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专家:换个问法:你见过“少筋”破坏,即钢筋先被拉断的实际震害图片吗?你见过“适筋”破坏,即混凝土压碎的同时钢筋被拉断的实际震害图片吗?是否你见过的震害图片都是“超筋破坏”,即混凝土首先逐步被压碎,然后钢筋受压屈曲?那么以某一状态的“受压区高度”为依据得到的极限承载力配筋能真实反映出构件的真实承载力状态吗? B专家: 刚才就在想少筋、适筋和超筋的问题。我觉得未必能反映。 C专家: 我还有个问题一直很纠结,今日一题反问一下:到底应该叫“承载力”,还是叫“承载能力”? D专家: 纯受弯梁的少筋适筋超筋破坏应该是得到试验验证的吧?对受压柱(大偏压除外),截面不变,增大配筋应该能增加承载力啊(极端里面配筋密到变成了内置钢管),但有承载力上限。 E专家: 加芯柱,延性会加大。 F专家: 同意。极端情况类似钢管砼柱,强箍筋约束更重要。 G专家: 可以考虑用高约束柱。 H专家: 这个回到我之前说的问题了,先要看到梁铰,才能看到少筋、适筋破坏,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柱铰。 I专家:柱子箍筋设计和实际都太少了尤其是施工。尤其是节点区域。 J专家: 节点区混凝土难说达到设计标号,质检常不去抽查。 K专家: 抗弯框架对施工质量要求很高,中国的建筑工人施工质量达不到,所以剪力墙结构事实上是比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体系。 L专家: 应该把有抗震要求的柱箍筋最小直径改为10,施工严格监管。 M专家: 少筋、适筋、超筋来源于简支梁单筋受弯,不适用于压弯构件。 N专家: 轴压构件钢筋和砼共同作用,没有超、适、少的概念,配筋多了就是src ,再多就接近钢柱。 O专家:对于砼压弯构件,超、适、少筋的分界线在大小偏压界线点,但计算上要认真算,并不是简单的简支梁的概念和公式。 P专家: 即只有大偏压构件才有超、适、少筋问题。 Q专家: 另外考虑楼板贡献以后梁的负弯矩基本上是超筋破坏。 R专家: 为什么,因为超、适、少对应的是受弯拉筋与压区砼的关系。 S专家: 由此引出一个推论,只有大偏压构件才有“我们”通常说的延性问题、轴压比问题、二阶效应问题。 T专家: 试想,一个轴压砼构件,配筋率高到一定程度就是钢柱,听说过钢柱有延性问题吗。 U专家: 箍筋强悍就没问题,把纵筋队伍团结牢靠。 V专家: 横向约束足够厉害,理论上没有压坏。 W专家:箍筋施工合格要很多先决条件,肢距,弯钩,箍筋间距。还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持位置不变,这个对于现在的中国施工水平太困难。 X专家: 液压爆缸,就是缸不行,油并没有抗压能力。 Y专家: 油是没有剪切强度,不是没有抗压能力。油的体积压缩模量很高。 Z专家: 需要约束,约束是关键。 AA专家:永远不要把实验室做出来的结果和施工现场的结果简单等同,这个是要出大事的。 AB专家: 日本是地震大的国家,但是对箍筋讲究好像并不多。甚至比较粗犷. AC专家: 日本轴压比小。 AD专家:日本应该就是压应力富裕度大。 AE专家: 我们之前研究过,降低轴压比柱子延性显著提高,框架抗倒塌能力显著增强。又要延性好,又要高轴压比,那只能提高对箍筋的要求。 AF专家: 我们2010年的论文,降低轴压比抗倒塌储备会显著提高。 AG专家:其实降低轴压比只是增加混凝土用量,而提高体积配箍率是增加用钢量。从道理上说,降低轴压比成本其实不大。只是中国建筑师都不愿意做大柱子。 AH专家: 我们课题组一个本科生,验算之前另外一个课题组做的毕业设计框架,发现抗倒塌能力暴高。拿来报告一分析,那个框架轴压比0.28,抗倒塌完全没有问题,不考虑箍筋约束都足够了。 AI专家:中国轴压比太松了。 AJ专家:按中国的轴压比要求,按美国规范设计承载力,根本设计不下来。 AK专家: 中国的柱子责任大。 AL专家: 咱们的规范是只要箍筋做好,轴压比可以超过1.0。 AM专家: 用钢材换混凝土,用降低安全度换美观。 AN专家:又主要承担竖向荷载,还又要抗侧,本来就是矛盾的,可以让柱子主要承担竖向荷载,刚度小一些,让剪力墙支撑抗侧。身上挑了一百公斤还想跑,不压死才怪。 AO专家:我们近期合作做了一些探索,我们觉得至少在很多情况下,让剪力墙抗侧,让框架抗轴力。降低框架的刚度和剪力分担比,把材料用到剪力墙上去,其实是效果更好的。 AP专家:日美其实都是这种理念。 AQ专家:这样分工更明确。 AR专家: 关于混凝土柱的破坏形态,教科书划分得不清楚,特别是到了大小偏拉的时候,规范这部分公式也有少许问题。从轴压开始,小偏压、大偏压、大偏拉、小偏拉、到轴拉(纯弯可能是大偏压,也可能是大偏拉,与配筋形式和截面相关),用极限状态的应变来看,就很清晰。 AS专家:当然严格说,大小偏压的临界点不是正好最下层钢筋达到。 AT专家:关于轴压比太松还是太严,可以做个性能分析的对比,用大截面低周轴压比小配筋和小截面高轴压比大配筋。 AU专家: 这个问题我们分析过,因为我们混凝土规范用的是设计值,算出来的等效矩形图高度就是错的,所以没法说清楚。 AV专家: 你说的是设计值与标准值的问题……,但钢筋混凝土极限状态理论至少现在大家都还认。 AW专家:问题要点是规范对钢筋最大拉应变定义为0.01,这个是没道理,虽然对承载力计算影响不大,但对破坏状态判别却有极大影响。 AX专家: 用美标做做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就有感觉了,那柱子的配筋不是一般的大。到0.01,大截面梁可能还没达到极限承载力。 AY专家: 是的,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是现在问题是规范的设计公式在这里是完全不统一的。 AZ专家:其实梁的设计,我国规范也不重视延性,ACI要求钢筋最小拉应变要到0.005,而我们的是? BA专家: 所以我们上课最怕好学的学生,学生如果只是背课文背规范,都挺好。一旦遇到一个想动动脑筋的同学,这个课就没法上了。 BB专家:同意剪力墙材料利用率更高的结论。因为惯性矩大,地震下结构变形小,就不容易破坏。 BC专家: 超高层结构中,把提高外框剪力比所需要的混凝土和钢材全都用到核心筒墙体中,外框仅承重和倾覆力矩下的轴力,大震下的性能会不会更好哪。类似于H型钢,腹板抗弯剪,翼缘只拉压。 BD专家: 规范的意思是:柱你承担不承担,反正帐要算给你。 BE专家: 我们目前算了一些个算例(有些是和你们院合作的),结论是把材料放在剪力墙里面会好一点。 BF专家: 柱上下端的震害完全是酥碎状,应该与往复震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否有? BG专家: 希望这次能有点用吧?其实回头看2008-2011年汶川地震后做的很多工作,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可惜做完了也就那样了,工程上还是老样子去做,获得感太小了。 BH专家:没有足够的箍筋约束。 BI专家: 砼往复拉压性能很差。 BJ专家: 约束是关键。水没用约束,没用抗压能力。 BK专家: 动力复加载与静力往复加载是否不同,有无这方面的试验? BL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研究了8年,结论是考虑地震动力作用后大概有5-10%的差别。这方面的论文很多,同济、大连理工都做了很好的实验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