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过洛阳桥——往事已千年

 天南尘封 2019-01-12

幼時,常聽大人講:“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心裡暗暗想,這洛陽橋是什麼物件,竟會這哩出名?及至入泮,終於知曉洛陽橋乃咱惠安縣一大歷史文化古跡;稍長失學,南下學徒謀生,洛陽橋成了我心中永遠的燈塔,每一次離鄉返鄉,望一眼,總能撥動我隱藏的思念。洛陽橋,用他對遊子的深情,一次次告訴我人生的方向!如今,洛陽橋上,風依舊、云依舊,鄉音無改鬢毛衰,情更深......



       洛陽橋,與河北趙州橋、廣東潮州廣濟橋並稱中國三大名橋。原名“萬安橋”,舊為萬安渡,位於原晉江縣(今泉州市洛江區)和惠安縣交界處,因橫跨洛陽江,又名“洛陽橋”。惠安自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割晉江縣東北地置縣後,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短短時間內已和晉江縣并為福建“望縣”,而位於南北通衢之地的洛陽江因江闊水深、渡涉艱難,郡人無不盼易渡為橋。慶歷初,李寵始甃石為沉(浮)橋。皇祐五年(1053),郡人王實倡首於洛陽江萬安渡興築石橋,嗣由郡守蔡忠惠協力助成,至嘉祐四年(1059),歷七年,耗銀一千肆百萬兩乃建成此橋。


蔡襄,字君謨,莆田仙遊人,歷官至端明殿大學士,人稱蔡端明,卒後謚忠惠,又稱蔡忠惠,兩知泉州,萬安渡石橋建成,宴飲合樂以落之,又書《萬安橋記》,鐫碑立於橋側,故世人談及洛陽江萬安橋必稱蔡襄。

《萬安橋記》全碑一百五十三字。碑文書刻並精,言簡意賅,明確地記述了造橋時間,橋的長度、寬度、孔數,主持人員的姓名和工費等,是目前關於洛陽橋當初建造情況最早、最詳盡的記載,一直為後人所推崇。世称文、书、镌“三绝”。

 

民國戲曲唱本《蔡狀元造洛陽橋》

自萬安渡石橋築成以後,伴隨著歷代人民對建造者的無限崇敬仰慕,民間形成了蔡襄建造洛陽橋的各種傳說,而明代李玉創作的《洛陽橋傳奇》,第一次使名聞中外的洛陽橋以藝術形象,出現於中國戲曲舞台上。

《洛陽萬安橋記》劉浩然先生編著

在漫長的歲月中,據省府縣各志所載和民間傳說,洛陽橋先後修理和重建共計二十余次。最廣為人知的當屬明代李五增高洛陽橋的第六次重修。李五,名英,字俊育,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人喚作“李五”,亦以“李五”的大名廣泛傳頌於民間。《泉州府志》載:李英字俊育,晉江鳳池里人,以資豪里中,而急為義,人目為長者。縣洛陽橋歲久海沙日積,橋址下沒,而風潮過,當水嘗漫不得涉,守馮禎,以委英,英出資高之,凡六尺,費資萬計。郡南洋田界於海,捐資築堤堰,時啟閉自是旱澇無虞,今其子孫多衣冠,而鳳池之李為著族。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十九路軍入閩,擬于福州成立福建人民政府,軍長蔡廷鍇將軍,以蔡忠惠後人自居,銳意改建洛陽江萬安橋橋面,以其軍座之權勢,庀材鳩工,改洛陽江萬安橋為鋼筋混凝土路面,並向兩側拓寬至七公里,以利汽車通行。變古代梁式石橋為現代公路橋樑。蔡廷鍇將軍之“古為今用”,雖解決南北汽車交通發展之需,但千年古橋卻已面目全非。


1988年,洛陽橋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國家文物局發函批復“同意立項修復洛陽橋”,1993年,洛陽橋啟動重修,1996年竣工并舉行竣工典禮。2010年,《泉州洛陽橋修繕報告》由泉州文物局編輯出版,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古橋重光,邑民同樂,各界人民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敬意。

《洛陽橋古今詩詞選》洛陽詩社編

《洛陽橋擷趣》陳德杉主編

關於洛陽橋傳說的連環畫

“自古名川多造化,從來騷客不缺詩”,洛陽橋也不例外,成了眾多文人墨客創作的不竭之源。千百年來,歷代縉紳仕官,詩人詞客,每每遊覽登眺,凴欄吊古、吟詠揮題、慷慨高歌。既狀山川形勝,又為古橋增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