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是一条非趟不可的河

 程穆泽 2019-01-12

退学少年韩寒在他人到中年之时,终于发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在水泥钢筋架起的顶楼生活。放眼往窗外看去,突然在这悬空的钢筋水泥里,升起对世界的距离与幻觉。


凝望远方,现实在雾霾的遮罩下变得如此深邃。

生活常常疲惫得令人难以想象,而真正究竟是什么令我们如此疲惫?


是工作,学习,家庭,房子,孩子教育等等。还是一种在经济腾飞,世界巨变中因比较、嫉恨、羡慕而产生的无力感。


我们心里期盼解脱,却总把解脱放在未来某个欲望的抵达之时。


然人不经由自我的训练,很难达到那个所谓欲望满足的时刻。所以活在现在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任由疲惫焦虑肆意横扫我们的生活。

市里高三年后的调考刚刚结束,题目很难,超过了学生的承受力,分数满目苍夷,令学生们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虚度了前面的复习。


没有想到来找我的是她。美丽聪慧,很少有的女孩子,理科思维非常厉害,超越了大多数男孩,属于凤毛麟角。


在印象里,这样难度的考题应该是令她欢喜和脱颖而出的考试。然而她执意等我结束了所有工作后,要和我谈谈,便知道,这次考试一定并不如她的意。


果然没有说两句话她的泪就留下来,我问是不是特别不好。她说也还好,比前一次的名次还好了一些。


问那为什么难受。她说理科考得很不好,而这是她的长项。


说着说着泪在白皙的面庞上如串珠。中国的高三,特别是一个省重点高中的高三,对每个孩子都过得相当之不易。


每周考试的排名,老师家长社会的期望,985/211的火热和招生人数的缩小,孩子们在大山逼仄的狭道中负重而行,可能我们外人认为很不足道的事,往往就是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问了她的理科分数。在这样难的考试里,虽然发挥的不是她的最好的水准,但也没有失常到令人自我怀疑的地步,那究竟是什么?


擦擦眼泪,她说觉得很划不来。


因为从前她会做的题别人不会做,现在复习了几轮别人也会做了,而这卷子里她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别人也不会做。从前她能和别人拉的巨大的鸿沟现在只有几分之隔。


无意去讨论高考这个制度,在中国人口众多的背景下,高考被置上了神坛,它有不公平的地方,但真的相对公平。

退学少年韩寒在他人到中年之时,终于发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在这个环境里不胜任的孩子,其实多数并不是因为学业成绩,而是对于自我和外界的链接与认知。


例如这个女孩子最痛苦的并不是她的名次,而是她认为自己遥遥领先的智力优势开始被别人逼近。


事实上这次,她平常考得比较弱的文科类的科目考得还不错。让她痛苦的其实是别人,别人通过反复训练对她智力的逼近,造成了她自我的无力感,觉得未来迷茫。

在后来的谈话里,帮她分析了她这次理科综合没有考好的原因,实际就与这个性格有关。


这次理综的题目不像往日的题,中间会有些送分的题目。


对于她这样聪明的学生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智力还没有被消耗什么,足以专心致意地对付最后一题。


而这次前面的题耗脑量比较大,做到最后一题的时候她看错了条件,耗时很多,也造成了后面简单的选修部分的考题没时间做,或者做错。


实际她考试中间情绪已经崩盘了,觉得自己完了,优势科目也要被别人赶上了,甚至别人刷刷的动笔声都会造成她的绝望感。


事实上,如果她在平常就能训练专注力和自控力,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她来得及在中间调整做题的时间策略,分数会比现在高很多。

世界每年变化速度之快超越了任何一个世纪,特别中国这几十年来。然而中国教育里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却从来没有变过,例如排名。


每次考后老师要学生总结经验,考前要学生立下志愿书写下自己立志达到的名次。


这个手段我质疑了很多年,因为粗暴无理。


例如名次通常都指的是校内的名次,而每个学生立下的保证书又必须比上一次的名次高或至少持平,这里面就有个逻辑笑话。


如果在500个人里面硬性排名,那必然500个人要占住不同的位置,既然有人位置前进就必然有人落后。


如同我们说一个保守系统里,能量总是在这个保守系统里守恒一样,人人都名次前进真是违反自然规律。


而这样的考前保证书写多了,达到还好,但必然有达不到的,久了就令人麻木和彻底丧失信心。


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在一个企业的子弟学校,来了一个校长,当时他弄了个评比制度。


假如六个班,将平均分排名,前两名为A,中间两名为B,后两名为C,即便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不到一分也是这样排名,简单,粗暴,弄得人心惶惶。


但在短暂的几年也着实提高了整体的升学率,成为了这位校长晋升的跳板。


所以这个考前保证书的作法估计是因为其简单易操作,如同激将法挑起人的斗志,彼此竞争,互相提防,是大家认为最容易短暂时间内激发群体成绩提高的方式。

然而这种以人和人之间的猜忌,提防,竞争为背景的学习,是以放弃学生个体,放弃学习的本质和格局为代价的。


淹没在如山般的书包和培训班里的孩子们,是中国孩子的典型形象。


学习究竟需不需要驱动力?肯定需要,毕竟人有一个惰性在里面。


驱动力究竟是选择外在的排名还是内在的不断自省?显然我们的教育基本选择了外在。这个弊病在学生上了大学后非常明显,自律性较差,自我驱动力弱。


所以内在的自我审视,确实要从小训练起,那么帮助孩子寻找和确定在一个事件中的意义非常重要,而这个意义只能是内在的。

例如高考是我们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里面非要挖掘知识本身的涵义,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因为高考是为淘汰人设置的,题目的设置常常如同挖坑给学生跳,失却了知识本身的内涵。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寻找找坑的乐趣,如同游戏里要找到地雷的埋处。

高考复习里大量的重复训练是不可避免的,哪一个行业的精英不是通过重复训练来的。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带领孩子,在高考这条一定要过的河里,训练并领略自律这种品质的美好。

例如说不停地排名和不得不写的保证书,我们可不可以带领孩子们做冥想训练专注于自己内心,而提升对外界压力的视而相见,心如明镜的容纳力。


专注于不断寻找自己知识和性格上的缺憾,然后去弥补。


几乎每个孩子到高考前都还是有种惶惧感,觉得自己还有知识缺憾,做题速度的缺憾,和我国高考特有的理化生同卷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可把控有关。


这如同客观世界,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操控的,但一个人可以藉由专注力的训练,将这种惶恐感降到最低,控制考场情绪,最大幅度地提升自己考场分数,甚至达到超常发挥的地步。

回想我们自己,为什么常常不能专心自己的工作呢?通常上司的坏脸色,别人丢过来的一句不怀好意的话,工作暂时的失利……


如同人拿个石头向狗丢过去,这只狗就莫名其妙地开始去追那块石头,追了老半天,原来是一块不能吃又没有用的石头!除了跑得气喘嘘嘘以外,根本没有什么益处,徒费力气而已。


人的心念追逐外在的评判和事物,就如同将自己变成石头的奴隶,不明所以,又心甘情愿地被操纵。

所以,陪着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提供良好的食宿和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最重要就是自己和孩子的同步成长。


将追逐石头所消耗的无用的时间用到自律,专注力的提升。


而这两个品质,就是我们盲目指责的应试教育中,所能产生的最佳素质教育。


这场高考成为应试教育,是因为人的盲目性和不自省。人若是善于聆听内在的声音和自我分析审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提升自己的道场。


而在这两个品质提升的同时,提升分数就是个自然而然的附属品,无需焦虑痛苦,无需盲目追逐,一切水到渠成。

从楼上往外看去,这就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华灯渺远,江如绳粗,我们身在其中,却要有距离,这样才不至于沉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