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璐摄』-《框.再谈机器视觉》中我布置了一个小练习,用手中不同焦段的镜头拍摄同一个物体,在每张图片中尽量保持这个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不变。我的学生正好新买了相机和镜头,拍了照片给我: 她分别用85毫米、35毫米、以及28毫米各拍了一张,并做了细致的分析。有趣的是,她没有保持橙子的大小不变,而是保持背景中那个圆形温度计的大小不变,但焦点在橙子上。她没有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但在作业中附上了一张令自己遗憾的照片。 这张在美术馆中拍摄的图片有很棒的巧合性。这是爱德华.霍普的代表作《夜游者》,画面中背坐着一个带礼帽的男人,而图片前景这个人正好是同样的姿态。 她手边是常用的Leica Q,28毫米的镜头。在图片中前景的男人体积要比画中人大很多,因此不特意说明你不会注意到这个相关性。而这个相关性又是这张图片是否值得拍摄的关键点,这可能是她很在意背景物体大小的缘故吧。 在这次稍显遗憾的拍摄之后她更新了器材,因为感到一个28毫米镜头无法应付自己所有的拍摄需求,这也是在和我学习一段时间后,看待摄影的心态发生变化的缘故。以前就是方便记录自己的生活,有个高素质的便携相机就可以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感到了摄影更大的乐趣,那就是创造,因此方便就不再是她对器材的唯一考量因素了。 再回到美术馆这张图片上来,思考一下,如果按照她的想法,让画中人物与前景人物比例接近,该用什么焦段的镜头呢?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计算过程。当相机、前景、画作这三个要素的距离发生相对变化时,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前景的男人距离画作很近,相机距离男人较远,使用中焦镜头拍摄,框选男人半身与画作局部。如果只有28毫米镜头,相机、男人、画作都要很接近才行。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在选择镜头这件事上,商业摄影师没有需要纠结的难题。因为在设计好的拍摄环境里,镜头很容易选择。假如这是一张摆拍,你可以让这个男人站在画前做各种测试,直到拍摄满意为止。但做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一个旅行者、一个无法携带大量器材的人,最重要的是,你永远无法预见到自己会碰到怎样的拍摄机会,你是没办法选择所谓最佳镜头的。 那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第一支镜头呢? 我不知道你要拍什么,也许你也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我猜,能看到我这一系列文章到今天这一篇的朋友,一定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拍摄装备,根本不需要我回答这个问题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真正熟悉自己手中的镜头。只有你完全掌握了这些镜头的特性,你才能发现适合它拍摄的场景,也知道怎样规避它的不足。当然也一定知道在拍摄确定的内容时该选择哪支镜头。 我的另一个学生刚买了一支佳能的50/F1.2大光圈镜头,结果看了我前面的文章,体会到浅景深图片的单调,想拍些景深大的照片。但这只镜头又大又重,如果缩小光圈使用还不如买个50/1.4,便宜又轻便。 仔细想想,也许我们很难用到F1.2这样的光圈。因为这样大的光圈景深很浅,即使自动对焦快速抓拍得到清晰图片的概率也偏低。如果是摆拍,85/F1.4也会获得足够浅的景深效果,可能还更锐利。35/1.4适用环境更广。可惜的是,大部份人在第一次购买设备时都不会摄影,所以会被镜头参数左右,却不知道,在摄影史中,使用F1.2(也包括F0.95)这个光圈值拍摄的重要作品,几乎一张都没有。 分析各焦段镜头的光学特性是初学者最不爱做的事,对着一些固定物体拍摄,研究不同光圈不同物距的成像结果,枯燥无趣。但你不动手去试,单纯看我的文章也没有用。开篇所说的小实验,我的学生做了一次就明白了三个焦段的不同,这比看多少书都有用。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用一些图片来演示「距离」这个参数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因为距离并不会附加在图片的Exif信息中,但却是每支镜头的隐形参数,值得我们用多篇文章去解析。 |
|
来自: hercules028 > 《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