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楼女子才喜欢嗑瓜子?瓜子第一个不答应!

 野田高梧 2019-01-10

有位朋友从不碰瓜子,好奇一问,答曰:“上高中那会儿,班主任告诉我们,嗑瓜子是妓女常嗑的,从那以后与瓜子绝缘。”


呃......



如果非要给这种说法找个依据。确有相关材料记载,古代青楼有八种惯例程式:


一、喊堂:踏进青楼,有人吆喝“见客”通报。


二、打茶围:喊堂后,青楼女子摆盘上桌,点烟斟茶、嗑瓜子,仅限嬉戏弹唱。


三、吃花酒:又称“摆饭局”,是指嫖客在女子房中宴客,呼朋邀友,摆一台、双台或双双台,请女子侑酒取乐。


四、拉铺,即是嫖妓同宿。


后面那四项就不列了。


行有行规,既然是规矩,只能遵守罢了,又能说明什么呢?


嗑个瓜子得罪谁了。



这街头巷尾,屋里屋外的,磕瓜子的人更是随处可见。



《金瓶梅》里光是“嗑瓜子”就出现了十几回,出镜率可比男配武大郎都要高。


而且潘金莲在书中也是瓜子的“铁粉”,每天打发武大郎去卖饼后,就自个在家里嗑瓜子。嫁给西门庆后,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依然一边嗑瓜子,一边赏花灯。


那妇人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儿。



《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也是爱嗑瓜子的主,那可是女神级的人物啊。歪坐在椅子上,磕着瓜子,抿嘴笑看这一屋子的丫鬟厮闹。


曹雪芹这段描写可是真厉害,硬是把仙儿似得人物,添了几分烟火气。



啥时候起,国人开始爱上嗑瓜子的?


不清楚。只知道西瓜是五代时期传入中国,嗑瓜子最早的文字记载也要等到北宋。


那时勤快的幽州百姓把西瓜子收集起来,晒干,烘焙做成西瓜子,也就是黑瓜子。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瓜子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消遣食品,人手必备。


明朝时,更是深得皇上喜爱。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就非常喜欢“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大概就是现在的盐水瓜子。



不过,西瓜子的独宠局势不过几百年,就被葵瓜子和南瓜子给打破了。


明朝晚期,向日葵和南瓜打着观赏性植物的名头进入中国,那个时候大家也就看个新花样。没成想,等到了清朝却成了零嘴,瓜分起西瓜子的地盘。


在咸丰年间就有地方志记载嗑南瓜子的事情。后来更是成为「款宾上品也」「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


现在西瓜子、南瓜子、葵瓜子三足鼎立,牢牢占据了中国瓜子界的前三。


上至80岁的老太太,下至三五岁的小娃娃,哪个不是嗑瓜子的好手。丰子恺也曾写道,中国人有三种博士: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



不过,如果你以为嗑瓜子是国人的专利,那就错了。


瓜子可是外来物种,人家在国外也是有不少拥趸的。


北美是向日葵的发源地,印第安人已经有五千年的嗑瓜子历史了。后来美国人跑到北美建国后,也继承了嗑瓜子的传统。


在美国各大棒球比赛上,无论是观众席还是替补成员,瓜子可是必备神器。无聊的时候消磨时间,赢球的时候撒瓜子庆祝,输球的时候砸瓜子泄愤。一包瓜子多种用途,你值得拥有。



不过,美国人的瓜子嗑法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批量嗑。一整把塞进嘴里,快速咀嚼,然后吐壳。



所以美国的瓜子非常注重调味,口味很丰富,泡菜味、墨西哥卷味、芝士培根味、番茄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卖薯片。



俄罗斯人民也是嗑瓜子的好手。


随便去街上溜达一圈,就可以发现一群特别的人群。


穿着阿迪,以斯拉夫蹲的姿势蹲在路边,一把瓜子,一瓶酒。



还有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都是瓜子的死忠粉。旅游的时候看到满地的瓜子壳,浓浓的熟悉感扑面而来。



瓜子征服全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旦嗑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


为什么嗑瓜子会上瘾呢?


别小瞧人家,真是“实力派”零嘴呢。


1
奖励引发行为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大脑和神经系统合作搞出了一套“追求快乐奖励机制”,即“奖励唤醒——产生冲动——实施行动”。简单来说,就是奖励可以引发行为。


瓜子的成分刺激着人的神经,使人快乐而兴奋。瓜子本身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会带来满足感,让人体持续地分泌多巴胺,产生兴奋和快乐的感觉。


所以无聊时,嗑瓜子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2
及时的奖励


在管理学上,有一套叫做“嗑瓜子理论”的员工激励与管理的方法。


他总结了嗑瓜子停不下来的三个原因:


1.嗑瓜子很简单,难度低,门槛低;


2.每嗑开一颗瓜子就可以马上获得瓜子仁,及时回报,持续激励;


3.嗑完瓜子后,会产生一堆瓜子皮,能够看到明显的成就,有成就感;


所以从而产生了嗑瓜子管理理论,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每次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要给予奖励和鼓励,并定期向下属展示他的工作成就。



及时的奖励和回馈是非常重要的。嗑瓜子可以立马吃到瓜子仁,消磨时间,成本不高,所以就让人喜欢嗑。


而像练字,看书之类的行为,因为回报周期较长,反而很难让人坚持下来。


3
不确定性的奖励


不仅是及时奖励,在嗑瓜子上瘾的机制中,嗑瓜子回报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包瓜子中,个头有大小之分,品质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当我们嗑开一颗瓜子,才知道自己收获了怎样的瓜子仁。而这个概率是不一定的,未知的。


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多次按下按钮,则有概率掉落食物。小白鼠学会了不停地按按钮。


但有趣的是,当食物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时,小白鼠依然维持按按钮的习惯。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好瓜子仁出现的概率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判,所以每当嗑开一颗瓜子,就会有嗑开下一颗瓜子的欲望。


4
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


另外,喜欢嗑瓜子也有可能是口欲期过渡不好,嘴唇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口唇欲的概念来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人在婴儿时期(0-3岁),主要通过口来探索这个世界,所以会经常吐舌头,咬东西。



如果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即小时候断奶早,有时吃不饱,家长管的严不让吃手等行为,长大了就有机会变得喜欢咬笔头、吸管、筷子,甚至咬人。


而这个时候,嗑瓜子就成为了这些可怜宝宝的满足口欲的替代品了。


5
群体性的焦虑


群体性焦虑也是嗑瓜子上瘾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食品行业最流行、最火爆的莫过于休闲食品,也就是零食。为什么零食火爆?因为焦虑。



人类是少有的“不饿也要吃东西”的动物。


以前饥饿是影响生命安全的首要因素,所以当人吃东西的时候,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都兴奋起来,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心情会变得宁静,放松。后来,即使不再吃不饱了,但是吃的愉悦却保存下来了。


《红高粱》《芈月传》的导演郑晓龙,他在拍戏的时候,就很喜欢嗑瓜子。一紧张就嗑上了,舒缓压力。


我这一把瓜子一碗饭,每天都不知道是多少,肚子都大了。可能是缓解压力的方式,在现场一紧张看着那些东西脑子在动,手上和嘴上就想动。



瓜子虽好嗑,但是也要适量。


因为瓜子吃多了会“上火”,喉咙发炎,口干舌燥;长期嗑瓜子还容易损伤牙釉质,可能有损颜值。


更重要的是,瓜子壳不易收集,为图一时之快,多数人喜欢随地扔,影响市容。


所以说,文明又适度,才是正确的嗑瓜子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