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楊对联讲义(4)

 爱雅阁 2019-01-11

前面讲义中,我们以“名词对名词”为例谈了谈“实对实”,那么我们今天说一说“虚对虚”。

 

现在我分别用“实”和“虚”组词,

“实”:实际、真实、实心实意、实体、实话、实现、结实、果实、诚实、名副其实,等等,我们认真体会这些词,都存在着一种厚重感,心里感觉这些词非常的稳重,都是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没有轻浮的感觉。

那么用“虚”来组词:虚空、空虚、虚名、虚幻、虚怀若谷、虚荣、虚度、谦虚、肾虚,等等,好像有一种伸出手却抓不住的感觉。如同一缕烟,轻柔无态,轻灵妙曼。

这就说明,实词一般都比较厚重,虚词一般都比较轻灵。可是,一个句子只有实词,而没有虚词,那么这样的句子就是僵化死板的;反之呢,只有虚词,而没有实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根基,就有轻浮之感。所以,我们在造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虚实结合。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好多例子:

比如:

①望穿秋水枯荷影

这个句子中“望”“水”“荷”是实,其他的就是虚。

 

久攀诗岭千般苦

这个句子中“诗岭”是实,其他的就是虚。

 

③所谓风流,落花飞絮

这个句子中“花”“絮”是实,其他的就是虚。

 

④绿烟淡柳一蓑远

这个句子中“烟”“柳”“蓑”是实,其他的就是虚。

 

⑤白云从不约归期

这个句子中“白云”“归期”是实,其他的就是虚。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在虚实(虚词与实词)的结合中完成了句意表达。在组词造句中,用词要精炼,用意要准确,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必须要有相互的联系,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不能生造词语,而把不相关的事物愣往一处拧。

比如①句中“秋水”与“枯荷”,因为是秋天,所以荷叶枯萎;因为写了水,所以有荷;因为水面如镜面,所以才有荷影。大家看看“秋水枯荷影”这五个字,其中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但是,不管多么丰富或多么繁杂,它都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情况下造句表意的,所有的字词,在句子中都能互衬和照应。这就是造句之法。

再比如②句“久攀诗岭千般苦”,我们都知道“攀爬高峰是很辛苦的”,于是“攀”与“苦”之间就构成了必然的联系。那么就把“学诗如同攀高峰一样,要想达到一个高层次,就需要付出千辛万苦”的用意表达出来了。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③④⑤句,我们休息五分钟。

 

 

 

好,接下来,我们谈谈“虚”与“实”的另一个层次。

 

我们再看《笠翁对韵》中的句子:天对地,雨对风;河对汉,绿对红;等等这些,有短句子,也有长句子,但是它们都遵循着一条规律而成句。这条规律就是“虚实相映”或者 “阴阳相映”的原则。比如“天对地”就是以天为虚,以地为实。“雨对风”就是以雨为实,以风为虚;“河对汉”就是以大江大河为实,以天上的银河为虚;“绿对红”就是以保持长久的绿叶为实,以花期一现既无的红花为虚。

再比如: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是以“落花”为实,“流水”为虚。

“花”为了追慕“水”的柔情,不惜牺牲自己而离开枝头,投入“水”的怀抱;但是“水”却对此无动于衷,长流不息,不会因为“花”的情意而停留片刻。

那么,这里的“落花”投放出了“意”,就可以作为实的表象,而 “流水”接受了这份“意”了吗?没有接受,那么“流水”就可以作为虚的表象。

那么,通过刚刚的内容,我们说“虚”与“实”是绝对的吗?当然不是绝对的,在我们生活中“虚”与“实”是相对存在的,是可以互为参照物的,这样就产生了“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互补之美。

 

所以说,不一定实词(名词)就是“实”;也不一定虚词就是“虚”。比如刚才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中的“花”和“水”都是名词,但是相互的意象比较中就成了“一实一虚”。所以说,“实”与“虚”,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个“虚”与“实”的另一个层次,是在人的思维深处进行的,需要静静地体会才能领悟。

 

以上讲的内容,可以作为一个探讨,不作为重点。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对联中的“虚词相对”。

虚词,比如动词、形容词等等,因为它具有轻灵的特性,所以对句子的润色非常重要,一个句子是否能“活”起来,关键在虚词的精准运用。

下面我们看例子:

 

望穿秋水枯荷影

泣尽风檐夜雨铃

这幅对联表达了一种伤感的情怀。上、下联勾勒出两幅场景,分别是“秋水枯荷影”和“风檐夜雨铃”,这两幅场景都表现出萧瑟的景象,直观的看上去,无非是对秋景的描写。但是用“望穿”和“泣尽”进行修饰之后,我们看看,那种伤感的情绪立马就跃然纸上了。

“望”是用眼睛看,“泣”是哭泣,这两个词的使用,把两幅场景粘合到同一个主人公身上。不过这两个词对表现整体联意来说,还算一般,关键的是“穿”和“尽”,“穿”在这里引申为“看透,一览无余”的意思,“尽”是穷尽、再没有其他的了。这两个词在这里都表示一种程度的大小、深浅等等。它们在句中,对“望、泣”做了程度上的补充后,从而促进了情感的深化和凸显。使得整个联意“那种伤感的氛围”扑面而来。

这就是虚词对句意产生的效果。

 

可是,有的同学会问:我们换一个虚词可以吗?我的回答是可以的。比如,我把“泣”换成“听”,那么,下来就变成了“听尽风檐夜雨铃”,乍一看这样子还是蛮好的啊,但是,我们细细推敲,首先,上联是“望”,属于视觉;下联是“听”属于听觉,一个用眼看,一个用耳听,从不同角度反映事情,那么这样对句就使得叙述有了层次感,我们也提倡这种对仗方法。但是,我们继续分析,“听尽……夜雨铃”,大家注意看这个“夜雨”,作者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夜雨”已经被作者注入了情感,天下着雨如同自己的心里下着雨一样,“夜雨”如同“泪雨”,当然是哭泣!所以,我们再返回头来看“听”字,是否合适呢?当然不合适了。而“泣”字用的就非常精确。

 

我们在看一联:

绿烟淡柳一蓑远

流水小桥几鹭闲

从这幅联中,我们能不能品出来一种悠远闲逸的意境呢。那么这种意境是怎样被作者融入到联句中的呢?

这就是虚词对实词的妆衬作用而起到的艺术效果。

江岸上绿柳淡淡的笼着轻烟,远远地江面上漂荡着一只小舟;

一条小河,一座小桥,河水脉脉的流淌,几只鸥鹭在岸边悠闲;

这样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卷。

上联“绿烟淡柳”表现出静态,“一蓑远”呈现出动态。这个“远”字用的好,可以理解为“小舟渐渐的撑远了”。这样就会把“绿烟淡柳”的 “静”随着“一蓑远”逐渐的拉伸开去,使得联意深远。

下联“流水”呈现出动态,“几鹭闲”表现了静态。这个“闲”字用的好。这个“闲”似乎把水的流动也写的自由自在了。

 

那么,有人会说,这个联是不是上、下相隔了。我说,上下联并没有相隔,因为,它们是在用不同的景物表达同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表达“悠远闲逸”的心境。

 

通过上面两幅对联的分析,我们说对联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必须要达到精准运用,做到前后关联,只有这样,你的句子才会精致,才是余味无穷的好句子。

 

那么,我们通过两讲,把对联的词性及词性的对仗讲完了,我讲的不是具体的如何如何对,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阅读【连律通则及解读】,我讲的主要是词性对仗的点滴思路。

最后,我总结一下:联句的含义都是通过虚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等)对实词(名词)的润色而实现的。

我们在创作中,不仅要选取恰当的物事,还要通过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润色这些物事,从而把句子的感染力达到最大化。这就是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就是修辞能力。锻炼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多练多思考。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以上大都出自个人心得,欠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