寻宝者”就是凭借这种方法,几乎将南西伯利亚地区的斯基泰墓葬搜罗殆尽。

这些高大的斯基泰墓冢,被古代诗人和旅行者赋予了“草原金字塔”的美誉。它们在结构和雄伟程度上,确实不辱这个称号。墓冢最高可达二十余米,大约六七层楼高;有些墓冢的底面直径超过100米。甚至有学者称,斯基泰就是一个坟冢的国度,这些坟丘一度成为明显的历史景观。自中古世纪末以来,它们就在被当做地标或者登高望远的望台使用。

慎终追远几乎是所有古老民族恪守的品格。为了表示对先人和逝者的追思,斯基泰人把修筑坟冢和供奉先祖看做是神圣之事。这从《历史》中记载的,斯基泰国王Idanthyrsos对波斯王Dareios所说的一段话中,可见一斑:我们还有祖先的坟墓,好吧!开始去寻找并毁坏它们吧!你们很快就会知道,我们会不会为了祖宗的坟墓与你们奋战到底!”

对祖先的敬畏与对身后之事的重视,不仅反映在墓葬的修筑规模上,也体现在丰富的随葬品上。在陆续发掘的斯基泰文化墓葬中,往往随葬有大量做工精良的马具、武器和动物纹饰品。

随葬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与希罗多德的记述大抵吻合。在《历史》一书中,斯基泰人被称为是最早掌握驯马和骑马技术的民族,且凭借出色的技巧驰骋欧亚大陆。而对武器的频繁使用,则是草原文化中对有限资源争夺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2世纪希腊作家卢西恩记载了一段斯基泰人的自述:“我们生活于永久的战争之中,不是我们攻击别人,就是要抵御别人对我们的进攻,或者为了牧地和掠夺财物互相争吵起来。”随时准备奋起迎敌的斯基泰人,战争装备自然不容小觑。他们的征战形象被生动刻画在一件出土于黑海克里米亚半岛的浮雕金瓶上。金瓶上的斯基泰战士头戴钢盔,身着铁质盔甲,腿部带有铜制护腿钢轨,配备有弓箭、矛、短剑、盾等武器装备。据说,斯基泰人的弓箭所向披靡,一般长约60~70厘米,弓弦用动物的肌腱制成,射程可达500米之远。根据《历史》的记载,两河流域的米底亚国王还曾委托斯基泰人训练本国年轻的马上弓箭手。

如果说前两者是斯基泰人日常生活的写照,那么光怪陆离的动物饰品则直抵精神世界。在斯基泰文化的墓葬中,通常会出土一种动物造型的长颈杆饰,他们的顶端一般是某种动物或禽类的造型,周围悬有铃铛类的装饰品,“这令人联想到了萨满使用的摇鼓。它们很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的体现。”考古学家斯维特拉娜S.贝索诺娃的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这些曾经在斯基泰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马具、兵器以及动物纹饰品,被学者们公认为斯基泰文化三要素,并以此作为判断斯基泰文化遗存的重要标准。

他来自亚洲?

随着在黑海、里海沿岸、西伯利亚地区发掘的深入,考古学家意识到,斯基泰人的分布比想象中还要广阔,几乎遍及从多瑙河流域到贝加尔湖的整个欧亚草原。如此看来,希罗多德关于斯基泰人发源地的第三种记述,并非臆造。难道黑海北岸斯基泰人真的是来自亚欧大陆东侧,甚至亚洲腹地的移民吗?

乌克兰考古学家特雷诺日金的答案是肯定的。早在上世纪中期,在人们普遍认为斯基泰文化是黑海土著文明的论调下,特雷诺日金就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传统观点的对立面。“斯基泰人起源于中亚草原深处,早在迁徙至黑海沿岸之前,已经形成了三要素为主的斯基泰文化。”他认为,在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以西地区,出土的大量箭镞、短剑、刀、马具、以及动物纹饰品,就是斯基泰人东来说的证据。

但在反对者看来,这并不足以说明一切。除非特雷诺日金可以在中亚地区,找到年代早于黑海沿岸的斯基泰文化墓葬。当时近东地区,已知的雷赞诺卡夫2号冢、扎博京2号冢,以及克列尔梅斯1号、2号冢,年代上限已经达到了公元前7世纪,甚至公元前8世纪末。在深处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会有斯基泰人更早的踪迹吗?

2001年,在中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个不起眼的俄联共和国——图瓦,真相呼之欲出。

“头一件,我就发现了黄金制成的箭袋。接着,更多的金器接连出土。地上铺着厚厚的一层金属器,泛出柔和的光芒。”作为一名技艺娴熟且具有十二年发掘经验的俄罗斯考古学家,帕沃列斯在时隔多年后谈起这次发掘仍然难掩激动。

当时包括帕沃列斯在内的苏德联合发掘队,正在图瓦共和国首都克孜尔西北的阿尔赞山谷展开工作。这里因为分布着许多庞大的古代陵墓,被当地人称为“国王谷”。早在1971年,苏联考古队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游牧人王陵,称为“阿尔赞1号墓”。不过这座直径长达120米的大墓,目标实在是过于明显,“寻宝者”早就捷足先登。被几乎盗掘一空的墓室,未能给考古学家提供太多的信息。

但这次不一样。在帕沃列斯发现大墓的随后三周里,约20公斤的金器被启运出来,共出土随葬品9000多件,仅黄金艺术品就有5700多件。其数目之可观,远远超过先前任何一位考古学家在任意一座西伯利亚墓葬中发现的总数。

在这些出土物中,既有朽烂的残弓和大量的骨、铁或青铜箭镞、马具,也有令人瞠目结舌的动物造型艺术品。其中一副金项圈,重达1.5千克,用镂空手法雕刻了鹿、野猪、骆驼、豹、狼等富有张力的动物形象。发掘者甚至称其为一本动物纹百科全书。高规模的建制和高度成熟的斯基泰文化三要素的呈现,让考古学家坚信,他们发现的是一座斯基泰王陵级别的墓葬,并把它命名为“阿尔赞2号墓”。根据俄罗斯专家最新的研究,该墓葬始建年代为公元前9世纪末到前8世纪初。这个早于黑海沿岸斯基泰墓葬的时间节点,成了斯基泰文化亚洲发源论一派的有力砝码。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亚洲草原深处。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斯基泰亚洲发源论认为,斯基泰文化的传播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南西伯利亚发源,经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部至里海地区。另一条是发源自伊犁河流域,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至里海地区。两股斯基泰人在里海地区汇集后,又迁徙到高加索和黑海北岸,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或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

伊犁河畔的主人

阿尔赞2号墓的发现,引领学者向亚洲东侧继续探索。既然在西伯利亚中部地区,斯基泰文明已经展现出一种高度成熟的面貌,那么,斯基泰人文明的滥觞,会不会孕育在中亚草原的更东侧呢?

随着这一假想的提出,中国新疆地区青铜时代的游牧文明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当人们回看1983年,出土于新疆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畔的一处青铜窖藏时,似乎发现了斯基泰人的踪迹。

虽然此处遗址的发掘情况,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录,但其中出土的一座青铜跪像、两副大型对兽纹青铜项圈,以及一个青铜容器,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这座青铜跪像,表现的是一位单膝下跪的武士,头上一顶尖顶帽高高耸起,帽尖垂于额前,与黑海地区的斯基泰人的装束十分相似。而兽纹项圈与青铜容器,则曾经出现在希罗多德记述的斯基泰人的祭祀仪式上。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这样写道:

“不管他们举行什么样的祭祀,奉献牺牲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他们把牺牲的两个前肢缚在一起,用后面的两条腿立在那里。……主持献纳牺牲的人呼叫着神的名字,把一个环子套在牺牲的脖子上。然后再把一个小木棍插入环子的缝隙,用来扭紧环子,这样把牺牲绞杀。”紧接着,斯基泰人会把杀死的牺牲解剖,“把肉放进本地的大锅。这个大锅与列斯波司人的混酒钵十分相像,就是前者比后者要大得多。随后他们便把牺牲的骨头放到大锅的下面,用火点着来煮锅里面的肉。”

新疆伊犁河支流这处青铜窖藏出土的项圈与青铜容器,会不会就是斯基泰人用来绞杀牺牲的套环和煮食祭品的大锅呢?

虽然尚无人可以给出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但文字记录的历史进一步揭示了可能性。学者们在中国古代文献《汉书》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在斯基泰文化的墓葬中,通常会出土一种动物造型的长颈杆饰,它们的顶端一般是某种动物或禽类的造型,周围悬有铃铛类的装饰品,令人联想到了萨满使用的摇鼓。图中出土于乌克兰的铜质杆头装饰物,表现的是一位赤身裸体的男子站在树枝间,每个枝桠的顶端都站有一只雄鹰。在斯基泰文化中,雄鹰代表着变化和持续不断的运转。因此,这件杆饰可能代表了一种转换与再生的循环。供图/Lynton Gatdiner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这件熊造型的祭祀用器,出土于乌拉尔地区。熊的头部为容器的把手,其尾巴和四肢以金饰片的形式,分别镶嵌在木质容器上。这种动物造型的祭祀器皿在乌拉尔一带较为常见,具有灵性的动物有保护容器内之物不受邪灵侵害的象征作用。而在中国西周晚期的青铜酒具匜器上,也有以整只动物造型作为把手的现象。供图/俄罗斯乌法考古及人种研究博物馆

公元前176年左右,大月氏西迁,击败塞人部族,大批塞人被迫从伊犁河谷迁出。这里所说的塞人,是一个自先秦时期就生活于伊犁河流域的游牧部落。而在与斯基泰人频繁接触的波斯人的文献中,斯基泰人也被称作塞人(Sake)。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么?

欧洲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甚至大胆推测,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不仅是斯基泰人的祖先,而且他们的西迁早在公元前9世纪已经开始。这主要是受到周宣王攻伐匈奴的影响。“战争中败北的匈奴退而占领阿姆河流域,原本生活在这里的马萨格泰人被迫西迁,闯入斯基泰人地盘。斯基泰人不得不抛弃祖居的土地,背井离乡而去,另外寻求新的家园。”英国考古学家赖斯在他的名著《斯基泰》中,这样分析。

从新疆伊犁河地区诸多的考古发现看,这种推测并非异想天开。

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元年前后,新疆伊犁河谷活跃着一支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的强劲考古学文化——索墩布拉克文化。这里出土的一件头盖骨杯,与希罗多德所记载的习俗惊人的一致。

据记载,斯基泰人要饮下第一个被杀的敌人的血,并且将最顽抗的敌人的头颅做成饮器,饮器内壁铺以黄金或皮革,再将敌人的头皮撕下挂在马缰绳上。对于斯基泰人而言,如果没有敌人头颅做成的饮器,是最大的耻辱。

有同样极高相似度的是,同时出现在北疆与黑海斯基泰文化中的,一种真人大小的男性造型石人。这种石人被立在黑海北部的诸多斯基泰坟丘的顶端,应该是祖先或是英雄人物的塑像。而在从吉尔吉斯斯坦到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一线,也广泛地分布有石人文化。它们不但以相近的方式出现在墓地附近,而且样貌也与黑海地区的石人如出一辙——表情威严肃穆,大眼,八字胡须,颈上戴有项圈,身着窄袖长衣,腰系宽带,两手弯曲持物于胸前。

类似的线索不断浮出水面。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小区与南缘的新疆和静县察吾呼墓地所发现的一件角状酒杯(rhyton),可以在里海、黑海北岸出土的金牌饰上找到相同的器形,他们是斯基泰人用于歃血为盟的圣器;而新疆地区的蝴蝶形格短剑,在年代上也早于斯基泰文化中的同类器物……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兽纹项圈。它有可能是希罗多德笔下,斯基泰人在祭祀中,用来绞杀牺牲的环子。摄影/刘玉生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图为新疆伊犁河支流巩乃斯河畔的一处青铜窖藏出土的青铜跪像。这尊跪像表现的是一位单膝下跪的武士,头上一顶尖顶帽高高耸起,帽尖垂于额前,与黑海地区的斯基泰人的装束十分相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韩康信研究员,从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给出了另一例证。“中国新疆蒙古人种的比例,从哈密向西逐步减少。新疆西部开始集中出现印度-伊朗语系人群,而斯基泰的语言正属于伊朗语东支。”

所有的证据表明,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曾存在着高度相似的文明,创造文明的人群在人种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假设这种文化现象是由斯基泰人的迁徙形成的,而不是文明独立发展的结果,那至少要证明当时亚欧大陆的交通、交流并无阻碍。

这个看似难以证明的命题,却被细心的考古学家在一种用于烧煮祭祀品的铜身上,找到了线索。

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前期,一种新疆早期的铜款式,毫无预兆地出现在北高加索地区。这种铜的圆环状直立耳的三分之一贴于口沿外,环耳顶端有一个小突,肩腹部有一圈铸范痕迹,是新疆地区所独有的,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天山北麓、和伊犁地区。“这说明,高加索地区的铜并不是产自本土,而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欧亚草原东西两端的交通在当时是畅通无阻的,并已经存在某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斯基泰人的西迁成为可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物,如此解读铜透露的信息。

关于斯基泰亚洲起源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但却似乎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斯基泰文化起源的其他论断的境遇,也大抵相似。“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无可否认,欧亚草原曾经出现了具有相似性的文明。不过,这些文明的节点,是否足以勾勒出斯基泰人的迁徙之路呢?还是意味着于各地独立起源,又在发展中趋同的游牧文化?”郭物提出的疑惑也正是他未来的探索方向。或许不久的将来,不仅是一条斯基泰人迁徙的黄金草原之路,希罗多德笔下那个充满传奇与神话的时代,也会重回眼前。

[转载]黄金草原之路--寻找斯基泰人 <wbr>(中华遗产 <wbr>2014年第
图为斯基泰妇女的圆锥形尖帽,由现代织物和243块墓葬中出土的尖帽金饰片复原。这种圆锥造型的尖帽象征着多产富饶,可能是婚礼礼服的一部分,在如今一些游牧民族的传统婚礼中仍然保留。供图/Lynton Gatdin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