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阅读人生988 2019-01-11

2018年已经画上了句号,农机行业有哪些突出特点值得总结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一下。成功的经验继续保持,存在的弊端努力解决,为2019年行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1. 行业“零”增长,大企业更难

2018年,我国农机行业遭遇了近十几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11.04亿元,增幅只有0.76%。从2月开始,行业增速迅速跌到2017年同期的一半以下,且一直保持在低位运行。预计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在1%左右,是多年来最低的一次。

1%的增幅,对于“黄金10年”两位数的增速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基本是“零”增长。而利润水平更是“惨不忍睹”,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7.21%,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而且下滑幅度很大。

其中大型企业的日子更难过,不仅主营业务收入出现较大的负增长,而且骨干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暴跌至-43.15%。主要原因是骨干企业大多是拖拉机和收获机生产企业,而这两大类产品也是近几年下滑比较明显的领域,因此给骨干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同时,骨干企业也在进行积极的调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

2. 短板产品火爆,采棉机一机难求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虽然从整体市场看,2018年多数农机产品出现下滑,但也有个别细分市场,如短板产品、小众产品,以及零部件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

据统计,1—10月,青贮机产量同比上升10.34%,畜牧机械同比上升14.89%。花生联合收获机2018年增幅超过50%,甘蔗收获机快速增长,马铃薯机械、果园机械、残膜回收机等市场也不错,采棉机更是一机难求。

据了解,2018年新疆的采棉机新增650台左右,同比大幅增长,而且呈现供不应求之势。生产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迪尔、凯斯,以及以现代农装、新疆钵施然和星光农机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值得欣喜的是,国产采棉机在经历了多年的研发试验、改进完善后,终于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应用,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打破了外资品牌的长期垄断。

除此之外,零部件行业一直保持较好运行。这得益于外资企业加大本地采购力度、零部件出口能力增强、大企业产品质量整合升级,以及后市场销售追求品牌化等因素的拉动。

3. 库存消化明显,积极应对国四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2017年农机行业的低位运行,导致很多企业都出现了大量库存。2018年开局,很多企业审时度势,主动降低了产量,市场销售以消化库存、回笼资金为主。比如玉米收获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大宗产品,库存销售量甚至一度超过了新机销量。

与此同时,国四排放升级迫在眉睫,企业忙于“处理”手中的国三产品,甚至一些企业全年都在搞促销,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在重重优惠之下,一些刚需用户择机出手,一方面他们担心未来的国四产品价格太高,质量也未必稳定;另一方面,眼下的促销力度确实诱人。因此,这部分用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拉动了市场销售,从而企业的库存消化效果明显。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企业积极应对国四升级。一方面加大国三产品促销力度;一方面加快国四产品研发进程。

4. 行业洗牌加剧,触及流通渠道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农机行业形势好的时候,很多行业外的企业,比如工程机械企业、汽车企业,甚至一些投资机构纷纷涉足农机制造领域。“‘黄金10年’,连猪都能飞起来”,这是对当时农机行业发展的一个形象比喻。

而当市场处于下行通道,真正考验的就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那些抗风险能力差、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以及一些无利可图的投资机构,自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麦收获机、玉米收获机行业,市场火热时有上百家企业,而如今,生存下来的则为数不多。近几年,随着市场的不断下滑,行业洗牌趋势进一步加剧。

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流通渠道。经销商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方面被上游厂家压货,另一方面对用户赊销,两头挤压,资金被大量占用,活活被拖死者不在少数。

另外,生产企业为了加大销量,掌握主动权,进一步将渠道下沉到县级,并密植网络,直接导致一批省、市级经销商被“架空”,从而退出流通领域。

5. 风控意识加强,赊销或成历史

2017年是农机行业赊销最严重的一年。生产企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不断放大信用销售,经销商怕用户被竞争对手拉走,零首付或者几百元就可以提机,赊销现象愈演愈烈。而导致的后果是,生产企业的应收账款甚至高达数十亿元,岌岌可危;经销商收不回用户的欠款被拖垮。

2018年,在市场进一步下滑的形势下,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其风险控制意识都进一步加强,宁可少卖一台机器,也轻易不赊销,他们深知资金回笼的重要性,一旦资金链断裂,离关门也就不远了。为此,生产企业严格把控,经销商把全款打进来才发货;经销商谨慎对待,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向用户赊销。

6. 融资租赁体系性崩盘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融资销售、租赁近几年在农机行业比较火,大多由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委托银行或民间金融机构,为用户购机或者租赁提供融资服务。通常为用户提供的条件都比较优厚,比如首付一两成、最低零费率,就可以提机或者用机。

这对于资金短缺的用户来说,应该是非常好的一项措施。但2018年,从行业反馈的情况看,只有极个别融资机构还在经营农机业务,其他大部分都已经停摆了。原因是用户购买或租赁机器以后,作业量、收益达不到预期,导致无力偿还欠款,甚至有的连机器都找不到了,最终融资机构利益受损。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个别用户主观故意拖欠的情况。

其实,无论是对生产企业、经销商,还是用户,融资都是一种非常好的金融工具,相关机构一定要运用得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比如可以提高申请门槛,对用户严格甄选,确保其信用水平;另外,考虑到融资过程中的成本问题,金融机构应该选择价值较高、残值率高的农机产品提供融资服务,以降低经营风险。

7. 用户更关注产品质量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2018年,用户对农机产品质量更加关注。在作业服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机只有可靠性高、质量好、用得住,才能为用户带来持续的回报,也才能赢得更多用户的口碑。

农机生产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对用户的服务承诺也不断升级。比如有的企业将产品“三包”期延长至两年,甚至有企业将“三包”期延长至3年,这是企业对用户负责任的积极态度。

企业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是给用户信心,让用户充分相信该产品一定是用得住,并且能够帮用户赚钱的值得信赖的产品。

8. 政策密集出台

2018年,我国农机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其中层次最高、含金量最高的当属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无疑给低谷中的农机行业以极大的信心,是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政策。

另外,2月4日,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2月22日,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修订版)开始实施;8月1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1月14日,财政部等6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等。

9. 农机部门机构改革步伐加快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不仅是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部门机构改革也是2018年农机行业一大特点。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组建农业农村部以来,各地的农机部门机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在这轮机构改革中,省级农机部门有的撤局并入农委,有的撤局成立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而地市(县)级农机部门,有的并入当地农科院、农委,有的成立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等。总之,全国性的农机部门机构改革正在自上而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我国农机部门最初的职能主要是管理,随着农机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形势下,农机部门的职能需要由“管理”为主转向“服务”为主,机构改革也是新时代农机化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10. 创新乏力,后劲不足

深度解析2018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市场为何如此糟糕?

转型升级一直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带动行业走出低谷,迈上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道路的引擎。

然而,纵然有不少企业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总体看来,创新乏力、后劲不足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行业形势不好,很多企业无力投入研发创新;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薄弱,企业抄袭、仿制成本较低,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研发,而想着钻空子、靠抄袭快速发展;再次是行业依然停留在低端产品的竞争上,形成恶性循环。

有行业专家表示,真正有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少之又少。如此下去,行业前景堪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