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拼命要求孩子的样子,真的很不好看

 xianshanyuquan 2019-01-12

前天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礼成之后,司仪邀请小朋友们上台进行互动,活跃气氛。

 

我瞧了瞧我们桌唯一的一位小女孩,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只见她一听主持人说要上台,便低下头只管吃。

 

她的妈妈在旁边拍拍她说:“快上去吧,还有小礼品拿呢。”

 

小女孩摇头:“我不要礼品。”

 

她妈妈急了,边指着舞台边拉着女孩的手:


“你看,她们都上去了,你干嘛不去啊?”

 

小女孩皱着眉:“就是不想去。”

 

女孩的妈妈满脸不高兴:“你这孩子,这么好的机会,真是……”

 

女孩没理,继续吃。

 

那位妈妈仍然不爽,嘴里面继续说着什么,同时用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剜了女儿一眼又一眼。

 

那眼神真的是很伤人,连我这个旁观者看了心里都很不舒服,庆幸那女孩一直低着头没看见。

 

但是我想,在她六七年的生命过程中,一定看到过妈妈那副用力过猛的样子。


补充阅读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你拼命要求孩子的样子,真的很难看。


 

不要将对自己的不满
转移到对孩子的要求上

 

我有个亲戚,对她的孩子要求相当严格。

 

孩子刚上一年级,每次考试、默写,得不到100分都要被打屁股。

 

我们很多人都劝过他:考试不是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允许孩子犯一些错误,他以后也许会走得更稳更好。


补充阅读原创丨有一件事,比孩子成绩更重要!

 

但我这个亲戚丝毫不听,甚至认为我们见识短,他说:“我就吃了学习不好的苦,怎么还能让孩子重蹈覆辙呢?”

 

当时我心里在说:“你自己都没学好,凭什么要求孩子处处拔尖呢?”

 

当然,每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说父母不成功,就不能希望孩子成功。

 

只是说,对于孩子,我们不能太过急功近利。

 

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利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让他去帮我们实现。

 

我不知道那位想让女儿上台的妈妈,自己会不会喜欢当众表演。


 

其实,孩子的很多特质,都来自于父母的遗传。

一个不爱表现的孩子,身后有很大的概率站着一对不爱表现的父母;

一个沉溺于游戏的孩子,可能父母双方中至少有一人自制力很差;

一个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他的父母也不太可能是学霸。

……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很多父母,他们无视自己的无能,反而蛮不讲理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却从没看到过,自己的孩子,跟曾经的自己,是何其相像。

 

而自己的拼命要求孩子的样子,又是多么霸道可笑。


补充阅读致中国父母:请注意,这些话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强扭的瓜不甜
顺应孩子的天性

 

也许很多人会站出来反驳我:

 

正因为我不行,才要让孩子行啊。

 

是的,我们每一代人都追求越来越好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

 

但是如何才能更好,需要细细斟酌。

 

早些年流行的“木桶理论”,如今已被“长板理论”所取代:


你的短板不再能决定你木桶的容量,只要你的长板足够长,就可以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为你赢得各种可能性。

 

不要总是去揪着孩子的缺点,跟孩子的天性拧巴着来,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它发扬光大。


 

大家都熟悉的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可是当初他考上清华的时候,数学只有15分,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

 

试想,如果他一直盯着自己那15分的数学较劲,会有后来的《谈艺录》、《围城》、《管锥篇》吗?


点击链接杨绛、潘石屹、高晓松的家庭故事告诉你: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

 

有的孩子天生不爱表演,却对画画颇感兴趣,那就去让他画画好了。

 

强拖着他去表演,只会一遍遍地让他确定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行,从而影响他对自己整体的判断,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无视自己的长板,却花大力气去补短板,才是人生的巨大悲剧。


幼时不竞争
长大赢天下

 

在拼命要求孩子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带上一句话:“你看某某人,他都能干嘛干嘛了。”

 

成人的世界充满竞争,于是,大人也就习惯性地把这种竞争带给了孩子,却没有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

 

看到人家“3岁上小学,12岁拿到15家美国大学ofer”,回来也必须让孩子马不停蹄地学英语,上各种课外班。

 

这样的家长,一是没去看看那类小孩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二是想要迅速地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孩子。

 

这不合理,也不公平。

 

教育学者尹建丽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因为竞争消耗能量,而孩子体内能量本来就少,过早的竞争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如果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会影响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

 

最终,竞争的含义也会被扭曲,培养出格局很小的孩子。

 

即使已经毕业多年,我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仍然会发现,当年我们每个人的班上,都会有那么几个同学,他们成绩还算不错,可是从来不愿意“露富”。

 

在他们口中,回家都是玩的,难题都是不会做的,向他们请教什么,都是没有结果的。

 

他们从来不愿意跟同学们分享解题思路,共同进步,在他们心中,永远只想要自己一个人好。

 

他们当中,确实有很多人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可是谈起后来的发展,无一例外地都不怎么好。

 

太强烈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丧失了合作的能力。

 

我们没有跟孩子商量过,就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有责任善待他们。

 

我们必须清楚,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帮我们实现自己的遗憾,而是应该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与其要求,不如表率。


我们希望孩子如何,自己先去努力做到!


-作者-

张书愿: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个人公众号:咬书酱(shujiangyao)。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本文由【自然的恩典】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