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廷瑶小儿望诊:山根色诊

 山东中医竹林 2019-01-11

现将80例有关资料初步小结如下。


婴幼儿山根部位平时即现青筋隐隐,或连及鼻梁、眉心者,每属常见。但于病中,辄见青筋显露,色亦转深。其形或竖或斜,亦有横截之势。其他如眉梢、太阳、上睑、前额等处,亦时有兼布者。这是小儿分部面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临床又有山根部位虽非青筋,然亦可现青白、青蓝、灰暗诸色,其诊断意义,似与青筋相仿,故现一起讨论。


本组患儿80例,全部在4岁以下。其中男46名,女34名。1~12月龄23名;1~4岁57名。本组内,以山根青筋者为多,52名;山根青色者28名。为了便于探讨色诊与病机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复诊时进行对照记录;在本组中,有对照观察者61例。这些对照记录表明,在病情好转或痊愈后,山根色诊多见筋隐、转淡,仅2例无变化;反映了山根色诊与病症之间确有联系。下面分别讨论之。




从本组患儿的病症来看,属脾胃疾患的居多,有47例。病种分布以泄泻、吐利为多(19例);疳积、腹痛、纳呆、食滞次之(15例);余为便秘、复发性肠套叠等诸病。


由辨证方面言,脾胃的受邪与不足占了绝大部分。因于中焦虚寒所致之泄泻、腹痛,或由于肝脾不和、中气下陷者,及脾虚肠滑诸证,屡用理中、香砂六君、桂枝加附子、小建中、益黄及补中益气汤类,计24例。以痰食积滞、湿热阻结,邪热犯肠之疳疾、泄泻、吐利诸病,运用消疳健脾、四苓、二陈、葛根芩连等方,计有13例。另有7例为脾胃阴虚,肠燥液亏,而见便秘口渴,亦有久泄耗阴者,分别用生脉、益胃、增液等治之。此外,尚有个别病例比较特殊,象复发性肠套,即以少腹逐瘀法活血利气主之。经治之后,基本上均症平而筋隐色淡。


例一 吴××,男,5个月。门诊号:25127。1983年8月17日初诊。经常腹泻,近日又作,每天5~7次,小溲短少,未见发热,眠中时惊,舌苔薄白。面诊山根及左眉梢青筋显露。肠胃有滞,分利失职,治拟四苓合消导。苍术6克,猪苓10克,赤苓9克,泽泻10克,神曲9克,山揸10克,麦芽10克,车前子(包)9克,葛根6克,益元散9克(包)。连服十剂,其泻即平而筋隐。


例二 傅××,男,2岁。门诊号:25507。1983年8月24日初诊。厌食消瘦,面色萎羸,汗多淋漓,大便干燥,舌苔花剥。眉间山根青筋明显,左目外眥亦布。肺胃阴液亏少,兹须滋阴清养。珠儿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石斛9克,制首乌12克,白芍9克,生熟谷芽各10克,浮小麦15克,糯稻根10克。七剂后青筋转淡,症情亦和。



在山根色青的病例中,证属痰浊上壅、肺失清肃的亦占一定比例,为22例。与此相联系的为邪犯肌表、感冒发热,有6例。


这类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患,在辨证方面,有肺热郁闭者,治用麻杏石甘;痰浊壅肺者,治用二陈合三子;亦有痰饮阻结,以苓桂术甘主之;风寒包火,以定喘汤类治之;共有16例。余为肺失清肃、痰热伤阴诸证,分别用三拗、泻白、止嗽散、清养剂等。外感初起之症,在辨证上有属风寒外束,投荆防、苏梗之类;有风热上受者,则以银翘散为主。对照记录说明,哮喘患儿之山根青暗每随发作而反复岀现,不易褪尽。


例三 王××,男,2岁。门诊号:31402。1983年1月18日初诊。上周肺炎以后,咳嗽未罢,痰阻粘厚,纳食无味,二便尚调,舌红苔薄滑腻。面诊山根青筋明显,鼻梁两侧青暗。痰湿不清,治须化痰肃肺。陈皮、半夏、茯苓、清甘草、川贝、杏仁、竹茹、紫菀、桑皮、谷芽。五剂后咳松痰活,筋隐色润。


例四 夏xx,女,1岁。门诊号:19009。1983年6月22日就诊。新感发热昨起,鼻塞汗少,呕吐纳呆,大便稀溏,小溲深黄,舌苔薄腻。面诊山根及左眉梢青筋显露,两颊亦见黄赤。风邪化热,治拟疏化凉解。连翘、银花各9克,豆豉、黑栀各9克;荆芥、苏梗各6克,芦根30克,竹茹6克,葛根9克,鸡苏散10克(包)。三剂。复诊时热已退,筋淡面和。


另有5例为其他脏腑之病,因例数不多,暂不讨论。



山根色诊之与脾虚食滞、痰浊阻肺有一定关系,已如前述。现讨论的是,山根部位的筋脉形色与脾胃或肺表的病变,是否存在着某种更特殊的联系。通过这次临症观察,兹略述粗陋体会。


(一)山根横纹的意义:青筋的或斜或竖,或横截而过,固为素体所禀,但记录表明,横截山根之筋脉的出现,似与脾胃痰患尤有关联。如本组婴幼中,见横截筋者有19例,其中属痰浊咳喘者3例,因外感而显者1例,其余15例均为脾胃不足或受邪的患儿。对照《幼幼集成》所云:“倘乳食过度,胃气抑郁,则青黑之纹,横截于山根之位”。由此可见,横截之脉提示“脾肺为病,以脾为主”有一定参考价值。下面一案即是病中山根横脉显露,而愈后其筋即退的例子。


例五陈X×,男,7个月。门诊号:24712。1983年8月10日初诊。腹泻已十余天,近日每天泄下六七次,发热不高(38℃左右),呕吐食少,小溲尚可,舌苔簿腻。面诊山根青筋紫黑明显,横截而过,连及左上睑。暑湿内扰,治拟清暑利湿。葛根6克,川连3克,苍术6克,赤苓9克,猪苓、泽泻各10克,藿佩各9克,荷叶15克,扁豆衣9克,益元散12克(包)。三剂。药后泄止,见其筋转淡而隐。


(二)、眉间异色的意义:山根异色的分布,有偏高偏低的情况。其分布偏高时即为眉心印堂的部位,偏低时乃在两眼间的鼻根之上。据《灵枢·五色篇》,以鼻属脾,阙中属肺。故山根至眉心之区间虽不大,而实分属不同脏腑。证之临床,脾胃疾患47例中,绝大多数异色见于山根,仅5例稍偏上方,而邪在肺表者28例,却有17例青暗布于山根偏高处。其中,有青暗之色分布于眉间印堂;若属筋纹,则每成斜势,甚至抵于眉内;亦有鼻梁两侧之青黑,上抵两眉内侧。从这些材料来看,眉间异色多提示“脾病及肺,或属肺表”,故阙中属肺之论似有诊断上的启发意义。后列一案说明,在症情分属肺脾时,山根部异色的分布有着高低的区别。


例六 马××,男,3岁。门诊号:17200。1983年3月30日初诊。时有咳嗽,胃纳不香,大便易溏,舌苔根腻。面诊山根部青白,筋脉斜布上达左眉内侧。脾气素弱,肺失清肃,治拟疏肃为先。桑叶6克,陈皮3克,苏梗6克,枳壳6克,紫菀6克,前胡6克,百部6克,枇杷叶(包)9克,佛手6克,茯苓9克。五剂后咳平而筋退。4月13日复诊:胃纳不香,口气臭浊,时诉腹痛,大便溏稀,舌根腻浊。而诊尚见山根青白。脾胃寒湿未化,兹拟温运。木香6克,砂仁3克(后下),茯苓9克,陈皮3克,吴萸3克,谷芽10克,神曲9克,藿香6克,炮姜3克,通草6克。两周后便调色润。



《幼幼集成》认为:“山根。足阳明胃脉所起”。现以临床资料说明,山根色诊的形成确与足阳明经有着关联。


临床发现,山根青筋显露或出现异色,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每与眉梢、太阳、额角的青脉显露,及鼻梁两侧、鼻唇沟、唇四周等处的青暗灰白同时并见。我们的记录表明,本组山根异色80例中,有37例同时在鼻梁二侧、鼻唇沟、唇四周,兼见青白、青灰或暗黑,有17例在眉梢、太阳、额角并布青筋或显现青暗,另有5例自山根至鼻唇沟、唇四周再至太阳额角,同时青纹暴露及青暗明显。总的合计达59例。对照《灵枢·经脉篇》谓:“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之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止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可以说明山根、鼻梁二侧、鼻唇沟、唇四周及眉梢、太阳额角等处,均是足阳明经循行分布之所。故尔这些部位的同时呈现异色,显然是不足为奇的。


当然,脾胃的病变反映到足阳明经上,是不难理解的;而肺的疾患则由于脾生痰湿、上壅于肺,以及兼见中焦阳虚停饮或胸膈痰食郁热,是以足阳明经亦必有所异常表现。下述两例,乃是颜面胃脉所经各部均现异色的医案。


例七 陈×,男,2岁。门诊号:27035。1983年9月21日初诊。大便泄泻二月不愈,形体瘦弱,睡时露睛,寝汗时出,舌苔薄润。面诊色暗,山根、太阳青筋深蓝,下睑及人中、唇周灰白。症属脾虚阳弱,治拟温运。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扁豆、山药、诃子、乌梅、荷叶。四剂。复诊时其泄已止,原法连服一周,更见面润而青筋均转淡隐。


例八 沈×,女,5个月。门诊号:18322。1983年

4月7日就诊。感冒发热以后,热度已退,但咳嗽未罢,咳甚气促,痰声漉漉,胃纳量少,大便欠畅,舌苔薄腻。面诊见山根及两眉稍、太阳穴处均布青脉显露,鼻梁二侧、鼻唇沟、唇四周皆现青灰。脾湿生痰,上壅于肺,治须燥湿化痰为主。陈皮3克,姜半夏9克,赤苓9克,清甘草3克,苏子9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9克,百部6克,前胡6克,瓜蒌皮9克。两周后复诊,痰咳告瘥,青灰之色已退,眉梢、太阳青筋亦淡,仅山根青脉尚隐隐可见。


结语


强调分部面诊是《内经》的望诊特点之一,所谓“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灵枢·五阅五使篇》),即是如此。后世儿科医家于山根、眉间、鼻旁、人中等处异色的诊断意义,亦屡有记述。我们通过对董师望诊经验的学习继承,体会到婴幼儿山根色诊确与脾胃、肺表病变有所关联。同时,文中对其山根脉纹的形状、走向、分布等提出了某些联浅看法,尚待作进一步探讨。

(宋知行 张永 王霞芳 陈辽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