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篇为161篇。 仁宗皇帝赵祯要废后,跟宰相合谋,历经坑蒙拐骗,总算把范仲淹等台谏官员赶到了外地,但赵祯却感到极其沮丧。 憋屈的皇帝即使这场废后风波在宰相吕夷简的协助下,迅速平息了,他心中仍然很不痛快。 范仲淹这些人多数曾被太后贬黜过,自己将他们召回朝,是希望他们纠正时弊,好好地治国理政,以打造一个盛世明君形象。 没成想废后之事一出,他们集体进谏了!台谏力量为代表的士大夫开始崛起了! 士大夫 换在其他朝代,这种逆龙鳞的行为,说不准早就被砍头示众、满门抄斩了! 可赵祯心软、宽容,只是将范仲淹、孔道辅外贬出京。没想到这种处理结果,反而引起更大反弹,招致更多批评意见。 赵祯没有明白文人们的心思。既然“稍示薄责、旋即超擢”已经形成朝廷处理此类事件的惯例,文官们就获得了充分的言论权利,形成了犯颜直谏的潮流,成就了不朽的盛名。这就是他们的资本和追求! 赵祯只是感到,自己一手提拔的贤良大臣,非得逼着自己将他们外放,还得承受别人的质疑,好像自己就是一个不明是非的皇帝。 面对他们充满过激言语的奏章和眼中闪过的那一丝丝嘲讽,赵祯既觉得有些理亏,又觉得无趣。 赵祯 与其这样,还不如躲在后宫,反正那里已经没有了太后管束和皇后争宠,没有朝堂上一本正经的说教,只有可餐秀色和关爱体贴。 何不解放自己!尽情释放自己! 并不单纯的后宫于是,赵祯忙完朝政就一头扎进后宫美人堆里,在那喝酒欣赏歌舞,尽享鱼水之欢、房中之乐。 他最宠爱的当然还是美人尚氏和张氏。为此,他还专门把尚美人的父亲尚继斌及从父们都调入宫中。 在他看来,自己临幸妃嫔、男欢女爱纯属私事,单纯得很! 后宫 但别人想的并不单纯。尚氏肯定就另有企图。她一得宠,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派内侍向外传旨了。 大臣们一看,就会以为皇帝是不是要立她为后?借机攀高枝的人,肯定就开始巴结了。 权三司使范讽就是其中一个。 自配合吕夷简完成废后大举,这吕夷简过河拆桥,反而不推荐他入主中枢了。范讽就转向依附另一个宰相李迪,还瞄准尚美人开始织关系网。 尚美人的父亲尚继斌与吴守则(吴廷祚之孙)结亲,范讽赶紧送上银鞍勒做贺礼;吴守则掌管左藏库,范讽就为他虚报盈余。 他还到处说,朝廷应该选择一些能臣做后备,专门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大臣。 这话把吕夷简恶心得对他更加敬而远之。所以,范讽的权三司使只做了半年,就因病被调来调去。他这一病急就乱投医,又多次在赵祯面前诋毁参知政事王随,闹得人尽皆知。 后来没办法了,他想以退为进、卖直求名,就跟赵祯说,大家都认为我想赶跑王随好接替他,现在我申请外调出京!朝廷已无忠臣,一旦纪纲大坏,以后再召我回朝,于事何补! 吕夷简见状,更加讨厌他,很快就把他贬黜了。 与他巴结尚美人相反,朝中很多大臣对尚美人的做法保持高度警惕。庞籍就是其中一个。 庞籍 庞籍,范仲淹同榜进士,两人素来交好,他对范讽和尚美人的行为紧抓不放。他做开封府判官时,就上书说,自开国以来,从没见过有美人直接向开封府下旨的,请予以严惩! 赵祯虽然爱人美色,但心里还是明白的。他马上杖责了替尚美人传旨的内侍,还专门下诏:从今往后,各部门不得接受宫闱传命! 美色惹的祸按理讲,有这么头脑明白的皇帝,应该不会引起什么乱子。 但大家都忘记了,皇帝也是凡人,既然爱好美色,当然会有个身体的承受力,世上可是只有耕坏的牛、没有犁坏的地。 很快,赵祯就病了。没日没夜干那事,他的身体一下子被后宫掏空了。 大臣们开始急了。 宰执们比较含蓄。吕夷简等人上表说,陛下年富力强,赶紧立皇后吧,这样才能驾驭后宫,保重龙体。 其他大臣们就不客气了。 左司谏滕子京直接上书说,陛下日居深宫,流连忘返,上朝都能看出来你体虚疲倦、不在状态!所以,陛下要远离内宠! 再宽容的男人,见到别人说自己不行,都会大怒。 赵祯下令,滕子京对宫禁事情胡说八道,调任出京为知信州。 滕子京 可他阻止得了当面的劝谏,堵不住悠悠之口,私底下的议论更加凶猛。我们从大臣们之间一封流传甚广、被载入史册的书信,就能看出当时的情景。 当时刚好枢密使王曙病卒,朝廷将元老王曾调回接任枢密使。王曾在路上接到一封来信,信是曾受范仲淹教诲、刚中进士没几年的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写的。信的主要内容是:
美人出宫除了大臣们议论,最着急的莫过于杨太后等亲属和宫中太监。 他们是知道内情的。所以,他们一方面给皇帝四处找医生,一方面开始准备根除患病因素。 杨太后唠叨了一遍,要赵祯把尚美人、杨美人送出宫去,不听; 阎文应则早上劝,不听;中午再劝,还不听;晚上又劝,赵祯被烦的没办法,勉强“嗯”的应了一声。 金口一开,阎文应就有了圣旨。事不宜迟,他马上命人用毡车载着两位美人出宫。 两位美人知道惹了大祸了,哭哭啼啼死活不愿出宫。 阎文应上去就是两巴掌,骂道,你们这些宫婢,还在这啰嗦什么! 把他们赶出宫的第二天,宫中下诏:
几天后,尚美人父亲尚继斌及尚继恩、尚继能全部除名并遣往外地编管!曾经给尚氏送钱送物的也相继得到处理:六宅使赵从演、东八作副使赵从湜(都是赵德芳孙子)降职!其母失于管教,自今不得入宫!英州刺史王怀节、司农少卿王贻庆全部贬职! 诏令是下了,但赵祯都病了快一个月了,还是没有康复。 最后赵祯的姑母出了险招,她找来翰林医学许希诊,先在太监身上实验,然后再对皇帝实施针灸,这才治好了赵祯。 皇后还是要立的酒是穿肠毒药、色乃刮骨钢刀。 回过神来的赵祯,不禁大为感叹:还是要立皇后来管束后宫了。 首先被纳入名单的是陈氏,寿州一茶商的女儿。结果王曾、吕夷简、宋绶、蔡齐及其御史、谏官全部反对,皇帝不是说要从名门中挑选吗?怎么又找了个商人出身的? 阎文应(他估计是成家以后才净的身)的儿子、负责给皇上供药的太监阎士良来了招更绝的。他见赵祯查看历书百叶图,就问,陛下选日子吗? 赵祯反问,你为何问这个? 阎士良答道,听说陛下准备立陈氏女为后? 赵祯说,对! 阎士良接着道,那陛下知道子城使是什么官吗? 赵祯知道陈氏的父亲担任了子城使,但阎士良还真把他问住了。 阎士良告诉他,子城使是大臣家奴仆的官名,陛下若是纳奴仆之女为后,岂不是让公卿大夫脸上发烧吗? 这一番劝说,使得赵祯断了立陈氏的念头。 1034年十一月,赵祯退而求其次,最终册立曹氏为后。曹氏比赵祯小6岁,是开国将领曹彬的孙女。 曹皇后画像 自郭皇后被废,她就已经入宫,但一直没能吸引住赵祯。 在这种情况下,她最终能够胜出,一方面是因为她出身高贵,另一方面就是她乖巧柔顺,懂得不去干涉内政、不去争宠,充分给赵祯放权。 很快,她的叔叔曹琮、堂兄弟曹仪就上奏,都要求外调出京,曹仪还要求解除军职。 真是一个非常懂事明白的女人! 旧情难断但男人多数都是这样,老婆越端庄贤惠,自己反而越没有兴趣,而且还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臭毛病。 赵祯就是这么个人。 他很念旧情,时不时想起郭皇后的音容笑貌,并派人前往探望,隐隐约约有后悔之意,还写了首乐府辞给她,两人一唱一和。 赵祯见到她言辞凄婉,不由得动了心,原来这素来骄纵的前皇后也有柔弱的一面。 于是他就想把她接到宫中相会,却遭到她的断然拒绝,说,要想再召见,必须当着百官的面,重新将我册立为后才行。 赵祯自然不好答应。但这足以让阎文应害怕了。 阎文应父子俩既是当时废后、驱逐尚张两个美人的关键人物,又是立曹皇后的功臣,阎文应还做到了宦官的顶级职位了,当然要阻止赵祯旧情复燃。 1035年十一月,赵祯正在南郊斋戒祭祀。 碰巧,郭皇后生了点病,阎文应就与太医前往诊视,并让她搬了个地方住。没几天,她就一病呜呼了。 阎文应这事办得很隐秘。大家都怀疑是他下毒,但是又没有任何确凿证据。 不过,没关系,大宋朝堂上,台谏官员的作用在废后时就已经开始发挥了。这次,也不例外。 谏官姚仲孙、高若讷上书弹劾他,两点理由:除了怀疑他毒杀郭皇后外,说他在皇帝休息时大呼小叫。 赵祯顺势将他外派出京。 沸沸扬扬的废后、立后风波,总算有了个了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