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明朝抗清的最佳战绩,让后金真正吃到苦头的浑河血战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9-01-11

明朝末年除了万历三大征之外,在对内战争,尤其是明清(后金)战争中明军的战绩一直都不高,但是天启元年(1621年)的浑河之战却让后金吃了一个苦头,上万的八旗军队硬是被七千白杆兵死死挡住,最后努尔哈赤还是凭借自己的人数优势才获得了一个惨胜。

浑河之战

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始,努尔哈赤就是一个常胜将军。当然也正是因此,在丰臣秀吉的部队打到了吉林等地的时候女真才能对其进行反攻。在壬辰倭乱之中,努尔哈赤也才有底气两次向明朝政府请命前去前线抗倭,当然这件事情因为明朝内部有反对声音和李昖、柳成龙君臣的反对而告终。顺便说一句,在壬辰倭乱之中,我国还是全国一心的。后来灭亡明朝的爱新觉罗氏和同样为明朝大患,抗倭凯旋后第二年就发兵将其剿灭的播州杨应龙全部请命参战。虽然说“明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但是明朝宁可冒着亡国的危险也要发兵两次前去抗倭,这种精神让李朝君臣感激涕零。明朝灭亡后专门为明神宗设置灵位,这可是连朱元璋都没有的待遇。

话分两头,努尔哈赤敢打倭奴就敢打明朝,从统一女真各部后就不断对明朝发起袭击,到了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竟然公然建国,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从此正式拉开了明清之战的帷幕。明朝经过万历三大征已经疲惫不堪,这就给了努尔哈赤一个良机,在对明朝的作战中接连告捷。一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的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这一年努尔哈赤趁着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至十三日发起猛攻。关于努尔哈赤带了多少部队史书并未谈及,但是在《李朝实录》里有“虏骑十万”的说法,但是这个记载应该是有水分的。不管怎么说反正努尔哈赤是势在必得,但是在这儿他却没想到,一向纵横白山黑水,被李朝君臣呼为“又一倭子”的八旗健儿差点在此折戟沉沙。

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派其兄秦邦屏带来了数千忠州石柱土司兵,他们正跃跃欲试想上沙场抗敌。总兵童仲揆、陈策带着由川浙兵组成的援辽大军本来想和沈阳内的守军里应外合,但没想到沈阳城这么不经打,一天就被攻破。这时候陈策带来的援军还在浑河,见到沈阳已破,本来想撤军,但是手下主将多数奋力请战,川军诸将表示:“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就这样,这次硬碰硬的较量开始了。

秦良玉“驭下严峻”,所部号称白杆兵,“素为远近所惮”。所以他们对这次和女真的较量十分有信心。明军兵分两路,秦邦屏、周敦吉带兵渡桥,驻扎在桥北;而童仲揆、陈策、戚金、张明世带三千浙兵在桥南扎营。

八旗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明军却比较骁勇,加之他们使用的武器上带长刃下配有铁环十分奇怪,让八旗军队十分不适应,当即退却。努尔哈赤大惊,自从起兵以来没见过明军这么骁勇善战,急以“后军往助”,而川军则寸土不让。挟得胜之余威的八旗劲旅在明军面前竟然“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努尔哈赤的援军也“纷纷坠马”,两方“却而复前,如是者三”,由于“川兵营甚坚”,“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参领西佛先、佐领席尔泰、格朗全部阵亡。将军难免阵前死啊。

北岸两军激战之时,童仲揆、陈策、戚金、张明世的三千浙兵在桥南也做好了战斗准备。努尔哈赤被北岸的川军打怕了,再三告诫手下“勿轻敌”,“仲癸所将皆川兵”。后金兵集中兵力去打浙兵,明军奋战到夜幕降临仍然胜负未分,努尔哈赤干脆把后续的援军调上来。这样一来后金人多势众才算把明朝的部队打败。陈策、童仲揆与戚金、张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大小将校120多人全部战死,后金方面也没占着什么便宜,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战将也全部战死沙场。如果袁应泰能及时派出援军,这一仗恐怕就能取得大捷。

白杆兵

这场战役震动了朝野,《明熹宗实录》称之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十六日努尔哈赤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活动以稳定军心,并以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的罪名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时任满浦佥使的郑忠信向李朝报告中说“虏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李朝实录》也说“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魏源谈到这场战役时仍然说“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从史料上看,明朝方面以数千军队硬硬抗住数万后金八旗军,就连最精锐的黄旗都在战役中败下阵来,不得不说明朝军队在这个时候战斗力还是十分强盛的。侥幸逃脱的明军又参加了沈阳之战,最后全部战死沙场。可为“国士之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