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纤光缆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跌宕起伏的2018 充满希冀的2019

 吴工图书馆 2019-01-12

木木

一切要从中国移动1.1亿芯公里普缆集采说起,本次集采规模之大,创中国移动历史新高,开标之日,整个光纤光缆行业人心振奋,17家企业中标,大有雨露均沾的味道。经过了三年多来高景气的发展,光纤光缆行业在2018年开年之初依旧迸发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中国移动1.1亿芯公里,中国电信5400万芯公里,再叠加中国联通等的需求,行业预计2018年中国光纤光缆需求将超过3亿芯公里。当推算出的数字与内心的希冀相吻合,就铸就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又一个“丰年”的到来让行业上下摩拳擦掌,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于是乎时不时的传来这里光棒产能要扩产,那里光纤光缆产能要提升的消息。可惜的是,好日子刚刚开始不久就结束了。

2018年刚过一季度,行业发展的疲态就展现了出来,相关行业从业者嗅出了危机的味道。预言中的三大运营商你死我活的光网建设竞赛戏码并不精彩,雷声大雨点小得到了完美阐释,说好的“惊天动地”的光纤光缆集采迟迟没有动静。行业上下翘首以盼,望穿秋水。近了,近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等集采消息的落地就如同等待酷寒冬天之后春天的到来。一等不来,再等不来的时候,唯有以“快了”聊以自慰。不幸的是,2018悄然已逝,仍旧没有收到令人感到暖心的消息。

令人揪心的2018年,跌宕起伏的2018年。光纤光缆行业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高景气发展期,却在这一年的某个节点戛然而止,令人心有不甘。专家学者、企业相关人士、媒体从业者,乃至于调研机构都在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拐点、波动、挫折成为高频词汇,产业拓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仿佛成为救命稻草。然而,这些看似有用,又都无用,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运营商集采乏力的当下,应该如何破局。等东风来?未必是良策!

等运营商集采之东风,时间未知。2018年,整个光纤光缆行业都是在“等”的过程中度过的,总感觉集采迟早回来,但却实实在在没来。FTTH建设推进已经超过2/3,4G建设正在逐步收尾,先前迅猛的网络建设使得运营商集采后继乏力,库存的光缆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再叠加中兴事件的影响,运营商工程进度放缓,新一轮集采时间窗口延后。运营商的集采具体什么时间落地,不好预算。

等政策支撑之东风,影响未知。“宽带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都在继续对通信行业产生影响,2018年,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行业发展加油助力。《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联合组织实施2019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知》等政策的出台,让行业看到了国家对通信行业的支持,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政策需要一定时间去执行、去推广,很难对光纤光缆需求产生即时性影响。

等5G需求拉动之东风,时间未知,增量未知。当行业发展呈下行趋势,光纤光缆需求收紧时,5G似乎成了救命稻草,行业上下言必谈5G,普遍认为5G将会带来海量光纤光缆的需求。如果单纯依靠数字换算,5G时代更加密集的基站的确需要数量可观的光纤光缆。但在具体应用场景还不确定情况下的盲目乐观,是否有夸大之嫌?再从5G建设层面来说,我国制定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预商用,且不说届时会不会对光纤光缆需求产生即时拉动效应,期间这段过渡时间应该如何度过?5G建设周期或许需要5—10年,且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或许需要4G、5G并存,这期间对光纤光缆需求提升的影响究竟几何?未发生的事情存在太多变量,面对5G也需理性对待。

波动也好,拐点也罢,行业真正关心的是市场什么时候回暖。在不景气的发展状况下,大企业具备抗风险的能力,尚能买衣过冬,中小企业则会瑟瑟发抖,盼望春天的早日到来。或许运营商数目可观的集采会在2019年的某个时段启动,为行业发展再次注入活力,但是等集采、等5G拉动,都会显得过于被动。主动求变,主动出击,或许会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当下,中国的光纤光缆产能几乎能够满足全世界的需求。国内产能消化吃力时,或许就应该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海外,东南亚、非洲,甚至是拉丁美洲等地都有着旺盛的需求。除此之外,降本增效,注重细分市场需求,研发差异化的产品,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必由之路。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中国光纤光缆行业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有顶点,也有低谷。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使然。行业发展虽然在2018年出现波动,但对2019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要满怀希冀,因为光纤通信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取代,政策在不断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运营商光网建设在持续推进,5G也正在加速赶来。面对暂时的波动,行业上下要做的就是众志成城,积极谋划,共同铸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光电通信


50亿加码大尺寸硅片 光伏巨头转型半导体的背后

近日,中环股份公告称将非公开发行5.57亿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用于投资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之生产线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45亿元将用于项目建设,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加码大尺寸硅片

根据公告,中环股份之所以投资集成电路用8-12英寸半导体硅片,主要是加强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据了解,硅片是生产半导体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家供应商分别为日本、台湾、德国和韩国的几家企业,占据半导体硅片市场90%以上份额。在中国大陆,仅有包含中环股份在内的少数几家企业具备8英寸半导体硅片的生产能力,而12英寸半导体硅片主要依靠进口。

半导体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与硅片尺寸直接相关。一般来说,硅片尺寸越大,用于生产半导体的生产效率越高,单位耗用原材料越少。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于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半导体产品的8英寸、12英寸硅片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预计到2020年8英寸和12英寸的需求量将分别超过630万片/月和620万片/月。

中环股份认为,在预期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尺寸硅片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环股份此次投资的项目通过购置生产设备,将建设月产75万片8英寸抛光片和月产15万片12英寸抛光片生产线,建设期为3年。

一举数得

本次募集资金并加码大尺寸硅片项目之后。中环股份将迎来以下几点收获:第一,募投项目达产后,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中环股份在半导体硅片领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公司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第二,在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的情况下,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有利于公司缓解资金压力,合理安排各项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三,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能力,未来该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通过扩大8英寸半导体硅片产能,增加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中环股份不仅能够为国内和国际的晶圆制造商提供优质且稳定的原材料,而且能够填补目前大尺寸半导体硅片制造领域的产能缺口,赢得市场先机,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环股份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最后,中环股份的此次投资还涉及转型。在此之前,中环股份早已成为光伏产业的巨头之一,并且在单晶领域具备行业领先的优势。但是自2018年5月31日国家针对光伏行业发布“新政”以来,光伏产业陷入低迷。在此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都受到了影响,不少企业迎来亏损。因此光伏企业谋求转型也开始成为了趋势。而作为产业巨头,中环股份本来就在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加上半导体行业前景向好,此次中环股份加码大尺寸硅片项目也是理所当然。

中环股份表示,相比光伏级单晶硅产品,半导体硅片材料利润空间更高。公司布局半导体行业,扩大半导体材料的比重,有利于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也就是说,布局半导体材料领域,中环股份将增加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募投项目投产后,将有助于中环股份抓住行业迅速发展机遇,提升盈利能力,保持公司可持续发展。

偿债压力

一举数得的买卖谁都想做,但是中环股份此次募资转型并非毫无压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问题。

根据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中环股份的短期借款余额为45.80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08亿元,长期借款为61.1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9.30%,具有一定的偿债压力。

中环股份专注的新能源光伏领域和半导体领域都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前期项目建设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持续的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及产能扩充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注入,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中环股份的业务发展至关重要。

不但企业所在的领域需要较大的资金流,而且本次投资的项目光是建设期就需要3年时间,具体投产并产生利润的时间表更是遥远。也就是说这一项投资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取得业绩上的正向增长。正是因为如此,过大的偿债压力或成为未来中环股份面临的主要风险。巨额的偿债压力下,中环股份仍然斥资50亿加码一个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项目,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对自身发展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收益水平下降,但是光伏领域的发展仍将是未来几年中环股份的主要业务增长点。

光伏业务未来依然潜力巨大

转型半导体,并不意味着就会剥离光伏业务。尽管光伏产业近期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是整个产业的未来前景一定是光明的。目前光伏发电只是在经历一个平价上网之前的阵痛期,在洗牌结束之后,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健康有序,如中环股份这样的产业巨头将会迅速在更加成熟的市场攻城略地。

目前,中环股份是光伏单晶领域前二的巨头,光伏硅片产能超23GW,全球市占率第二。2016-2018年,中环股份太阳能级单晶硅片产能扩张进入快车道。根据相关规划,截至目前中环股份单晶硅片产能至少为23GW,仅次隆基股份的28GW稳居行业第二。

“531”新政虽然威力很大,但是同时也掀起了光伏产业高效化的趋势,利好于单晶产品。数据显示,单晶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去年由28%上升到了50%,并且在2019年有望继续提升。这对于中环股份等坚持单晶路线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

根据中环股份2018年三季度财报,今年1-9月中环股份营收92.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6亿元,比上年同期降低6.02%。预计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50000-55000万元之间,比上年降低5.91%-14.46%。

中环股份的财报表现虽然不算亮眼,但是相对于大多数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已属难得。未来对着光伏产业度过困难时期,中环股份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小结

光伏巨头转型半导体,这已经不少见。另一光伏巨头协鑫集团旗下的协鑫集成也对半导体领域情有独钟。去年12月7日,协鑫集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募资50亿元用于半导体领域,力图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及耗材等我国半导体短板领域切入半导体行业。

中环股份与协鑫集成对半导体领域的进军也不是偶然。首先,半导体硅材料领域前景良好,空间巨大,但是长期处于海外企业的控制中,国内企业亟需打破桎梏。另外,中环股份本身扎根单晶硅材料领域多年,而协鑫集成所在的协鑫集团也有多年的硅材料生产销售经验。依托有硅产业经营经验和资源,中环股份和协鑫集成能够迅速在半导体领域取得成绩。

作为半导体材料国家队,中环股份肩负大硅片国产化历史重任。未来中环股份有望在填补国内硅材料产业空白、打破海外桎梏的同时,推动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一家技术强劲、具备超强竞争力的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