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盐都春风 2019-01-12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

《讨武曌檄》

(又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 骆宾王 唐朝 公元684年)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jì)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yàn)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chí)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武则天

白话文: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像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着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着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武则天

《讨武曌檄》作者介绍

《讨武曌檄》作者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杰出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约生于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父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后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久弃官游广陵。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写于此时,其文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起兵仅仅三个月,就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骆宾王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骆宾王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骆宾王

《讨武曌檄》创作历史背景

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为进一步自己登位称帝作准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撰写军中书檄,此文即作于此时。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先声夺人,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属骈体,骈四俪六,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以“伪”字开头,以示武氏君临朝政的非法,接着列数其罪。从私生活到政治面貌,对武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尤其抓住武后先后侍奉太宗父子,致使李唐皇氏背上乱伦之名,将武后置于不仁不义的境地,并揭露武后在后宫中的种种恶行,将之比作祸国的吕后和褒姒。

接着写李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因此义师无敌,声势夺人。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出有名,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最后申明大义,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发出号召,先让百官自惭自励,再从正反两面痛陈利害得失。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中国古代檄文中的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手法上先抑后扬,使武后的劣行与徐敬业的正义之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檄的锋芒犀利,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骆宾王一改前人以散文写檄文的习惯,采用骈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骈文句式节奏分明的特点而使其自始至终壮气贯通。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骆宾王

骆宾王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对李唐王朝的忠诚、说功,对义师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气势咄咄逼人,让读者无庸争辩而不得不服从。

同时骆宾王还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不愧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此文名为《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称帝以后的事,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此文原名应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徐敬业的祖父徐世勣是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将,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以后子孙因袭英国公,只可惜祖先英雄一世,子孙却是无能鼠辈,只是可惜了一代奇才骆宾王受到连累,空留给后人一声叹息罢了。

作者撷取骆宾王的一首诗作《在狱咏蝉》,以此纪念这位命运坎坷的杰出诗人

诗云: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千古檄文之声光奕奕山岳震动《讨武曌檄》(文白对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