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被犬戎杀了。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首都从镐京(今西安)迁移至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史学界又将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阶段。春秋,勾云纹玉璜,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此玉璜色泽纯净晶莹,龙形一身双头,以细密的绹索纹将器身分为三部分,周身饰勾云纹,顶部和两端皆有对钻的小孔。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政治上诸侯争霸问鼎中原,文化艺术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反映在玉器上,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德行的装饰审美性,“比德于玉”的儒家思想大放异彩。 春秋,方形兽面纹玉饰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楚墓出土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比德于玉”,赋予玉“十一德”,即仁、义、礼、智、信、乐、忠、天、地、德、道。把君子之德行与玉的属性相对应,如: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等比拟,使玉超越了器的作用和范围,提升到了儒家崇尚的义理、品格、美德的高度。 玉组佩 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此玉组佩出土于晋侯墓。由玉璜、玉珩、玉管、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展开长达2米,为全国出土玉组佩之最,被评为国宝一级文物。 在德玉思想的倡导下,君子佩玉爱玉成为时尚。曰:“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有地位、有修养、有财力的诸侯贵族,成套的玉组佩系于身听其声、表其德、显其爵。其时玉不仅是美德、权力、财富的体现,而且是天上人间美好爱情的象征。 弄玉吹箫引鸾凤《列仙传拾遗》记载,“秦国国君秦穆公小公主刚满周岁,独对一块美玉爱不释手,穆公为其取名弄玉,弄玉长大后容貌倾城,善于吹箫,穆公命人将弄玉所爱之玉雕刻为箫,弄玉吹之,声音如凤鸣,引来一美少年萧史,二人在凤凰台萧瑟和鸣,结为伉俪。一天,飞来一对鸾凤,弄玉、萧史乘鸾跨凤,双双飞上天宫成仙”之爱情典故。春秋(晋式) S形玉龙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此玉龙佩造型,突破了数千年蜷体玉龙的形象,昂首挺胸,曲尾呈凤首形,开启了S形玉龙佩的先例。两面通体饰勾云纹,纹饰饱满,琢磨精细。龙腹穿一小孔,可佩挂。 目前,从春秋“五霸”秦、晋、齐、楚、吴、越等大墓出土的玉器,我们发现大量的玉覆面和随葬玉,知古人视玉为自然界之精华,能与神灵相通,能起死回生之理念和葬玉兴起之原因。 玉覆面 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晋侯墓出土,置于墓主头部,由48件形制各异的玉片组成,除周边一圈带平齿的梯形缀片外,皆雕刻有纹饰。眉、眼以碧玉制作,玉质上乘。 春秋(秦国) 玉琥,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秦墓出土
春秋(吴国) 蟠虺纹玉璧 江苏省吴县严山吴王墓出土 春秋 卷云纹玉觽 古人最初用于解结、解扣子用的器具,后演变为佩饰。春秋以玉比德,诸侯贵族君子佩戴玉觽寓意善于解决问题,象征身份地位和聪明智慧,玉觽倍受青睐,往往生前佩戴,死后陪葬。 春秋晚期 玉带钩 现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陕西省凤翔县秦墓出土,玉质细腻,钩头为鸭首形,以阴线勾勒去地阳起勾云纹。带钩,是古代贵族所系腰带的挂钩,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 春秋玉器鉴定 (1)造型,首创生动的S形造型玉佩,各种夔龙、凤鸟、璜、琥、韘、鹦鹉等。西周“六瑞”仅见璧、璜、琥。仪仗用的钺、矛、戈等形制变小,其时新出现了玉剑饰、玉带钩、觽等。 (2)纹饰:装饰性的审美成为主流。常见浅浮雕龙首纹、蟠虺纹、兽面纹、云纹、谷纹、乳丁纹等。繁满、丽富、严谨,呈繁而不乱、深奥莫测的纹饰特征。 (3)雕刻技法:具有入刀轻浅、线条圆润灵动的特点。早期善用双阴线。中晚期用去地阳纹繁密的雕刻技法,俗称“隐起”,以突出图案强烈的立体效果。 春秋,(楚国) 龙纹玉琥 河南省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玉璜为新疆和田青玉,璜两面满饰隐起密集蟠虺纹,局部沁色呈黄褐色。半璧为璜,而此璜弧度超过半圆,此形制在春秋时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见。 春秋,蟠虺纹玉饰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春秋玉器所弘扬的儒家道德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爱玉尚德的精神和意识。
馆藏赏析 《福寿双全》银牌艺术馆藏品 《秦风汉韵》 银牌艺术馆藏品 《福在眼前 》银牌艺术馆藏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