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2019-01-10 | 阅:  转:  |  分享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刘增国2019.01.09

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写景手法。

2、运用写景手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色彩运用。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使诗歌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诗歌运用色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所谓色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几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用写静态景物的方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是化动为静。“白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白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一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面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以动衬静,是通过描写动态之景来反衬画面之静。也就是说,以动衬静虽然也描写动态之景,但其目的不在于表现动,而是用动来反衬静的。或者说,作者写静才是目的,写动只是用以表现静的手段。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红色的杏花绽放于枝头本是静态的,但作者用一“闹”字,不仅写出杏花的繁多,更化静为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红杏在枝头闹闹嚷嚷竞相开放的动态,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再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表现的也是山中的幽静,最后两句却描写月亮出来惊动了山中的宿鸟,边飞边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之声,也是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往往更能突出环境之静。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的就是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即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五)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虚实结合,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歌意境,增加审美空间。

(六)正侧。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七)对比。

诗歌写景也常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如前面所说的色彩对比、动静对比,此外,还有虚实、大小、多少、远近、乐哀、衰荣,等。

(八)白描。

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九)修辞。

诗人在写景时也常常使用一些修辞,以使所描写的景物形象传神、鲜明生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二、当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芫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问题:颔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问题:颈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做简要分析。





















三、作业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问题:诗中额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问题:本诗中间两联的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当堂训练

(一)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二)、.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4分。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给1分,简单分析得1分;感情理解准确,答到关键词“孤独、愁苦、寂寞、郁悒、无人理解”等给2分。另:如果答出借景抒情,以空旷寂寞之景,衬托作者谪居中孤寂的情怀得2分)

三、作业

(一)、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二)①远近结合。颔联所写风打芙蓉、雨侵薜荔的景象是近景,颈联所写岭树重重、江流曲折是远景。

②动静结合。风打芙蓉、雨侵薜荔,是动景;而岭树重重、江流曲折则是静景。

③比喻。把江流比作九回肠,把江流的曲折蜿蜒表现得生动形象。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献花(0)
+1
(本文系刘增国0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