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驾校教练教的8大错误, 很多人自己开车才知道! 学员: 被坑惨了

 欧小德 2019-01-11

说到考驾照的教练,相信大家学驾照都有难以形容的心酸。练车时被责骂是很平常的事。除非你跟教练本来就认识,否则每个学员都被平等对待。事实上,所有教练和学生的想法都是尽快拿到证,这也导致教练员教学更加简单,只要你能过就行,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学透开车,驾驶关键是要靠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当想成为一名司机时,很多车主会发现教练教的东西并不可靠。接下来,我们整理出教练在驾校教的八大驾驶错误:

第一个,教练说:方向盘打死

现实是:转向机容易报废,在学习汽车的过程中,教练说最主要的是“左打死右打死”,原则上,没有问题,毕竟,因为通常的教练车辆是比较旧的,甚至有些已经处于报废期,所以任由学员可以随意“暴力对待”。然而,当今的汽车大多采用液压或电阻式转向器,长期的“打死方向”容易损坏转向系统,降低使用寿命。

第二个,教练说:看住这根杆倒库,记住标记

现实是:我们平时见到的车位哪来的杆子标记给你?对于小白车来说,倒车和侧车是两个比较困难的项目了。通常,教练会在训练场内安排参考杆和地面标志,方便学生找到参考的记号,方便学员可以根据参照物顺利倒车成功。然而,在实际驾驶中并没有这种特殊的标志,这完全取决于经验,无论来回倒多少次都没事,你倒进去就行。

第三个,教练说:座椅调直,不要像个大爷一样开车

现实:太直的座椅是不安全的,教练喜欢让学生挺直腰板。对于一些身材娇小的女司机,教练还也建议增加背垫。结果,许多学生拿到驾照在开车上路后,座位会调整得太直或太向前。事实上,座椅靠背太直或座椅靠垫太前都不利于驾驶员的安全,尤其在车辆碰撞时,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第四个,教练说:车出现紧急情况,马上急踩刹车

现实:后车双闪+喇叭,目前,所有在售的汽车都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当制动较快时,不会发生打滑的情况出现,相反可以获得更好的制动力和更短的制动距离。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如果车子开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稳住控制好车,让别人知道要远离你,而不应该突然刹车,否则容易引起后方驾驶员的不满,严重时会导致后方追尾。

第五个,教练说:一档只是为了起步

现实是:第一站效应相当可观,有时教练会说,第一档将启动,然后换成第二档。变速箱的第一个齿轮是这样工作的吗?否则,一些车型甚至可以在第二档启动,所以如果变速箱不是在第一档,它将被完全放弃。实际上,变速箱的第一齿轮不仅可以用作起点,而且有时还可以促进车辆进行“制动”,这与自动齿轮类型的L齿轮类似。此时,第一齿轮的传动较大,输出速度较低,这有利于在与制动器配合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制动力。

第六个,教练说:反手拉方向盘

现实是: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有些教练可能更老。他们习惯于开解放牌之类的旧卡车。这些卡车的转向没有助力系统,反手拉比较省力。因此,老教练反手拉方向盘教学生。有些学生会觉得这样打方向姿势特别帅,所以他们会跟着做。事实上,今天的汽车转向系统基本上是有助力的。如果我们仍然采取反手拉方向盘的方式,我们会无意中打一圈以上,并且很难精确地控制方向。另外,当方向盘回复力矩较大时,容易折伤手臂。

第七个,教练说:停车时先踩离合器再刹车

现实是:先刹车,然后踩离合器,练习科目3时,教练会先让学生踩离合器,然后踩刹车。当车辆停下来时,他们不会匆忙的。降低档位后,他们可以再次提起离合器。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发动机熄火的可能性。但是,在踩离合器的瞬间,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传动处于分离状态,但是发动机的速度将降低到怠速阶段,并且真空助力器的阻力效应也将降低,从而导致更长的制动距离。正确的方法是先踩刹车,然后踩离合器,当然如果低速的话不要把刹车踩太深,这样容易熄火。

第八个,教练说:原地打方向

现实是:阻力系统会受损,在学校开车时,教练通常不太在意,即使教练看到学生原地打方向,他们也不说话,这导致学生有一种惯性心理。然而,目前大多数车辆都具有动力转向系统,这使得转向盘转动变得容易。为了减小转弯半径,驾驶员更喜欢在低速时尽可能地打满方向,以便更好地控制车辆。但是,原地往复方向会导致轮胎阻力增大,转向阻力系统压力和温度升高,导致转向阻力系统漏油等情况。

结语:

在驾校教练教的也并不是错的,要不然我们也不能拿到驾照了,因为教练可是要带几十个学员的,总要有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他的方法可能对实际开车过程中有损害,但是在他的角度上,用简单点粗暴点让你们快速学完拿到驾照就可以,其他就不管了,后面的错误靠自己去纠正,只有自己会纠正错误了,才能晋升为老司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