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人文l两宋时期“莆仙四杰”

 林小霖 2019-01-13

原标题:莆田人文l两宋时期“莆仙四杰”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性格”和“灵魂”,而崇德尚义、求真向善、忠孝勤俭以及“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就是莆田城市的性格和灵魂。一座富有中华传统美德性格、崇文重教灵魂的城市,势必是忠臣义士、文儒名家辈出之地。南湖三先生“来莆开学”始,莆田文风日盛,唐金鲤举进士第一人到清末张琴最后一名进士,莆仙共出过21名状元、18名宰辅(其中2人因功赠)、41名尚书(含赠10人)、2482名进士,科甲之鼎盛、蔚为奇观。而宋朝是莆仙科举史上的第一个巅峰,在这个人文交相辉映的辉煌灿烂时期,陈文龙、刘克庄、蔡襄、郑樵无疑是这个时期的莆仙人物最杰出代表,陈文龙忠烈节义、精忠报国的民族气概,刘克庄的爱国情怀、文学方面的崇高造诣,蔡襄的刚正廉明、高深莫测的书法境界,郑樵的博学多才、终生致力史学研究的学者风范,已然成为莆仙、乃至福建人文典范,在全国范围之内拥有极高的美誉度和较高的影响力,堪称两宋“莆仙四杰”。笔者撰赞四组赞之:

陈文龙赞状元宰相陈文龙,扶宋抗元大英雄,忠肝义胆昭日月,万古流芳百世传!

详解:两宋莆仙四杰之陈文龙(1232~1276)。南宋莆田阔口人,系出莆仙望族“玉湖陈”,初名子龙,宋度宗赐名文龙,抗元民族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文龙为官“秉公执法,嫉恶如仇,政声卓著”,在南宋末期为抗元主力将领,兵败后宁死不屈、拒不受降,终自绝于杭州岳王庙。古人赞其“文章魁天下、气节愧当时”,陈文龙忠肝义胆、精忠报国,林则徐赞其“和文天祥隆名并峙”,在明代崇祯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和加封“镇海王”,陈文龙也从历史名人演变为地方性信仰神祗的行列。

刘克庄赞爱国词人刘克庄,江湖诗派最高峰,心怀天下志节高,才高识远称文宗!

详解:两宋莆仙四杰之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莆田人,字潜夫,号后村,诗人、词人、诗论家,“同进士”出身,景定三年(1262)授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是南宋末文坛领袖、一代文宗。刘克庄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诗属江湖派,多言谈时政,反应民生的忧国忧民之作,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其散文也著称于世,纪昀等人认为他的文章“文体雅洁”。刘克庄现存作品很多,有诗词四千八百余首、现存数量居中国历史文人第二位(仅次于陆游)。1、“最高峰”注解:刘是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蔡襄赞书法四家有蔡襄,忠厚信义好门风,荔谱茶录洛阳桥,两宋名臣永流芳!

详解:两宋莆仙四杰之蔡襄(1012-1067),字君谟,南宋莆田仙游人,文学家、书法家、两宋名臣。1030年进士,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皆有政声。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宋代书法“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一。在知泉州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其著作《荔枝谱》是中国现存的首部果树专著,也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茶录》则是研究茶叶科技史的珍贵资料。1、“门风”注解:方言词汇,指家风、祖训、族范。

郑樵赞史学宗师名郑樵,   著书精神“无路撩”,一介布衣有大志,通志书成惊满朝!

详解: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莆田人,史学家,目录学家。世称夹漈先生,一介布衣,自学成才并成为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伟大史学家。一生不应科举,立志读遍古今书,曾三次献书朝廷。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共 200卷,和唐朝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中国史学“三通”。梁启超曾高度评价郑樵对史学的贡献:“宋郑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马迁)千岁之後,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这也是世人对郑樵的客观评价。1、“无路撩”注解:方言词汇,指难能可贵、弥足珍贵。2“惊满朝”注解:指朝廷为之钦佩、为之侧目之意。(林湘凡)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