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

 Zaker736 2019-01-11


亲爱的书友们,我们明日共读目标是李笑来先生的《财富自由之路》(027—058)


6.如何优化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 027
7.如何启动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 035
8.如何优化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 041
9.你升级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吗? 046
10.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051


我们今天共读的李笑来先生的《财富自由之路》(001—026)


你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吗?


虽然我们在长大过程中总是向一些我们心仪的人认真描述自己的未来,但绝大多数人事实上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未来这个东西,所有人对它的感知都依赖另外一个器官:大脑。不过,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大脑事实上和五官一样,是有感知能力的,而且,大脑的感知能力绝对是可开启、可开发、可挖掘、可发展的。


孙正义在创办软银(Soft Bank)之后,招了三个员工,给他们开会。他站在纸箱上,对员工们说:“今天,软银成立了它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以后,我就是世界首富,你们就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员工们吓坏了,当场就有两个员工辞职——当然,那两个辞职的员工在许多年后只有后悔的份儿了。


孙正义的故事告诉我,我还是个很“脚踏实地”的人。可是,许多年后,当我反思时,另外一个念头让我惴惴不安:我今天的成就远远不及孙正义,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当年处在起点时就远不及他狂妄”?虽说这“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可是,换一种朴素的说法,“想到才能做到”—没想到,又如何确定能做到?后来做到了,之前却没想到,那就是运气成分居多,不是吗?


最近10多年,我一直鼓励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我告诉他们,“要对自己的美好未来盲目相信”,甚至要“120%地相信”—哪怕被别人泼冷水,打击掉20%,依然是“100%地相信”。不仅如此,一旦发现只剩下100%了,还要主动想办法把这个数值重新培养至120%


人生很少有必须盲目对待的事情,这是其中一件。


你知道那条曲线究竟是什么吗?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earns it.he who doesn't.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试想一下,如果在几千年前,某个人在春天的时候向邻居借了一点种子,

到了秋天要归还种子的时候,是不是会自然而然地多还一些粮食?


可是,在借钱的时候,人们却不愿意支付利息。为什么呢?


即便到了今天,虽然现代金融学的基础就是承认并接受利息的存在,也无处不在地应用着复利原理,可是全世界的银行在吸储的时候大都只支付单利,而不是复利——这是银行在故意占便宜。


于是,一笔借款,若按复利计算,拖欠得越久,就越有可能“永生永世无法偿还。


万幸且公平的是,在智力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存在的—这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是能积累的东西,大都会产生复利效应。


如果没有资产可继承,那就持续积累知识吧。我们的运气真的很好。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而且越来越容易)、变现金额越来越高的时代——对,知识的习得与积累必然是有复利效应的,这一点也毋庸置疑。


最后,你会发现,一切有意义的成长过程都符合那个形状的曲线。


仔细观察一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能明白,从出生开始,所有人都不断习得各种技能,不断积累,只不过很多人在20岁以后就停止了学习,所以没有机会在自己的未来体会到复利效应。


然而,少数人在20岁以后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们不仅是终生学习者,甚至像你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变成的那样,还是“终生成长者”一—只有成长了,才说明把“学到”的东西“做到”了。


只是学有什么用?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跨过那个拐点(或称“里程碑”),然后“扬长而去”。这是复利效应的威力,适用于任何终生成长者,跟长相没关系,跟基因没关系,跟家族遗产也没关系。从这一点来看,复利效应貌似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公平的效应。


有个词叫“自信”。人最好能有自信,但应该是对自己的未来有自信。绝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要“现实才对—错了就是错了,蠢了就是蠢了,该自信的时候自信,该自卑的时候自卑,胡乱自信或者胡乱自卑都是不对的。


把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弥补过往的那些错误,才能承担当初的那些愚蠢造成的后果。


我们要笃信自己的未来,那个看起来还需要经过漫长等待但其实很快就会到来的瞬间。


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有些目标(例如,眼前这闪着光芒的“财富自由”),我们明明感觉自己为之使出了浑身的气力,但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以自己期望的速度向它靠近?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都经历过“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的过程。例如,在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至于怎样才算是“牛”,再问下去,他们一定会卡壳。


这种尴尬反映出: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回头想想,你之所以无法离那些你非常想要也正在为之努力奋斗的事物更近,是因为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缺少某个概念,那么这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思考过那个概念。


如果大脑里的某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行动方式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如果你真的“想要”财富自由,那么你需要理解财富自由,就像海洋理解河流一样。直到你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如吃饭、睡觉一样透彻之后,你才拥有了加速向它靠近的前提。


我们要找到影响行动的关键因素,就像我们要财富自由,我们要的自由,其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所以,我重新提炼了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这个定义简洁、准确、正确,而且具有指导意义。


进一步的思考质量就自然而然地高了起来:


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有另外一个态度,这些年都没有变过:

把每天都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一天,无论好坏,过去的就是过去了。


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速成”,顾名思义,大抵是指“迅速成功”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绝大多数成绩都需要时间来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流逝的速度,对不对?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快速入门绝对是有可能的—这很容易理解吧?

而且,很多人可能没有认真想过:


快速入门不仅绝对有可能,而且绝对必要!


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又是我杜撰的概念,当然,换一种说法,这不是“杜撰”,而是“真正的原创”):


1最少必要知识


当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识(MAKE),然后迅速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只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


简留


洁白


这两个词足够打败绝大多数人。所谓“简洁”,有很简单的实施方案: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之中,都要尽量减少元素的数量(如形状、线条样式、颜色的数量等),将它们控制在3个左右。所谓“留白”就更简单了:一定要留出61.8%(其实这是黄金分割的数值)的空间;或者反过来,最多占用61.8%的空间。


以上的例子,你两三分钟就能读完,就算我当面讲给你听,连说带比划,甚至给出一些具体示例,也不过需要五六分钟。可若你严格遵守这两个小原则,就会发现:你已经超过90%的人了。


再比如,掌握一门外语的最少必要知识都有哪些呢?


认识字母

认识音标

会查词典

懂基本语法

会查语法书

会用 Google搜索引擎


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其实,在初中毕业之后,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你就已经“入门”了,接下来只剩所谓“执行”——一个字:用!


在理解了“最少必要知识”(MAKE)这个概念之后,再去审视任何逆

向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只有一件事:


你居然以为自己一上来就能做得很好!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一上来就做得很好呢?就好像走路一样—人

类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刚出生的婴儿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等腿部健壮到能富余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并保持平衡,自然就能走路了然后呢?起步过程中会蹒跚、跌撞,慢慢就正常了—正常到此后在一生之中如果不出太大意外都可以“无意识地行走”。


学习能力也好,执行力也罢,核心只有一个:

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反复练习,观察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反复练习…这是学习一切技能的必需过程—关键在于: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


在开始的时候一定是笨拙的,只不过那笨拙是在大脑里发生的,而当不好的结果出现时,“丢人”更不可接受—不仅丢人,连钱都跟着丢了…但是,做得不好就不做了吗?不持续做,不反复做,哪儿有机会改进、修正、总结、进步呢?


“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事儿吧”绝对是一切失败者的墓志铭,甚至可以干脆改成“也许我不适合来到这个世界吧”(有的时候,刻薄一点会让自己更清醒)。


若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要尽快开始那个过程;要尽快度过那个过程。那么,应该如何尽快度过呢?在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然后专注改进。


你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商业模式吗?


事实上,在之前我们定义“财富自由”的时候,已经确立了一个事实: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因为,若你不再需要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那你就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换言之,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在看清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下面这个通俗易懂的句子来定义“个人商业模式”了: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千万不要以为人们都在使用同样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时间,也不要以为教

师和牙医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种商业模式,更不要以为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没

有好坏之分。


让我们仔细看看个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1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打零工的人,他们就是那种“零售”自己的时间的人—不仅是“零售”,而且“可售存量有限(一天24小时,还不是全部可供销售,卖不出去的部分也不会形成“库存”,而是直接消失,不复存在)


这是“一份时间出售1次”这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一个较差的分类。


有固定工作的人,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了。很多人过着朝

九晚五的生活,把一年之中115个法定节假日以外日子里的每天8小时一口

气打包卖出去了。显然,其结果比上面那种方式好一点。不过你可能已经想

到了:他们的时间售价往往有一个很低的上限。


然而,不管是零售还是批发,都是“一份时间出售1次”。


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他

们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一部作品,印成书籍,然后就有可能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了。


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质上就是购买了那些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这些资源创造点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再把它卖出去


而投资人购买的本质上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时间”)的一部分—再想办法将其卖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


笼统地看,对个体而言,所谓“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每一种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全面地看,任何人都起码能熟练地(或者,“起码自以为能熟练地”)使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而后两种个人商业模式是少数人在习得之后才能熟练运用的。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这3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任何一种,甚至能够熟练地组合运用它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