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脱概况 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末端, 在雄伟的南迦巴瓦峰和滚滚的雅鲁藏布江的环抱里,隐藏着一方神秘之地——墨脱 ▲墨脱地理位置图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 藏人认为世上有隐秘胜境十六处,最美之处为白玛岗。 因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短短几个小时便可体验从雪山茫茫到热带雨林那种极度的错落景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墨脱徒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首,是驴友心中向往的徒步圣地,因路况复杂,气候多变,不可预测风险多等,有墨脱归来不言路之称。 墨脱徒步尊为国内第一线路,并不仅指它路线的难度,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意义。 《大藏经》里写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森林弥漫数千里,花木遍山”。被视为佛乐胜境 人生是一场旅行,更是一场修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而墨脱就是我的圆梦之地…… Ⅱ 徒步路线及过程 ⒈徒步路线图 2.徒步过程 D0:6月11日, 拉萨~米拉山口~林芝(八一)~派镇 ▲ 整装待发 早8点,拉萨出发至派镇, 全程约530公里,用时9个钟,下午5点到派镇,入住客栈。 ▲派镇.兄弟客栈 今天全程沿着天路318国道逆行,尼洋河婉转相伴, 蓝天白云相随,雪山垭口相间,美景自在心中。 ▲林芝段雅鲁藏布江风光(微微供图) D1:6月12日 派乡(海拔3170米)~松林口(海拔3730米)~多雄拉山口(海拔4221米)~拉格(海拔3250米)。 全程27公里,累计拔高约600米,下降约1100米。 ▲松林口.中国第一徒步路线牌 派乡至松林口约9公里是简易机耕路, 其后是山野马帮小道, 积雪垭口路迹不明显, 需借助导航定位设备并结合现场探查确定前进方向。 从松林口开始,地貌、植被随着海拔变化依次为:原始森林、高山乱石、积雪垭口、飞流瀑布、峡谷草甸等。 此段风险主要有高原反应、低温寒冷、山路湿滑、落石滑坡等,需小心谨慎 ▲雪山,杜鹃丛中迷途的人 ▲登顶在望 ▲登山不仅是体力,也是意志的考验。(张琪供图) ▲不明动物尸骸,余威犹存 ▲登顶多雄拉山垭口 ▲垭口回望,壮丽的多雄拉山主峰(图来自网络) 六月天气变暖,雪山融化,又落雨。下山,一路都在瀑布溪水中穿行 过了小桥,拉格就快到了 树林掩映处,拉格客栈 衣服鞋子全湿,拉格海拔超过三千米,温度大约10度,很冷 客栈老板是个当地门巴族女人,自述祖辈从不丹迁来。先后有过两次婚姻,对象都是当地驻军,转业后分手。两段婚姻育有五个孩子,都留下来由老板娘独自抚养,生活很是艰辛,独自一人在这荒山野岭经营客栈,靠驴友和过往马帮为生 万里之外边陲,荒山野岭,围着火塘烤火,听听客栈老板娘的故事,终生难忘的经历。 ▲徒步墨脱每晚必做功课,烤衣服,烤鞋子 D2,6月13日 拉格(海拔3250米)~大岩洞(海拔2850米)~小岩洞(海拔2600米)~汉密(海拔2240米) 全程28公里,无拔高,全程下降约1000米 冒雨出发,溯溪而行,9个钟头,到汉密 ▲ 汉密马帮客栈 拉格到汉密是雪山垭口往亚热带雨林过渡,全程都在原始森林穿行,路途长,一路下降 ▲塌方区 沿途地貌植被、路况主要是:原始森林、溪水河流瀑布、湿滑乱石马道 此段路风险主要有路况湿滑、乱石溪流多,小心扭伤滑倒滑坠,要注意保护膝盖,另外随着海拔降低,原始森林里潮湿闷热,要小心毒蛇、野兽及蚂蝗叮咬 墨脱徒步一线偏僻原始,人迹罕至,生态环境良好。有不少动物在此生存繁衍,如黑熊、孟加拉虎等,蛇类尤其繁多,且以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常见 ▲边防战士抓的眼镜王蛇(无语供图) ▲坠崖而亡的驴子 峡谷两旁壁立的雪山,以及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逆流而上丰富的印度洋水汽,给墨脱这个神秘的高原孤岛带来了大量的水资源,也孕育了这片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原始森林。 ▲奇异的根茎,神奇的造型 ▲恐龙时代的桫椤,横卧的枯木 ▲一棵棵参天大树,高耸不见其端 D3:6月14日 汉密(海拔2240米)~老虎嘴(栈道)~1号桥~2号桥~3号桥~塌方区~4号桥~解放大桥~背崩(海拔900米) 本日行程约32公里,海拔下降约1300米 汉密到3号桥之间即墨脱著名的蚂蟥区 用时9个钟,到达背崩,晚住宿在此 ▲背崩乡,充满珞瑜风情的边陲小镇(图来自网络) ▲军人操练,背崩距麦克马洪线已不远,战备紧张 汉密到背崩段路况主要是原始森林、过河、溯溪、栈道、滑坡塌方、蚂蟥区等 主要风险是老虎嘴栈道小心滑坠,滑坡区小心落石、塌方等 ▲1号桥,又称阿尼桥 ▲2号桥 已废弃,徒步不过此桥 ▲3号桥,两边木板已腐烂不堪 ▲4号桥,两端都是大滑坡 解放大桥建在雅鲁藏布江和多雄拉河交汇处,由军方投资建设。大桥左岸背崩端桥头处,有军人守护。过往此桥检查甚严,身份证、边防证齐备才予放行,并需持证拍照留档备查。 原计划在解放大桥处,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右岸,往下游途径地东、希让村寨,徒步到麦克马洪线。因此处属边境军事管理区,管理严格,遗憾没能成行 ▲驴友拍摄的麦克马洪线附近风光-1 ▲驴友拍摄的麦克马洪线附近风光-2 老虎嘴是在多雄拉河峡谷半山腰人工开凿的栈道,宽则米余,窄则仅容一脚位,是墨脱通往林芝的唯一必经通道。远远望去,弯曲的栈道绝壁上怪石悬空,仿佛张开大嘴的虎口,其下是湍急的多雄拉河。 栈道山顶常年化雪融水,道路湿滑,塌方、落石频发,需小心谨慎,认真观察通过 ▲栈道标志点-老虎嘴 ▲湿滑的栈道 墨脱徒步让人终生难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蚂蝗揪心 ,再一个滑坡要命。 蚂蝗叮咬除了引发心理紧张、恶心外,一般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滑坡事故多年来则把十多位驴友永远留在了墨脱。 墨脱蚂蝗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米-2000米范围,尤以海拔1600米向阳坡为多。树叶上,草丛里密密麻麻。 蚂蟥区穿越,尽量加速通过,无故不要逗留。 百密一疏,难逃一劫。脸上咬的更厉害,半边都是血 蚂蝗的防治: 1.过蚂蟥区用胶带把裤脚扎紧,上衣束进裤腰,尽量避免蚂蝗钻进衣服。 2.驱赶杀死蚂蝗最有效的方法是食盐,用手指蘸食盐或浓盐水,往蚂蝗身上涂抹,片刻蚂蝗则自动脱落死亡。原因是食盐可使蚂蝗体表细胞渗透压增高,导致蚂蝗体内大量脱水死亡。 3.蚂蝗上身,切忌生拉硬扯,这样蚂蝗口器容易断在身体里,留下后遗症。 4.也不要用打火机烧烤,实践证明,往往皮肤烧伤,蚂蝗还没脱落。 一只刚吸饱血的蚂蝗,在食盐作用下,身体爆裂而亡 墨脱滑坡区主要有三处 其一位于老虎嘴附近,比较小。 另两处位于4号桥两端,滑坡面积大,边坡陡,十分危险,队员之间要彼此帮助观察通过 ▲滑坡区-1 ▲滑坡区-2 ▲滑坡区-3 (图来自网络) ▲4号桥右岸滑坡区,路线示意图 过此处,队友野草一不小心,登山杖掉进激流,人幸好有惊无险 汉密到背崩段,不仅险、虐,景致也更加原始美丽,一派热带风光 ▲多雄拉河风光-1 ▲多雄拉河风光-2 ▲冰消雪融,瀑布成群 ▲茂密的原始森林,林间飞瀑 ▲背崩大瀑布 ▲野生真菌 ▲古道依旧,马帮匆匆 (张琪供图) 至背崩,墨脱徒步路段就已结束,后面的路,坐车或步行皆可出去。 墨脱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 西面是多雄拉山和南迦巴瓦峰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北面是嘎隆拉山;东面和南面紧邻麦克马洪线印控区。 内陆进出墨脱,一是北向翻越海拔4700米的嘎隆雪山,通联波密; 或西向翻越海拔5300米的多雄拉山,通联林芝。 完整的墨脱徒步线路即林芝方向翻越多雄拉山至墨脱,然后翻越嘎隆山到达波密,全程约200公里,翻越两座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的雪山,用时约10天 ▲墨脱区位地形图,明显看出高原孤岛交通闭塞 背崩至墨脱县城,距离约28公里,沿着雅鲁藏布江左岸,公路已修通。 ▲半山回望,背崩一角 14日晚,到达背崩。 向当地猎人了解麦克马洪线事宜,因背崩靠近边境,边防严,去麦线很难。 猎人说,从墨脱县城后面翻越两座海拔4500米雪山去麦线,没人盘查,但来回要六天时间,且沿途是深山老林无人区,需重装露营。据说此处去麦线,边境附近有一高山圣湖,风景特靓,湖底宝藏无数。 此行本没考虑重装,帐篷等露营装备没带,再加上下雨,翻山越岭风险也大,只好作罢。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圆梦 ▲背崩段雅鲁藏布江风光 15日上午,背崩闲逛。 边境前线,军营比比皆是,管制甚严,军营、训练场、后勤基地可以近看,敏感地方禁止拍照。 早训练后,部分军人,手推肩抗,种菜施肥,喂猪养鸡。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革命传统,在这万里之遥的边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部队蔬菜大棚 下午,赶去墨脱县城。沿着雅鲁藏布江左岸上行,风光怡人。 途中,参观游览著名的德兴藤桥及雅鲁藏布江果果糖大转弯。 所谓藤桥,顾名思义是以藤条为主材料架设的桥。 西南边陲山区历史上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藤桥可就地取材架设,曾是山民过河主要桥梁形式之一。 人走在软软的藤桥上,牛羊等牲畜则绑在木架上抬过去,脚下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眼前是摇晃的藤条,仿佛一曲危险的舞蹈 ▲德兴藤桥 雅鲁藏布江在大峡谷果果糖盘了一个弯,当地人称蛇形弯。大拐弯因其俯瞰像一个棒棒糖,因此得名果果糖大转弯。 公路开通短短几年,墨脱县城已发展的颇具现代化,街景和内陆城镇无异。经济要发展,生活水平要提高,不可避免,一些传统风俗元素注定也会消失。 ▲街景一隅 2013年10月,墨脱县城向北通往大山外的公路(墨脱至波密扎木镇,即扎墨公路)全线贯通,墨脱彻底结束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历史,莲花秘境也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 目前,东西向的派墨公路(基本沿墨脱徒步线路走)正抓紧施工,完工后,墨脱徒步这一经典线路因少人行走,无人维护修复地质灾害导致的路线损坏,也终将被废弃走进历史。 ▲墨脱徒步路线及对外交通示意图 16日,墨脱至波密。虽然号称扎墨公路,连内陆乡村公路也不如。路面坑坑坑洼洼,间或塌方落水。短短120公里,越野车竟用了八个小时。 ▲沿途桥梁按野战标准搭建 千百年来,海拔4700米的嘎隆拉山, 在墨脱和山外的繁华红尘之间,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 隧道开通前,每年都有两位数以上的来往行客,意外长眠在这雪山之巅。 当车吃力地盘延在婉转的嘎隆拉山雪线之上,穿过嘎隆拉隧道, 再回首,云雾里,墨脱渐行渐远..... ▲嘎隆拉雪山 翻越嘎隆拉山的路上, 红墙白塔、金顶碧瓦的嘎隆拉寺, 是茫茫雪海中最鲜艳的色彩。 这座藏传佛教寺庙, 寄托着来往行人对平安的殷殷期待, 也超度着那些不幸的孤魂…… 再一次转起经筒, 曾经多年的莲花秘境追梦,伴着经声,飘向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