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国 夏夜,志恒里东边巷子上的过街骑楼的木窗户还没有亮出灯光,收旧货的骑着三轮车,不时调子悠长地喊出一句“阿有旧家电、旧冰箱、旧洗衣机卖脱?”这样的吆喝没有惊动任何人,无论是民国建筑的石库门口,还是有着铁艺窗框的窗外,都没有大爷大妈的身影。墙角的花也自在地开着,不知是在为谁芬芳吐艳? 志恒里南接钮家巷,北到肖家巷,东连凤池弄,西临东升里,是几排民国建筑,据说是民国时上海滩金融界的高管建的。这几排水泥外立面的民国建筑在四周都是粉墙黛瓦的苏州古民居建筑的包围下,显得很突兀,很另类。 这些民国建筑有几个看点,其一是东边巷子上面的依次排列的四个过街骑楼,其二是有些屋子的门前有用苏州特有的小青砖砌成的奇特门头,其三是每幢建筑上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天台,其四是建筑风格为海派风格。 志恒里西边的巷子比较宽,只在北端(靠近肖家巷处)有一个过街骑楼。三三两两的人,从志恒里出来,经东升里到钮家巷,或者是经东升里到肖家巷。东升里的一处空地上有一口很大的公井,该井可能是古城区最大的井了。 那些人中,也曾经有过我的身影。参加工作后,我有段时间曾寄居在志恒里,每晚都要拎着两个热水瓶通过志恒里西边的巷子到东升里,再到钮家巷的一个日杂店去泡开水(那家日杂店经营着一个老虎灶,周边居民都会去老虎灶上买开水)。日杂店离平江路很近,那时平江路还没改造,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一到傍晚就显得很安静。 泡好开水,我会把热水瓶寄放在店里,然后在钮家巷、平江路、百合弄、建新巷、东大园、西大园等处闲逛。在这样闲逛的过程中,往往会有特别的收获,比如在钮家巷和建新巷之间最东面的巷子百合弄里发现了一条又窄又短的巷子。像我这么瘦的人也只能一个人在里面逛,如果对面走来一位和我一样瘦的人,一定走不过去,可见这条巷子有多窄了。这条无名的巷子不仅窄,而且弧度还很大,呈S形的弧度。这条巷子还是一条断头巷,走到底是一户人家。这样奇特的巷子还真少见。 建新巷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的北端连接建新巷,是一条笔直的、狭窄的巷子,名字很特别,叫九坛园,不知有什么来历。 东大园、西大园现在都成了居民区,最早此地属于凤池园。 凤池园的年代之早出乎常人意料,它最早是春秋时的吴王后裔吴武真的私家园林,园林名字取自“百鸟之王凤来临”的传说,据说是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这个园林不知是什么时候废掉的,后来这个地方的行政建制归“凤池乡”。那么,在汉唐时期,一个乡的建制范围有多大呢?大致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也就是方圆百里的范围。 凤池园的重放光彩要到清代。康熙年间,曾经当过河南巡抚的顾汧辞官回老家苏州,买下了这一大片宅地,营造出一代名园。据说园子建成后,里面有赐书楼、洗心斋、撷香榭、岫云阁、抱朴轩、康洽亭、梅岭、曲溪等十景,可见其华美。 漫步在东大园、西大园,遥想当年顾汧在园中吟诗作对、抚琴品茗,或与官场好友、文人知己唱和、对弈的情景,真是羡慕得很。 那时还没有微博、微信,也没人玩手机。闲暇时光看看书,逛逛街,很好。寄居志恒里的日子里,冬天的傍晚,泡好开水后,我会到周边的街巷去走走,一直要走到脚底发热才回,我称此为“暖足”。这样的“暖足”有两条线路,往东的线路一般是这样的:穿过志恒里东边有过街楼的巷子,往北到肖家巷,没几步就是雪糕桥,过桥就是平江路。沿着平江路往南走,过干将路,再沿着官太尉河东边的街道一直往南走,走到底就是苏大的百步街。然后再沿着河西的街道往回走,过思婆桥,由建新巷、百合弄到钮家巷,再穿过有几个过街楼的巷子回到住处。这条线路沿途的风景很好,两街夹一河,河两岸的绿化、植被层次丰富,柳树、桃树、广玉兰、香樟、灌木、花草,等等,虽是冬天,但没有完全枯萎,有些树还有绿叶。河上有多座石拱古桥,其始建年代大多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往西的“暖足”线路是这样的:从志恒里出来,过东升里,到钮家巷。然后往西走到底,过临顿路,就是颜家巷。再一路向西,可以看到一口古井,几幢老宅,其中有一幢是庞莱臣故居。庞莱臣曾经收藏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书画,这让我佩服不已。颜家巷中部与一条叫由巷的南北向的巷子交叉,该巷两边的墙很高,而且都是漆黑的墙面,这样的墙面少见。颜家巷走到底就是宫巷,沿着宫巷往北走,就到了观前街的玄妙观。从东脚门进去,在西脚门出来,然后去新华书店,看有没有喜欢的书,如有,会看会儿书,然后买本书。从书店出来,往观东走,过醋坊桥,沿着肖家巷走回住处。 那时走在巷子里,没有了观前街的喧嚣和热闹,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变得非常安静。 这时巷子里人家的门窗都透出了温暖的灯光,还不时传来孩子的欢笑声、大人的交谈声、评弹的咿呀声,还有偶尔几声犬吠,让人充分感受到生活的质感和时光的温润。 有时,走在这样的巷子里,头上正好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整条巷子都沐浴在乳白的月光中,而且月光会把我的身影拉得越来越长,还不断变形,这情景让我想起几句唐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过此时不是“江月”,而是“巷月”,但同样让我起怀古幽思之情。 寄居志恒里的日子里,无论是初夏的傍晚,还是寒冬的临夜,都有一种生活的从容和韧性,都是有阅历的扎实和深厚,都是有求索的沉静和恒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