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应掌握的100个知识点 我心飞扬 一、此稿依据新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并在2005年稿(80个知识点)、2006年稿(90个知识点)2007年(108个知识点)基础上,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取舍、合并及修改。 二、因对联的部分内容在联界仍有争议,故此次的这100个知识点并非金科玉律,而只是本着目前联界基本认可的原则进行收集整理的,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三、本知识点的来源。一是参考了以下文献:《联律通则(修订稿)》、叶子彤的《联律通则》解读、谷向阳的《中国楹联学概论》、余德泉的《对联通》、尹贤的《对联写作指导》、甘桁的《楹联百话》、奉腾蛟《对联写作规则》等;二是参考了网上部分对联论坛的相关资料;三是飞扬的自己总结(有些常用知识点,查不到资料,或资料不全,飞扬只好自行拼凑,胡乱定义,还望方家指正)。以上知识点如有不当(因是手工录入,还可能还会存在录入错误),恳请跟帖指出,希望大家共同修改完善。 四、要转载本稿请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综合
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文体。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它具有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后来人们嫌画像太麻烦,改成写两位神仙的名字,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名字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5、【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6、【对联的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副”、“言”、“字”: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言”:一副对联上联(或下联)的字数以“言”计量,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是七“言”联,不是14“言”联。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联;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联。 7、【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和横批。 8、【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9、【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0、【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