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文化、哲学,具有技击防身、养生健身、道德约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等作用。而陈氏太极拳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派,是一种快慢相间的高级功夫;太极之“慢”早已为人所知,下面我们来谈谈陈氏太极拳的“快”。 1 何为“快”? “快”通常与“速度”联系在一起。 拳论讲:“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败,一迅疾即得势。”“进如疾风吹人,电光猛闪,愈速愈好。”“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也随着而出,如斯响应,疾如电挚。”“如皮燃火,如泉涌出。” 《用武要言》讲:“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 陈式太极二十四枪歌诀有:“瞒天掠地快如风、灵猫捉鼠左右扑。” 陈式太极拳一路歌诀:“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右脚踏平稳如钉,手足相俣快如风。独立下势倒卷肱,左手先回快如风。” 可见,不讲求快的太极拳是不能用于技击的。 2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技击是陈氏太极拳的灵魂。从技击层面上讲,陈氏太极拳的“快”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动作快”和“思维快”。 “动作快”主要是指手、眼、身法、步的动作迅速、敏捷。无论是出拳、擒拿、贴身靠打,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使敌人不能发觉我的意图,或即使发觉也不能及时做出防守动作,即“拳打不知”。 “思维快”主要是指在技击时大脑的反应程度,当敌人还未进攻时,我便知其欲出左拳还是右腿,做到提前防范;当敌人已经进攻时,我要通过大脑迅速判断是闪躲还是防守,若要防守该如何防,若敌人有破绽我则可防中有攻。这就需要平时的勤奋练习以及丰富的经验。通过太极拳套路、器械和推手练习,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条件反射能力。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肢体可以不通过大脑做出一些防御动作,保护身体不受外界侵害。 陈氏太极拳的“快”犹如静水之中投入卵石,晴空之中雷鸣闪电,黑夜之中忽遇亮光。敌若只知我之慢,不知我之快,以快制敌,使其如“万丈悬崖一脚蹬空”。 3 “快”与“慢” 陈氏太极拳的“慢”并不是无限制的,只是一种相对运动。人的肢体运动也不能一味求极限、求“快”,这样既不符合阴阳平衡的道理,也会对身体造成永久的伤害。比如很多体育运动员可以不断打破世界纪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身体上的伤病。 陈氏太极拳讲求阴阳和谐,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包、阴阳相济。在太极拳技击时,只要我能保证比对手的身手快就可将其击败。如果一味地求“快”,很难真正体会到陈氏太极拳的奥妙。比如在整个套路练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循序渐进,而是想一蹴而就,则内呼吸无法跟上外形动作,容易丢掉许多的细节动作,无法体会到缠丝、粘化等劲法的奥妙;或是把内外兼备的陈氏太极拳练成了一套“硬功”。 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要求根据敌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速度,这样才能“因敌变化示神奇”。 4 “快”的美学特征 快之极为刚,慢之极为柔。“快”与“慢”的变化形成了太极拳的“刚柔之美”。 在整个套路练习中,刚柔快慢的变化又形成了一个波浪式的动作曲线,习练者意力相通、情景交融,乐在其中,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张波浪式的变化激发了观看者的兴趣,缓解其视觉疲劳,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但在太极拳的整个套路练习中要快慢相问,而且在每个招式、动作中都要贯穿快慢相间的变化。发劲快,蓄劲慢;蓄劲动作一定要慢,发劲动作一定要快。而且要求“慢而不滞,快而不乱”。据先辈讲,陈照奎先生打拳如滚滚江河,波澜起伏,后浪推前浪,忽快忽慢,忽隐忽现,快如浪头,慢如浪尾,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这种快慢相间的练法使人久练而不知疲,同时可使全身的螺旋劲达到刚柔相济,内调理五脏,外按摩全身,不断促进全身气血贯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