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胖跨年演讲所没有告诉你的真相...

 水晶q7l0x0nh9n 2019-01-12





罗胖在跨年演讲上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听完之后,想必大部分人的情况都是,十分激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可能会说,我是属于另外的一小拨人,我会从书籍或者干货文章里找到提升行动力的科学方法,然后实践这些方法论。


比如什么目标设定法啊、双峰工作法啊、时间颗粒感、ABC模型、自我绑架法等等等等。


但是学完这些方法之后,你真的长期实践了这些方法吗?


如果我没猜错,哪怕是那些相对理性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也只是下面这种情况:


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尝鲜,“热情”逐渐耗散之后,这些理论上无比管用的科学方法,都不可避免地被封存进了你脑海深处,弃之不舍,但也很难有重见光明的一天。


我们在此不禁要追问,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你却依然没有能力使用它们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澄清一下,本文并不是一篇教你习惯养成的文章,事实上,习惯行为只占生活和工作的40%,另外60%的行为都在习惯行为的范畴之外。


而我今天要分享给你的方法,它是一个通杀所有行为类型的底层思维,具体是什么请先容我卖个关子,一会再揭晓答案。


为了让那些在行动上反复失败的人,彻底醒悟过来,我今天先从大脑的认知原理角度来为大家阐释清楚,你的大脑为什么不肯行动。




一、所有的方法都在反人性



懒惰是不可违逆的天性,如果可以违逆,那就是还没有到最后。


大哲学家罗素甚至发出断言,“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我们的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尽量不用。


虽然这个答案很难让人接受,但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人类的大脑存在一个无法被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这一缺陷与个体的努力和智商都没有关系,学术界称这一现象为,“认知吝啬鬼”。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两个字,生存。


众所周知,大脑是一个能耗极高的器官,虽然只占人体体重的50分之1,但是,哪怕是在待机状态也消耗了全部资源的5分之1以上,要是稍微一思考,消耗量甚至可能占到整个人体消耗量的三分一以上。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大脑才会进化出一整套看似不合理的“节能系统”。


大脑酷爱走“捷径”,只要是你熟悉的场景或者行为,大脑都会优先启用“快思考”,也就是所谓的直觉。


这种思考方式超级节能又环保,但最大的缺点是,当大脑需要面对新情况,新行为,直觉无法起到帮助的地方,它依然会依照惯性回避思考,从而拒绝新行为。


比如你从公司走回回家,有一天在地图上发现了一条新的路线,据显示这条路线比你常走的那条更短一点,但因为从未走过,你的大脑很可能会拒绝尝试这条陌生的道路,而是依然选择以前的那条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的行驶方法,在你的大脑里属于一条“思维捷径”。


要是两条路一样近,且都是没走过的新路,你的大脑又会如何抉择呢?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现在给你两种过马路的方式,一种是先上台阶后下台阶的人行天桥,另一种是先下台阶后上台阶的地下通道,请问你会选哪种?


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在科学小组多次测试下,真相就是,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后者。


原因就是,虽然走地下通道与人行天桥的总成本一样,但是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个短视鬼,它永远偏爱那些启动成本更低的行为。


正是这一偏好的存在,才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即是快”,“先认知,后方法”等等这些朴素的道理,因为这些真理太反人性了。


人性就是这样,大家也无需羞愧。


明白了那么多科学方法,却都成了三分钟热情,就是因为这些方法的启动成本,太高了。


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已经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了。


今天计划的锻炼没准备好,所以放弃了;

今天计划看的书没太多时间,所以放弃了;

今年要计划找的对象也没准备好,所以一再拖延;

......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我们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妄念,那就是,


等我把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再开始做正事,这样做起来才能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我们是如此的渴望拥有一个好的开头;

我们是如此费力的去准备一个完美的开头;

我们是如此不惜血本的在一开始就榨干了我们每一分精力;


启动一件事的成本也在这种思维的滋养下越来越高;从而诱发出隐藏在我们大脑深处的那个幽灵——“认知吝啬鬼”。


幽灵出世,它只是瞥了一眼居高不下的启动成本,随手就掐灭了你那酝酿已久的万丈豪情。


你可能会很绝望,照这样看,就算了你掌握了能够指引你持续行动的一千种方法,但只要那个幽灵拦住了你迈出去的第一步,后续一切奇计百出都成了空中楼阁。


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堵不行,何不用疏呢?


既然违逆人性寸步难行,何不顺应人性甚至助长人性呢?


这个助长人性的核心算法,我将之称为


——微量思维




二、微量思维



微量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每次行动时都以一个微乎其微的启动成本来开始整个行动周期。


注意啊,这里说的不是网上流行的那种一般的小目标,而是指微小到毫不费力的微目标。


比如你要训练自己达到跑完马拉松的体能,跑步计划就不能是每日10公里或者5公里,而应该是每日1公里甚至是0.1公里。一个小到微不足道的行动,可以饶到“认知吝啬鬼”的身后,为你点燃行动道路上的第一盏灯。


有人可能会诧异,我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啊,你让我从涸泽之鱼做起的话,哪怕给我一百年也达不到初始目标啊。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理论,在阐述这个理论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有人问心理专家李松蔚老师,“我想当一个废物,这种想法可以吗?”李松蔚老师斩钉截铁的告诉他,我支持你当一个废物的想法。


但与此同时,李老师内心里坚信,他不会真的去当一个“废物”。


因为一个自我接纳的人,也是会不断改变的人。


当你真的想在自我接纳的状态里考零分的时候,你会发现人性是如此诡异多变,哪怕你想长期坚持做错每一道题,也是需要极大的天赋和耐心的。


当你选择顺应人性,人性反而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微量思维也是如此,当你选择相信人性,每次以微量开启行动,人性的多变反而会导致你最终超量完成既定的目标。


这一现象非常之普遍,无数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应用过这一战术,甚至有人还专门将这一方法的实操化,写了一本叫《微习惯》的书。


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涉及到,微量思维是如何在我们的行动过程中,一歩一歩起到关键作用的。


而我们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来为大家揭开这个底层的真相。




三、让自己赢在“起跑线”上



国外有句这样的谚语,人生最可怕的事,第一是公开演说,第二才是死亡。


公开演说的结果对你来说,无非就是好事或者坏事两类,至少还有很大概率成为一桩美好的事;而死亡却是一件确定无疑的坏事情。


虽然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夸张,但反应的这一心理现象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接受一件确定性的坏事情,也不愿意去争取一个不确定性的机会?


答案是,控制感。


对失去控制感的恐惧,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基因深处的原始恐惧。


请你想象一下,在一个个体的眼中,如果你身处食物链的底层,周边到处是天敌环伺,你会不会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


当人类还只是一群普通的猿猴时,你的小命随时可能被各种潜藏的危险所吞没,你对这个世界会有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不确定性对你说,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小惊喜,而是舞动的死神镰刀。


然而,正是这群脆弱的猿猴,通过一步步学习与成长,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甚至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从而拥有了对世界的掌控感。


在这种掌控感的激励下,我们的“智人”祖先开始走出非洲大陆,只用了不到5万年的时间,就征服了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每一寸土地,哪怕是孤悬于太平洋深处的小岛也不例外。


人类在掌控感强的时候,才会倾向于主动出击,并接受挑战;而在掌控不足的时,则只剩下逃跑和回避的生存本能。


所以说,控制感才是决定你是否采取行动的第一块基石。


微量思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送你一块奠定伟大行动的基石,一旦有了这块基石,你对整个行动的控制感就有了从0到1的飞跃。


这种改变会重塑你的大脑认知,让你从无力绝望的“猿猴”,切换到踌躇满志的“智人”。


采用微量思维,会让你赢在“起跑线”上,而一旦获得“赢在起跑线上”所带来的控制感;


那么,从“猿”到“人”,进化只需要5秒钟。




四、人要学会欺骗自己



最近有部正在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海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片中亚特兰蒂斯女王的扮演者,妮可基德曼,今年51岁,但依然美艳动人,没有一丝皱纹。


你可能会为此到处寻找她皮肤保养的秘方,网络上的“养生专家”可能会告诉你,她是如何有规律的睡眠,如何长期坚持健身,如何长期食用健康的食物等等等等。


但是妮可基德曼本人会告诉你,她往脸上注射了肉毒杆菌,事情就这么简单。


你可先别急着学她,接着听我往下说。


当妮可基德曼因为在《时时刻刻》中的表演而获得奥斯卡奖的时候,她喜极而泣,但是面部肌肉却一动不动,电视前的观众们都惊呆了,大家都觉得她看起来一点不像在哭,好像也不怎么动情。


问题是,仅仅只是看起来不怎么动情吗?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可能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她不仅看起来不怎么动情,内心也真的是不怎么动情了。


这个理论叫做,具身认知。


它一个比较新的理论,颠覆了过去很多人对思维和认知的印象。


在传统认知心理学里,思维产生于大脑,而身体只是一个盛放大脑的容器,也就是说思维只跟大脑有关,而跟容器无关。


但最新的具身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样。思维可以控制身体,身体也同样可以影响思维,改变大脑的认知过程。


回到上面的肉毒杆菌事件,事实上,肉毒杆菌导致肌肉僵硬还给人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用来治疗抑郁症患者。


《具身认知》这本书里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22岁女孩,劳拉,在未婚夫车祸去世后,遭受巨大打击,整日沉浸在绝望之中,这一消沉就长达两年时间。


在这两年期间,劳拉尝试了几乎所有方法来试图使自己振作起来,换环境、看心理医生甚至服用各种药物,但是都没有把劳拉带出困境。


直到有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采用了传说中的肉毒杆菌疗法。


在注射完成之后,人们发现劳拉的眉间皱纹消失了,伴随着皱纹一起消失的,还有眉间纹所产生的不快和愁苦的表情。而这些负面表情的消失,直接缓解了劳拉的负面情绪。


最终,奇迹发生了,只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劳拉的抑郁症彻底康复了。


当你停止负面表情时,你就会摆脱抑郁;

当你努力微笑时,你就真的就会更快乐;

当你用“有力姿势”站立,你就能增加心理力量和冒险意愿;

当你手抄文字,不管是汉字还是英文,你都会记得更好、理解的更深;

当你亲身体验一场线下大课,哪怕内容一模一样,你也能比线上课程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当你躺在爱人的怀里,不管线上吵的有多凶,你都会在这一瞬间,不计前嫌;

......


微量思维,就是让你的身体先动起来,然后通过“具身认知”再反向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一个古老而又有趣的方法就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那就是,人要学会骗自己。


想写一篇长文,那就骗自己打开文件夹,写个标题;

想跑步几公里,那就骗自己来到健身房,跑个几百米;

想读完一本书,那就骗自己翻看这本书,看完第一页;

......


当你的身体“上当受骗”,做出了一个微小的改变之后,身体就开始说服大脑,紧接着你会发现,大脑好像没有刚刚那么懒惰了。


所以啊,如果你躺在床上、沙发上思考一天的工作计划,你的思想只会又佛又丧;


但如果你正襟危坐于工作台旁,你的思想会变得积极向上。


微量思维,让你更容易走出第一步,


而一旦走出第一步,你也就不再是你“自己”。




五、永远只关注“下一步”



广告大师约瑟夫·休格曼说,


一篇文案里的所有要素都是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使读者阅读第一句话,仅此而已;


文案中第一句话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阅读第二句话;


文案中第二句话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阅读第三句话;


并以此类推....


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早就研究清楚了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轨道去运行。他们设计的那些步骤,就如同一条长长的滑梯,只要你上了贼船,想停都停下不来。


一则妙趣横生的广告文案;

一张社交网站的挤牙膏式注册表;

一套网络游戏里的升级规则;

一条永不重复的宜家商场路线

......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永远让你的注意力仅仅只停留在,下一个微小的步骤上。


这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是一次微量思维的应用,无数次微量思维组合起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个当初看来劳心费力的大目标。


《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支极为成功的乐队,名字叫做“林肯公园”。一般的乐队大多组建不到一年就宣告解散,而林肯公园却取得了持久的成功。十几年来,他们始终在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获得了至高的成就和地位,卖出了6000多万张唱片。


任何一支乐队只要取得哪怕一次他们的成就,都足以荣耀一生,而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屡屡登顶。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果你到过他们工作的现场,就会惊讶地发现,一支乐队竟然在房顶上挂着一块大大的商业白板,这真的让人过目难忘。


白板上写的都是一些非常短期的目标清单,甚至是每天要采取的步骤。无论他们在外面取得了多么不可一世的成绩,他们顶多庆祝一小会,然后立马按照白板上的步骤进入到下一个行动中。


他们之间的任何谈话都不涉及远大的梦想,无论人世间是鲜花锦簇,还是狂风骤雨,他们都只专注于白板上指明的下一个微小步骤。


他们真正做到了,什么叫“不恋过往,不迎未来,不负当下。”


很少有人知道,林肯乐队曾经的名字就叫,“白板乐队”。


如果你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实现远大梦想上,实际上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因为梦想太大,太遥远,容易让人气馁。


而林肯乐队的原则是,不断找出正确的第一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实现第一步上,然后感受完成第一步后的身体状态。接着在第二步中重复这个过程,犹如休格曼的“广告法则”。


这就是微量思维的核心所在,不只是行动的开始需要微量化处理,行动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如此。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关心“下一步”。




结语



《哈佛幸福课》的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说:


财富取决于较少的大高潮;而幸福则来源于高频的小确定。


什么是小确定?


就是小而确定的结果,它就像我们登山时踩到的平地,虽然上升高度有限,但你确定,一旦拿下它,就不会再失去它。


其实我们人生绝大部分的行动,何尝不像登山呢。


一般人走的路线,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去寻找每一个着力点,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而微量思维就是一条为你架起的登山阶梯,虽然每一级的上升高度都很小,但每上一个台阶,都能让你脚踩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迈向通天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