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详解之不要被主观感觉束缚
2019-01-11 | 阅:  转:  |  分享 
  
不要被主观感觉所束缚

【原典】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释义】

遇事只凭自己的感觉、记忆、印象及价值观来决定行动,而不能就事论事采取客观的态度去行为,则必然终生受挫,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许多已经成形的思想或理想,在行动中常常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让我们的头脑机械僵化,不愿意跳出这个固定思维模式。事实上,只有用一种灵活的观念去思考、去行事,才能解决问题。

老子指出,凭借自身的感觉、记忆为行为指导,补鞥呢客观对待事情,便很难解决问题。唯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挣脱思想枷锁的束缚,才能就事论事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读】

学会变通,挣脱思想枷锁

“穷则变,变则通”。遇到困难时,不要因为难解决而泄气。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想法、主观意识与既有的知识所拘束,重新坦诚地审视事态,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新方法。

阻碍人生成功的最大“瓶颈”就是机械、呆板,总是束缚在习惯的框架里的思想行为方式。试想,在面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时候,如果缺乏灵活思维,而常常死钻牛角尖,将会怎样?只有善于变通,才能避免自撞南墙,从而打开豁然开朗的通道。灵活变通已成为人生战场上立足的必备技能。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乔治-古纳教授在讲授秘书学时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经理突然收到一封非常无礼的信,信是一位与公司交往很深的代理商写来的。

经理怒气冲冲地把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秘书口述了这样一封信:“我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给我写信,你的做法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尽管我们之间存在一些交易,但是按照惯例,我还是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

经理叫秘书立即将信打印出来并马上寄出。

对于经理的命令,这位秘书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照办法”。也就是秘书按照老板的指示,遵命执行,马上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吧信打印出来并寄出去。

第二种是“建议法”。如果秘书认为吧信寄走对公司和经理本人都非常不利,那么秘书应该想到自己是经理的助手,有责任提醒经理,为了公司的利益,哪怕是得罪了经理也值得。于是秘书可以这样对经理说:“经理,这封信别理它,撕了算了,何必生这样的气呢?”

第三种是“批评法”。秘书不仅没有按照经理的意见办理,反而向经理提出批评说:“经理,请您冷静一下,回一封这样的信,后果会怎样呢?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反省?”

第四种是“缓冲法”。就在事情发生的当天下班时,秘书吧打印出来的信递给已经心平气和的经理,说:“经理,你看是不是可以把信寄走了?”

乔治-古纳教授在教学中选择了第四章“缓冲法”

他的理由是:第一种“照办法”,对于经理的命令忠实地执行,作为秘书确实需要这种品质,但是“忠实照办”,仍然可能是失职。第二种“建议法”,是从整个公司利益出发的;对于秘书来说,这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使这种行为超越了秘书应有的权限。第三种“批评法”,这种方法的结果是秘书干预经理的最后决定,是一种越权行为。而第四种“缓冲法”则是一种最这种、于三方都有利的方法,这是善于变通在工作中的体现,反映了一个下属机敏灵活的处事头脑和审时度势的工作能力。

灵活变通还表现在细分工作上,懂得如何选择工作,统筹兼顾。

有人认为,既然计划的实现要靠勤奋地工作,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结果工作一件接一件,也来不及分辨,整天埋头于工作中,出不了头。记住,工作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不被工作役使的人才这正具有成长的潜力。

美国一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灵机一动,给总统送去一本。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在有总统喜欢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人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去,就又送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又做广告:“现在有总统讨厌的书在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先抢购。当出版商第三次送书给总统时,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做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在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所有的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如果能做到灵活变通,你眼前就是一条财源滚滚的黄金路。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