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母质瘤

 RG冷暖自知 2019-01-11

病例1:女,28岁,右侧腮腺淡红色结节,无破溃,触之硬,无疼痛。

病例2:男,11岁,左侧颈部后方红色结节,无红肿热痛,触之硬.

病例3:男,2岁,额部淡红色结节,触之硬,无破溃,触之硬,患儿无蚊虫叮咬及外伤史,近期无感冒、发烧。

病例4:患者,男2岁,右侧面部蓝色结节,触之硬,无红肿热痛。

病例5患者,男,9岁,颈后红色结节,无红肿热痛,触之硬,无压痛。

病例6:女,28岁,偏右侧颈部红色结节,无压痛,触之硬。

上述病例超声共同表现:于皮下见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强回声光点,CDFI:部分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为毛母质瘤,随访病理证实为毛母质瘤。

讨论: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起源于毛囊的毛母质细胞,是发生在皮肤深部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良性肿瘤。毛囊为皮肤的附属器,分为两层,内层为上皮性鞘(内根鞘+外根鞘),包裹毛根,与表皮相连续,外层为结缔组织性鞘,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毛根和毛囊上皮性鞘的下端合为一体,膨大为毛球,毛球的上皮细胞称毛母质细胞,为干细胞,它们不断增殖分化,向上移动,形成毛根和上皮性鞘的细胞。毛母质瘤是由于毛母质细胞在分化、生长过程中凋亡受到抑制,进而增殖、聚集形成的肿瘤,临床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单发,好发于头皮、面部和颈部。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边界清,生长缓慢,直径一般不超过3cm,质地较硬。

超声诊断要点:

1多发生在头面及颈部,表皮颜色呈淡红或者紫蓝色。

2.青少年及儿童皮下低回声团伴钙化强回声斑。

3.皮下肿物内部可见钙化岛或宽大弧形钙化。

分型:

1.团块伴钙化型:声像图表现为皮下低回声团块,多呈椭圆形,边界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伴有散在强回声光团,部分光团后方伴有声影,CDFI:其内部或周边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上述6例均属于该型。

2.强回声光带型:声像图表现为皮下强回声光带,多为弧形或线形,边界清晰,后方伴有声影,无明显团块感,CDFI:其内及周边探及不到血流信号;

3.实质无钙化型:声像图表现为头颈部皮下低回声团块,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无明显强回声光团,CDFI:瘤体或周边可探及少量短棍状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

1. 皮脂腺囊肿:多呈囊性,内部可见细小的点状强回声,囊肿后方回声可增强,典型者可表现无回声条管状结构与低回声肿块相连,并向皮肤方向延伸,CDFI:其内及周边无血流信号。

2. 表皮样囊肿:多位于皮下,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正常。超声见皮下规则椭圆形囊性团块,其内为均匀低回声,可见散在分布的短棒样极低回声,CDFI:其内及周边无血流信号。

3. 淋巴结:其位置往往较毛母瘤深。普通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清晰,并可见淋巴门;淋巴结结核或肿瘤转移时肿大的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不清晰,淋巴门遭破坏,并且常伴有液化或钙化,但病变的淋巴结体积往往较毛母质瘤大,而且超声检查过程中可参考临床病史。

小结:

超声检查过程中首先问病史,病史对于做出超声诊断非常重要,其次观察发生部位,毛母质瘤多位于皮下,位置较浅,最后观察内部有无钙化,钙化对于诊断毛母质瘤非常重要,同时观察是否伴有其他超声征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