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博 | 故宫特展 “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二)

 木头1018 2019-01-11



故宫“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刷新了两项故宫博物院展览历史纪录,可称为建院以来提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


创两项故宫展览历史之最

一是单一展览动用文物数量最多。按照惯例,一般展览使用文物数量在100件左右,年度大展则有可能达到300件以上。而历史上,故宫博物院单一展览提供文物最多的一次,还要追溯到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那次故宫博物院有735件文物出展。而本次展览不但在正式展出文物的数量上已经超过了1935年,加上复制涉及的文物更为可观。这样大规模的展览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是展场区域最大。通常,故宫博物院内的展览都局限在斋宫、永寿宫、延禧宫等处,而午门与东西雁翅楼是其中最大的展厅。本次展览除了2800平米午门展厅以外,还将紫禁城整个开放区域打造成春节文化的展场。春节元素随处可见,而且均来自于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和档案文献,于史有据,最大限度地还原清代皇宫过大年的场景。


展览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


昨天我们介绍了午门雁翅楼第一展厅“祈福迎祥”的:十二生肖、春联、春条、福字 四个部分


今天介绍:门神、天灯、吉语章、宫灯 四个部分


第一展厅:祈福迎祥



门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末,与神荼、郁垒的传说有关。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描述说,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晚上免受“鬼怪骚扰”,让将军尉迟恭和秦叔宝把守门外,日后便有人把这二位将军手执武器的模样画成画像贴在门上“避邪”。民间群起效仿,“贴门神”遂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年俗。如今,模样威猛的“尉迟恭”和“秦叔宝”和传说中主管财富的财神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大门上。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 门神是守卫门户的神灵,华人社会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门神源自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门”即为其一,而周代祭五祀于宫“门”一今日每时必径之处,自然加以重视,祭祀,对于门神以形象化及人格化。汉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两位是神茶及郁垒。

神荼、郁垒二人专门管鬼怪、邪物,能够驱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便把二人作为门神贴于门上驱邪挡煞。最早的门神其实不是画,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于门上,更为立体,能够震慑住鬼神,而用于雕刻门神的木板是桃木制成的,据说他们能够驱邪挡煞,来往鬼神不敢亲近,而桃木又被视为驱邪植物,二者相配,力量强大。而这个传说,在《搜神记》中也有记载,说的是:“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所以后来人们便把神荼、郁垒奉为门神,把桃枝作为驱邪植物,代代相传。

唐亦有三位,二位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另一位正是家喻户晓的捉鬼人事钟馗。近年来,门神已由驱邪到招福、招财进宝、百子千孙等,而门神亦已成为新春装饰。

由于门神的种类太多,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认可,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皇家门神的背后,都有墨书,标注了门神的悬挂位置,门神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比如这组将军门神,就挂在西围房台阶下的房门上。

这是放在门神供案上的剔红漆器屉盒

以下为各种将军门神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

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

凡是门神,原来都是选孔武有力者,以提高阻吓势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的,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文官门神以天官居多。这类门神带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白面五绺美髯,一派雍容华贵模样。天官为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首,号“赐福紫微帝君”,故又称“赐福天官”。民间以天官为福神,有时与禄、寿二仙并列,即所谓福禄寿三仙也。天官门神大多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大门上驱鬼镇妖的武士门神,而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祈福门神则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有关。

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双关方法。正如《月令广义·十二月令》所说:门神至“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爵、鹿、蝠、喜、马、宝、瓶、鞍八物的含义为:爵樽,借指爵秩、官位;鹿,借指荣禄;蝙蝠,借指景福;喜鹊,借指喜庆;马,借指驿马;元宝,谐音“驰报”;瓶、鞍,谐音“平安”。绘此八物,即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之义。

▲上为绘制门神用到的颜料

清 白潢恭进天子万年笔

▲仙人门神背后的墨书,指定悬挂于建福宫前路左廊门

仙姑门神,常悬挂于皇宫内廷


童子门神



故宫首次复原“天灯”、“万寿灯”

缂丝万寿灯联小样

本次展览不但是文物展,更是文化展。展览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依托故宫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通过仔细研读清代档案史料,展览力图将相关文物还原到历史本来的场景中去。例如,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它们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

今天,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不但在文献中查出来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乃至各部分的详细尺寸;更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以及灯杆原件;并成功将它们复原出来,重新树立在乾清宫和皇极殿的台基上下,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又重新出现在今天。

展览采用了丰富的展陈手段,让文物鲜活起来。首先,改变了展品“排队”的摆放方式,让文物呈现更加立体:如书画和器物对照摆放,较多地使用复原陈列等。其次,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如动画、视频、音乐、投影、熏香、红外感应等。第三,增加了互动环节,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在西雁翅楼有盖印章等活动;在东雁翅楼有根据《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搭建出来的布景,观众可以走进去照相;在乾清宫东庑还有内容更加丰富的第二互动区。


只能在史料中见到的立天灯、万寿灯,是明代起过年时最盛大的活动之一。届时,乾清宫前将各立起一对足有三四层楼高的灯饰。


《国家宝藏》中万寿灯三维动画演示


位于台阶下的天灯,负责照明,其上的万寿灯,挂满灯联,负责貌美。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出现的天灯


因从立到撤,前后要使用八千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相关文物也早已分散各处,渐渐不为人所知。


万寿灯复原图(局部)


今天,研究人员不但在文献中查出它们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部件详细尺寸;更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灯杆原件,成功将其复原。


准备恢复往日功能的台基


遥想高耸天灯重立于乾清宫台基之上,再现康乾盛世之景,不由感叹,这才真正做到了“将文物还原到历史本来的场景中”的布展初衷。


乾隆时期万寿灯的小样,灯帘用缂丝制造。我们在文物医院,亲眼看着纺织品修复组的老师们修复这些精美的小样儿,原来以为如此精美是正品,后来才知道是小样儿,而且有大中小号不同的型号,对“万寿”的追求,皇家真是不遗余力啊。


这些灯帘的修复非常不容易,它们要经过多道修复流程,从去离子水洗澡,到棉签手工去污,再到阴干,低温专业熨斗熨平,缂丝修复等,最后才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缂丝

关于缂丝的工艺,先说一句“一寸缂丝一寸金”,大家就足以相见缂丝的金贵,能用缂丝制品的非富即贵。

缂(kè,同: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 通经断纬”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所以,一件缂丝作品的完成往往倾注著作者大量的心血。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缂丝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很多更加精巧工细的作品。





在展厅的中间,是一个专门制作的红色长廊,长廊上挂着各式宫灯。

宫灯在节日中不仅起到照明的作用,能够更好的烘托节日氛围。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

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照型为八角、六角、四角型的,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

宫灯的制作时工艺复杂,一般先以细木为骨架,做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型,然后在骨架之间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外绘各种图案,一般形制较大,悬挂在厅堂梁上。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框架,雕刻花纹,或以雕漆为架,镶以纱绢、玻璃或玻璃丝。清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里有“料丝灯”(即玻璃灯)的制作、传入京城,以及在民间兴衰的详细记载。

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为防风,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各含不同寓意,各有不同功用,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人们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寄托心中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多挂“一团和气灯”,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九子登科灯”等等。


明天请看第一展厅的第三篇:岁朝图、岁朝图挂屏、盆景、祭灶、佛事迎新五部分。

尤其在岁朝图的展陈上,故宫格外用心。



关于环旅荟

  ut-club  


环旅荟是精品出境游俱乐部,所有行程都是根据会员需求订制设计,并委托境外一手地接社执行。

我们拒绝走马观花的旅行,拒绝疲于奔命的行程,拒绝没有品质的食宿。
我们设计线路的初衷是有特色、有文化、有深度、玩得爽,让大家更省心省力,玩的舒心、开心。

感谢关注,详情请点击:环旅荟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