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4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01-10 | 阅:  转:  |  分享 
  
永州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对应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在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中,有4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阅读后请完

成后面的问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在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中,有4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阅读后请完

成后面的问题。

李佳:家风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常常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让人记忆深刻,永久不忘。但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奔离析,家风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形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啃老等问题的存在,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赵捷: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孝”的彤艾,不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传承家风当从百姓日常人伦入手,从家教入手,从每个人自小如何待人八手。

章强:孩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好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

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养。优良的家风与家教,还可对“恶”防徽堵渐,2011年公布的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年度报告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

王明玥:良好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范仲淹之所以志在“,

”,因为幼时母亲告诉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可以治国安邦,良医可“治病救人”一个人想要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先快乐。儿童若是从小缺乏道德的启蒙,他的善良本能就无法激发,自私与冷漠的性格便难以抑制。

1.四位同学的陈述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屹立(chì)B.人伦(lún)C.滋养(zī)D.冷漠(mò)

2.四位同学陈述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但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奔离析

B.在社会加剧转形过程中

C.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啃老等问题的存在

D.优良的家风与家教,还可对“恶”防徽堵渐

3.为使语言精练生动,替换李佳同学陈述中画线句子最准确的—个成语是()(2分)

让记忆深刻,永久不忘

A.经久不息B.潜移默化C.记忆犹新D.刻骨铭心

4.王明玥同学的陈述中,观点与材料存在不统一的问题,请你根据提示提出修建议(4分)

(1)建议一:修改观点。将“良好的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中“身体力行更换成_______(2分)

(2)建议二:修改材料。将范仲淹的材料更换成与观点一致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简要概括出材料内容即可):(2分)

5.王明玥同学的陈述中,横线上应填的一句名言是:,(2分)

6.从四位同学的陈述看,下面哪个问题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所探究的问题(2分)

A.面对当前形势最主要的问题是什幺?B.你是否支持优良家风的传承、建设?

C.家风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D.家风建设有哪些新的进展?

7.仔细考虑四位同学所表达的主要看法,你最认同哪位同学,试用自己的文字,以自己和这个同学的主要观点,解释为什么你会赞同这个同学。(3分)

答:

8.在这次活动中.文峰同学搜集到了这样一首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

的巢;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出自,作者是。“心中的风雨“比喻。这首诗的主题是:;的思想感情是:。(6分)

9.活动中,同学搜集的相关名句不完整,请你补充完整(6分)

①,大庇天下寒±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恃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我们的先哲十分注重“正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____??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古诗立阅读(1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13分)

【甲】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巳。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采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束几,一鹳【注】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鹄亦尾其后。群鹳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兄“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李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

【注】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B.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C.鹊巢其上巢:筑巢

D.集古木之上集:停息、聚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久之,目似瞑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以刀劈狼首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①一鹳横空而来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①二鹊亦尾其后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一犬/坐于前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若/相语状,俄而/扬去D.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于的意思(5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分)

译文: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2分)

译文:

14.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鹊?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具体来说明它们是这样的鹊。(2分)

答:

15.阅读下列一首唐诗,仿照赏析示例填空,完成赏析。(3分)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诗的开篇两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春初月夜之美。

首句一个“半”宇,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后两句运用倒叙手法

____。末句“新透”二字________。(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7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3分)

笔帽上的孔究竟有什么用?

最近,不少媒体发布了这样的消息: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了强制生产标准。不少网友对“救命”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笔帽上加孔的作用不过是平衡气压以防打不开盖而已。

吸入笔帽:确实存在的风险

异物吸入对儿童的生命健康确实有不小的威胁。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仅2000年一年美国就有160名14岁或以下儿童死于异物吸入相关的呼吸道阻塞。CDC还特别指出,每一例因异物吸入窒息死亡的案例意味着同时还发生了100多起抢救案例。2001年估计,全美有17537名14岁或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因窒息而接受了抢救。

学龄期的儿童经常要和笔打交道,出于转移压力、集中思维或是单纯觉得好玩等原因,不少孩子也会把笔帽放进嘴里,这些行为习惯构成了笔帽吸入的潜在风险。在上述的CDC统计数据中,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也在文献报道,在非食物类异物吸入中,笔帽占了3%-8%。可见,笔帽引发儿童窒息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哪些笔帽要有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中的规定,书写笔、记号笔、修正笔和水彩笔的笔帽应符合下列3条规定中的至少一条:

①笔帽尺寸足够大(垂直进入直径为16毫米的量规时,不通过部分大于5毫米)。

②笔帽体上需要有一条连续的至少6.8平方毫米的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可以由笔夹等凸起的部分提供。

③笔帽应在室温最大压力差1.33千帕下最小通气量为8升/分钟。

符合这一标准的合格笔帽上不一定都有孔,不过它们都需要通过增大尺寸或保证通气的方式来减少吸入窒息风险。

中国对于笔帽的安全性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采用的恰恰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540:1993《书写笔和记号笔上帽——安全要求》中的标准。

空气通道的用处有多大?

异物吸入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堵住了主要的气道,随之而来的窒息会迅速对机体产生伤害。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当笔帽误入呼吸道时,急救过程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笔帽具有若干特别棘手的特性:它们的尺寸和形状都与人的呼吸道特别“适配”,其材质往往坚硬缺乏弹性,而且表面十分光滑。这些特性使得笔帽可能会严丝合缝地卡住呼吸道,使救治措施难以顺利施行。不仅如此,X光检查也可能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实际取出笔帽解除阻塞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远远超过最佳的抢救时限。

而如果笔帽上预留了能保证足够通气量的空气通道,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即使笔帽不能被很快取出,呼吸道也不至于被它完全堵塞。这样至少能免除性命之虞,为治疗赢得足够多的时间。

由此可见,在笔帽上设计空气通道对于防范儿童意外窒息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选自果壳网2014.04.14有删节)

16.在“吸入笔帽,确实在存在风险”一节中,列举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4岁或以下儿童吸入异物或死于相关的呼吸道阻塞的数据,其作用是()

A.比较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下儿童吸入食物类异物导致窒息死亡的比例较高。

B.运用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或以下儿童吸入非食物类异物导致死亡的比例较高。

C.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D.比较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17.准确的语言说明才能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

里”。文中画线句子删去加点的词而又不影响语义表达的一项是()

A.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强制生产标准。

B.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

C.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D.X光检查也可能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

18.九岁的明明在读三年级,要使用中性笔,他的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吸入笔帽,请你根据本文内容,给他的妈妈提出两点建议。(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24期)

19.故事开头父亲处于—个怎样的情景中(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一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父亲带着儿子去哪里卖猪崽?他们是怎样去的?途中歇息了几次,为什幺要去这里卖

猪崽?(5分)

答:

21.故事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瞬明他是这样的—个人。(4分

答:

22.你认为故事的结尾是一个适当的结尾吗?请联系故事的主题用自己的话简要解说。(3分

答:

23.故事开头听说儿子不去读书,父亲老树皮—样的手僵在空中,耳边投有响雷。试设想:父亲的手如果不是“柔”回来,儿子的耳边如果响起响雷,情节又可能会怎样发展?概要述

说你认为可能的情节发展,并用你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你的答案。(3分)

答:

三、作文(50分)

2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文题一】严厉的温柔

【文题二】:因为窗子,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外面的世界;因为镜子.我们能更准确地抹去脸上的污点;因为……

请你以“因为,我更”为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永州市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9题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读音.解答时,主要靠学生平时的字词知识积累.A项,“屹立”应读为“屹(yì)立”,选项读音有误.B、C、D项读音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故选:A.(2)本题考查常见错别字.A项,“分奔离析”应写作“分崩离析”,选项有错别字.B项,“转形”应写作“转型”,选项有错别字.C项,选项没有错别字.D项,“防徽堵渐”应写作“防微杜渐”,选项有错别字.本题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故选:C.(3)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题干意为:让记忆深刻,永久不忘,强调家风对人的影响深.A项,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都不停止.与题干意思不相符.B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与题干意思不相符.C项,记忆犹新: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与题干意思不相符.D项,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与题干意思相符.本题要求选择替换划线句最准确的一个成语.故选:D.(4)本题考查对词语和诗词的理解能力.①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原句中说,家风传承需要长辈们做好榜样,示范给小辈们.所以以身作则更加合适.②范仲淹母亲在其年幼时就教育他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快乐就要先让别人快乐,所以此处应填入范仲淹作品中与此意义相连的一句诗,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对文学名篇的阅读掌握.解答时,结合范仲淹表示抱负的诗句进行填空即可.《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此句恰好与材料中“一个人想要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先快乐”的内容相契合.体现了范仲淹心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6)材料中4位同学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李佳认为家风是最基本的教育,它的传承受到诸多挑战;赵捷认为家风是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的原因,传承家风应从小入手;章强认为家风是孩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明玥强调了如何传承家风.4位同学的观点都是围绕着“家风建设的新进展”而阐述的.与D项相符.故选:D.(7)本题考查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解答时,要先表明观点支持哪位同学,然后归纳概括这个同学观点,自己再进行观点补充或说明,并阐述赞同理由.本题中,赞同李佳同学的观点,则要把握住“家风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赞同赵捷同学的观点,则要把握住: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重视人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赞同章强同学的观点,则要把握住“好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养”;赞同王明玥同学的观点,则要把握住:良好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把握每位同学的主要观点,围绕主要观点进行观点陈述和理由阐述,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8)本题考查文学名著的积累和对其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日常的积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即可.选文出自《繁星?春水》(注:《繁星?春水》是两本诗集,一本叫《繁星》,一本叫《春水》,后被合并为一本),这两本诗集用冰心自己的话来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到一个诗集里.这两本诗集是冰心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在中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诗集的主题是: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选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成鸟,把母亲的怀抱比喻成巢,那么,不难理解“心中的风雨”自然是指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上挫折、苦难、烦心事所引发的内心的波澜,此时需要依靠母亲温暖的怀抱.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9)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对其内容的理解第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原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第二句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文原句为: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三、四句出自先秦儒家经典作品《论语?学而》.诗文原句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五句出自先秦儒家经典作品《论语?里仁》.诗文原句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综上,本题答案为“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日遣冯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1.A2.C3.D4.①以身作则?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D7.我最认同王明玥同学的观点,因为家风之所以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有所贡献,就在于它是通过长辈对晚辈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一代代传承下来,所以良好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以身作则.8.①《繁星?春水》②冰心③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上挫折、苦难、烦心事所引发的内心的波澜④母爱的细微与伟大⑤对母亲的感恩与依赖9.①安得广厦千万间??②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14题解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问题.(10)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故选A.(11)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项中的“而”皆表顺接,故选C.(1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A.应为“其一/犬坐于前”.故选A.(13)通读全文,在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変诈”“止”“谢”,最后疏通句子.(14)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答案:10.A.11.C.12.A.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添笑料罢了.②喜鹊们欢呼飞舞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表示感谢.14.示例:鹊:讲究情义,机智.??如喜鹊看到自己同伴的孩子遭到赤练蛇的侵犯,从而“悲鸣不已”,招来群鹊,其中两只喜鹊请来一只鹳,由鹳“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帮它们除掉敌患.译文:【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就跟在它后面.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飞舞了起来,像在庆祝,并且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15.解析:第一个空:三四句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作者感受到了这个夜晚春天的温暖气息,原因是什么呢?透过绿窗听到了虫声.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窗外景色以及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如果不用倒叙,则没有引发联想的效果.第二个空:“新透”意为“第一次透过”.答案:15.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第一次透过译文: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16—18题解析(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答题时,根据句子特征找相关的说明方法,注意表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回答格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在“吸入笔帽,确实在存在风险”一节中中心句为“异物吸入对儿童的生命健康确实有不小的威胁”,结合列数字的作用,故答案为C.(1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文中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内容的词语上.本体是找体现说明文准确性的词语,难度不大.A中的“强制”、C中的“只要”、D中的“可能”去掉后句意均会发生变化,只有B中的“另外”句意不会发生变化,故答案:B(1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要依据原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即可得全分.示例答案:①要选择笔帽上有空气通道的中性笔,孔越大越好.②尽量选择笔帽足够大的中性笔,这样孩子就不易误入呼吸道(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案:16.C17.B18.示例答案:①要选择笔帽上有空气通道的中性笔,孔越大越好.②尽量选择笔帽足够大的中性笔,这样孩子就不易误入呼吸道(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23题解析分析?父亲通过带儿子赶场卖猪崽改变了儿子不想上学的想法.表现了父亲的睿智、教子有方和对儿子的疼爱.

解答?(19)考查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这篇小说的开端为儿子说不想上学了,父亲很气愤.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在形式上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20)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阅读父亲带儿子买猪崽的过程的段落,从原文中抓住关键词语作答.(21)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22)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一般有照应前文、余味隽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等作用.(23)考查对情节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处于中学阶段,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父亲的打骂收不到好的效果,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上学,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参考答案:19.情景: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20.赶远场,那边的集镇;背着猪崽走路的方式;途中歇7次;父亲骗儿子说““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实际是父亲的智慧,想用事实告诉儿子“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的道理.21.①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有智慧的人,他在听儿子说了不想上学之后,很气愤,扬起手想打儿子,但他忍住怒火,想用更好的教育方式--他用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文中父亲的睿智;②是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在儿子悔改想上学时,用摩托车亲自送儿子.22.①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结尾,照应了前文的情节,情节上有波澜;②戛然而止,余味隽永,出人意料,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又在情理之中.23.情节发展:儿子在父亲的打骂下,只好去了学校,从此他更不想学习了,成绩一步一步的下滑,最后没考上高中,回到家和父亲一样,日日在田里劳作.原因: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重,越是打骂,孩子越不会按父母的心愿去做,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并明白道理,从内心去改变,才会达到目的.

24.略。

























2









献花(0)
+1
(本文系蓝色时光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