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婺源最北的高山小村查木坑,只有十几户人家,原始古朴人迹罕至

 ok226199 2019-01-12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婺源旅游不走寻常路,喜欢探访游客少的原始古村。沿着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来到当地司机小余的家乡,婺源最北的高山小村查木坑。查木坑在徽饶交界山峦环抱的谷地里,地处偏远尚未开发,就连很多婺源人都没来过。小余爷爷的爷爷那辈,从山下篁村逃兵丁,躲到17公里外的深山伐木开荒。当地人将伐木叫扎木,久而久之人们称这为查木坑。

查木坑终年云雾缭绕,前两年才修通公路,公路也就此到了尽头,再往山里去是一条徽饶古道。在山下还是毛毛雨,进村变成了倾盆大雨了。山里的天气孩儿脸,季节转换快,冬天要是山下大雨,这儿就该飘雪花了。夏天山里也不用空调、草席,一年四季都要盖棉被。

村后高湖山上有书院、寺庙和洞穴,高湖寺面对迤逦的远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经常有户外旅友徒步穿越。遗憾没时间上去,寻踪古书院,倾听钟罄梵音。听说有客人来,85岁的外婆和余妈妈,早早在家准备好吃的。

冒雨在村里转悠一圈,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老人孩子。雨水冲刷着锃亮的石板路,没有鸡鸣犬吠,更没有行人走动,查木坑在雨声中安静的出奇,仿佛与世隔绝。村子二十几分钟就走完了,不多的几栋徽派老房子,几乎大门紧闭,只有淡淡的水汽笼罩着村庄。

査木坑村民以茶为生,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沿溪流而上是千年徽饶古驿道,茶树遍布古道、房前屋后,一直延伸到高湖山上。每年4月前后采茶季,村民三三两两点缀在山野间,是村里最繁忙热闹的时候。这里的茶叶虽籍籍无名,但是原生态的高山云雾茶,每年都有茶商来高价收购。

高湖山背面是安徽休宁田岭背,凭借一条古驿道穿行其中,连接景德镇、婺源和安徽休宁,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麻石铺砌,是古代商贸要道。自唐代以来,两省商贾、百姓运送茶叶、香菇等山货和瓷器,都是经由此道,现经常有户外旅友徒步穿越。

油炸苞米松,没吃过吧?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是用玉米粉加工成的小点心,刚出锅香酥脆脆的,泡一杯余妈妈自己做的野茶,一口气连吃了好几块。

常年在外跑车的小余,老家还有患脑梗的老父,和母亲、弟弟一起生活。土柴灶噗呲的火苗,映红了余妈妈沧桑的脸,年迈的外婆亲手掌勺,丝丝白发缕缕炊烟,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和老家的味道,真是一种久违的记忆和享受。

婺源人最爱吃蒸菜,无论荤腥或园蔬都要裹上生米粉蒸,这刚出锅的粉蒸鱼,底下铺着菖蒲,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满满一桌家常菜,新鲜蔬菜来自自家园子,粉蒸和清蒸的冷水鱼,就养在村头村尾的一口口池塘里。山泉水质清澈干净,所养的鱼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富含多种矿物质,味道极其鲜美。美味佳肴就着醇香的老水酒,半杯下去浑身热乎舒坦了。

慈祥的外婆默默坐在火盆边,笑眯眯看着我们开吃,也不上桌用一起餐。原来当地农村习俗,父母由儿子养老,外婆就住在附近的儿子家。老人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已经离世,另一个在外地打工。老人身体还算健朗,平时独居,自己照顾生活起居。

小余正在山下赶制一批灯笼,张罗组织返乡村民,春节舞一场板凳龙灯。板凳灯闹新春是当地古老民俗,婺源方言“灯”与“丁”同音,寓意人丁兴旺、平安吉祥。

按规矩每家每户都要出灯,多少户人家多少条板凳,连接后的板灯如一条火龙,围绕着村子游走穿梭。每到一处人家,点燃爆竹烟花,喜迎龙灯的到来。如果那时能来村里,看看一条条板凳长龙,绕过村里村外的幽静街巷古道,一定非常热闹有趣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