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赵国仁 关键词 淋浊 肝胆 心肾 叶天士 淋浊乃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将“淋”、“浊”分而述之。其中又把淋分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等论治,浊又分为尿浊和精浊论治。其实从临床角度来看并非那么条分缕析,临床所见到的往往是淋中夹浊,浊中兼淋。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将淋浊合为一篇,并提出“淋属肝胆,浊属心肾”的治疗宗旨,将前人的治疗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融为一炉,实发前人之未发也,在临床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笔者近来再次研读此篇文献,颇有所得,今作一简析如下。 1、淋属肝胆 厥阴肝经,从足而腹,绕阴器一圈,循少腹两侧而上行。《临证指南医案》云:“厥阴内患,其症最急,少腹绕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环阴之脉络皆痹,气化机关已息。”说明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与厥阴肝经关系最为密切。胆属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同属于木,在疾病中两者互为因果。可分肝胆湿热、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论治。 1.1 肝胆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寄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火性迫急,得热蕴遏,气机失宣,故尿频而内急,小便艰涩,口苦呕恶等。《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篇38案中有12案提到湿热,并云:“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又云:“淋闭属肝胆居多”。若论治法,或用萆�NF8F5�分清饮分利之,或以导赤散加知柏以清龙雷,或用当归龙荟丸出入清泄腑热等等。方应法变,法从证治。随机应变,可师可鉴。如治许某案:“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脉沉实,形色苍黑,治从腑热。芦荟、山栀、郁李仁、红花、当归、酒大黄、龙胆草、丹皮”。 方中龙胆草、芦荟、丹皮、山栀清肝胆湿热,郁李仁、大黄通腑泄热,当归、红花活血化瘀。三组药物配合应用,共奏清湿热、化瘀阻、通腑热之功。 1.2 肝气郁滞:肝主疏泄,肝经循少腹,络阴器,绕廷孔。肝气郁滞,失于疏泄,郁久化火,气火郁于下焦,侵袭膀胱,气化失于宣通,故腹满胀痛,小溲涩滞淋沥。如治马某案:“淋闭,属肝胆居多,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诊脉沉涩无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议用朱南阳法,仍是厥阴本方耳。老韭根白一两,两头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钱,归须二饯,穿山甲末一钱”。叶氏常用理气之药有小茴、乌药、川楝子、降香、广郁金、青皮等等,全篇中用小茴香达9次之多,且多与祛瘀药同用。盖取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也阻之义也。 1.3 气滞血瘀:肝气郁滞,环阴络脉皆痹,气化机关不行,则精瘀内停。或房劳强忍,败精离位,而成污浊瘀腐,故小腹坚满,小溲赤而难行等。先生用朱南阳法兼李濒湖意,用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佐以循经入络之品,治法之新奇,确系独树一帜。如治张某案:“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两头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归尾,冲入土牛膝根汁”。韭白、土牛膝根汁滑利通阳,两头尖、归尾辛咸泄急、活血化瘀,川楝子、小茴疏肝理气,桂枝通阳入络。数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阳入络之功。叶氏治瘀血为淋常用两头尖、韭根、生牵牛、归尾、桃仁、大黄、桂枝、土牛膝根汁、麝香、小茴等。盖已见火光,难能复为薪也。祛除败精宿瘀,溺窍通畅,自无淋涩之苦。 2、 浊属心肾 浊之为病,有尿浊、精浊之分。尿浊者小溲混浊而茎无滞涩疼痛感,多由湿热流注下焦或脾肾亏虚而成;精浊者,指尿窍流出秽污如脓之物,白者谓之白浊,赤者谓之赤浊。此病尿时茎中疼痛,与淋证的溺痛类似,但其尿道口时流秽浊,有异于淋证。《证治准绳・赤白浊》认为,淋病在溺道,浊病在精道。又云:“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自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盖由败精而腐者什九,由湿热流注与虚者什一”。《医宗必读・赤白浊》说:“心动于欲,肾伤于色,或强忍房事,或多服淫方,败精流溢,乃为白浊,虚滑者,血不及变,乃为赤浊”。更指出了赤白浊的病因病机。可见叶氏所谓“浊治心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所发挥也。今分述之。 2.1 心 2.1.1 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如治黄某案:“心热,下遗于小肠,则为淋浊。用药以苦先入心,而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既已得效。宗前议定法。人参、黄柏、川连、生地、茯苓、茯神、丹参、桔梗、石菖蒲”。 2.1.2 心肾不交:如治王某案:“淋属肝胆,浊属心肾。心火下陷,阴失上承。故溺浊不禁。人参、川连、生地、茯神、柏子仁、远志”。 2.1.3 心火引动相火:如治徐某案:“由淋痛渐变赤白浊,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动,精离本宫,腐败凝阻溺窍而成,乃有形精血之伤。三年久病,形消肉减,其损伤已非一脏一腑。然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自能潜心安养,尚堪带病延年。熟地、生麋角、苁蓉、炒远 志、赤苓、牛膝”。 叶氏提出“浊”属心肾,把心放在首位,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内经・痿论》曰:“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说明“白淫”的发生和“思想无穷”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如《丹溪心法・赤白浊》云:“肾为藏精之腑,而听命于心……若调摄失宜,思虑不节,嗜欲过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为白浊之患”。叶氏总结了前人的这些经验,系统地提出: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心肾不交;心火引动相火,皆可引起“浊”症的发生。并提出了清心、养心、宁心等治法。清心用川黄连、石菖蒲、山栀、淡竹叶等,养心、宁心用人参、柏子仁、茯苓、茯神、莲子、远志、琥珀等。 2.2 肾 2.2.1 肾阴虚:如治祝某案:“中年已后,瘦人阴亏有热,饮酒,湿热下坠,精浊痔血,皆热走入阴,则阴不固摄。前方宗丹溪补阴丸。取其介属潜阳,味苦坚阴。若用固涩,必致病加。水制熟地、龟版胶、咸秋石、天冬、茯苓、黄柏、知母、猪脊筋捣丸”。 2.2.2 肾阳虚:如治某某案:“淋浊经年,阳损腰痛,畏冷。熟地、杞子、鹿角胶、巴戟、杜仲、柏子仁、湖莲、芡实”。淋浊久而损其肾阳者,叶氏不用桂附温热辛燥之药,曰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淋浊日久必损伤精血,虽有阳虚见证而未有不损其阴者。其温肾药多用温润之品,如苁蓉、杞子、胡桃、补骨脂、鹿角胶、杜仲、巴戟、五味子、覆盆子、芡实之类。既温补肾阳,又不损伤精血,可谓老到,临床可师也。 2.2.3 肾气不收:如治朱某案:“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阴精既损,肾气不收故也。咸苁蓉、柏子仁、杞子、大茴、牛膝、茯苓”。 2.2.4 肝肾损伤,累及奇经:如治顾某案:“败精宿于精关,宿腐因溺强出,新者又瘀在里,经年累月,精与血并皆枯槁,势必竭绝成劳不治。医药当任督冲带调理,亦如女人之崩漏带下,医者但知八正分清,以湿热治,亦有地黄汤益精泻阳,总不能走入奇经。鹿茸、龟甲、当归、杞子、小茴、鲍鱼”。 “浊”之属于肾者,前贤也早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云:“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又如《医学心悟》曰:“浊之因有二种,一由败精渗入膀胱。”都说明“浊”症的发生和“肾损”、“肾虚”有关。叶氏分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收,肝肾损伤,累及奇经论治。用药:肾阴虚用生地、首乌、天冬、熟地、龟版等;肾阳虚用韭子、菟丝子、鹿茸、苁蓉、杞子、胡桃肉、补骨脂、沙苑子等;收纳肾气多用芡实、覆盆子、五味子、金樱子等;调理奇经用鹿茸、鹿角胶、龟甲、鲍鱼、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并多用秋石,取其咸味入肾也。 3、体会 对于淋浊,历代医家多将其分篇论治。而从临床来看,往往淋中带浊,浊中兼淋,两者难以截然分开。叶氏将其合篇而治,深合临床实际。 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既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融入了自己的心得,可谓治疗淋浊的纲领。此篇38案中,女性仅一,且多述淋浊相混者,足资男性病,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参考。在治法上,广搜博取,灵活变通,随机应变,自成一格。既取朱南阳法,又合李濒湖意,滑利通阳,辛咸泄急,循经入络,用之得心应手。更用孙真人九法,升奇阳,固精络,使督任有权,漏卮自已。 淋属肝胆,肝气郁滞,气滞血瘀乃淋浊患者常见病机。而众多疏肝理气解郁药中,38则案例中从不见柴胡一药,盖久患淋浊者,肝肾精血必亏,而古有“柴胡劫肝阴”之说,对肝肾精血不足者而用柴胡,恐有劫血耗阴之弊,可不慎乎。篇中还3次提到酒客,说明“酒”对淋浊患者在所当忌,已与前列腺炎患者禁酒不谋而合。 收稿日期2005-04-15
|
|
来自: fang library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